#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分享#
张辉:如果事情的结果如你所想,那你会开心;如果不如你所想,你会不开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就我个人这些年的经验看,那些令你开心的事情往往是过眼烟云,反倒是那些令你不开心,难受的事情给你最多回报。那些令你难受的事情往往发生在你思想幼稚,想法天真的时刻。所谓难受,都是生命给你的重要信号。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向客观世界臣服,纠正自己的想法。这样下去,每次不顺,每次打击,都能让自己更加坚韧,更加强大。我在会员语音中说过很多次自己的感悟,现在回首过去5、6年的经历,给我最大帮助的是2013年那次持续一年的焦虑。没有那次焦虑,就没有现在这些感悟与视角。我每天早晨运动时都会反复听许巍的专辑,每次听到《灵岩》,都会感动不已,尤其是下面这段:
你恩赐什么样的旅程给我
要用尽一生来感知
为何在经历过后我才觉醒
你给我的爱无与伦比
只有我深爱的 这季节听到
我泪水涌出 划落的声音
每次不顺,过后看都是生命给你的恩赐,抓住他,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一个人的精神强度决定他的社会地位与未来命运
by 雾满拦江
(01)
有朋友在留言里问:我也想努力,成就事业。但就是受不了打击,遇到挫折很难恢复过来。这有没有什么快点的解决办法?
快点的解决办法?
你咋不上天呢?
办法是有的。
但效果如何,见效时间多长,亦或需要几个疗程,因人而异。
取决于你精神状况有多强。
一个人的精神强度,决定着他的社会地位与未来命运。
(02)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跟踪过一组人的成长。
其中有个叫尼奥的老兄,让英国人震惊了。
尼奥,叼着金钥匙出生,家境中产,环境平顺。
7岁时,梦想成为亚瑟王一样的骑士,击杀毒龙救个公主,享受幸福生活。
14岁,尼奥骑着单车,如飞一般穿越最好的社区,阳光少年的背影,带给人无限希望。
考大学,首选是牛津。
失利了。
只好读个不那么有名的学校。
辍学了。
从此成为建筑工人。
再转型成功,成为流浪汉一枚,漂泊在英格兰那为浓雾所笼罩的大地上。
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眨眼功夫,他已经56岁了,终于迎来命运转机,成功大逆袭。
成为地区议员。
但这个逆袭,是极可疑的。尼奥虽然成为议员,但仍是个无业游民。平时就在教堂打杂小忙,这个工作可以确保不饿死,但距吃饱还遥不可期。
面对镜头,尼奥呼吁全社会多点爱心,关心关心他这个弱者。他从中产的家境活成赤贫,已至垂暮之年,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人生早就失去了奢望。
尼奥同志的人生,引发了世人许多思考——他到底是怎么混的?
归因到底,就是他的抗压能力不足,精神状况太差,哪怕鸡毛蒜皮大的打击,都会让他一泄千里,让人想帮他,都无能为力。
(03)
社会是流动的。
有如尼奥这样,抗压能力太差,导致人生如坐滑板车下行的。
就有另外的情形。
武汉大学心理学学士砍妹,曾讲过这么个怪故事:
在美国,也有这么个中产孩子,白种人,名叫亨利。
少年时代顺风顺水,轻松拿下哈佛。
毕业后,就成为失业人口。
终于找到了个教师工作,讲课两周,他说:这不是俺想要的生活。
丢下书本回家。
啃老。
再找工作,推销铅笔。
很快放弃,改敲别人家门,推销杂志。
再放弃,再找……咦,铲粪这工作蛮好。
就这样,他的人生渐行渐下,越来越不堪。
和他同样不堪的,还有一个好基友。两人一块在外边合租房子。
这个不堪的室友,对亨利下行的人生,深表满意。
室友说:亨利,你不是人。
你是苹果树上,结出来的尚未盛开的花苞,你的人生充满光明,你还将给别人带来快乐与希望。
我看好你。
真的假的?亨利深表怀疑,但还是勇敢的尝试——拿起笔来,开始写作。
《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他的人生从此成为传奇,《瓦尔登湖》长存不衰。单只是咱们中国,就有三、四十种译本。微信里常见推荐图书的贴子,如果书单中没有这本,就可以无视了。
而那位鼓励亨利·戴维·梭罗,让他的才华展现出来的死党基友,他是……孔子。——美国的孔子。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总统林肯不敢叫他的名字,称他为美孔,美国孔子。
(04)
如亨利·戴维·梭罗这类,如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这类,于逆境中奋起,于平庸中辉煌的事例,比比皆是。
比如索罗斯,年轻时落魄伦敦,饭都没得吃,饿到和猫抢盘子舔,还没抢过。
乔布斯,大学时退学,每天睡地板,靠捡瓶子卖钱吃饭,还吃不饱。每周要穿越城市,去吃顿慈善伙食。好不容易逆袭创个业,还被自己亲手创建的公司赶出来了。
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少年时候最惨。因为太有才,遭到一伙学渣的痛恨,而天往死里削他,经常把他打得昏死过去。而且这种无节制的校园暴力,持续了三、四年之久。一般人打上个三四天,就打到你彻底怀疑人生。但是马斯克就是这么抗揍,三四年的殴打也没打服他,最后还是玩成了个举世闻名。
(05)
知乎用户KY教主,提供过这么一组数据:
发展心理学家沃纳,曾跟踪698名孩子前后32年,这些孩子有的来自于优裕的中产之家,有些则来自于“有风险”的家庭。
“有风险”的家庭,当然是家境贫寒的那类。穷孩子想要得到点什么,总是比富家孩子更艰难。所以他们的人生,遭受到的挫折,也就多一些。
跟踪发现,来自于风险家庭的孩子,约有三分之二,在10岁前后就被挫折压跨,出现犯罪、精神疾病或是青春期性罪错等问题。
——但还有三分之一的风险家庭孩子,他们顶住了挫折带来的压力,充满自信与关爱,事业爱情顺风顺水,而且他们总是能够把握住新出现的机遇。
这些孩子们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呢?
——明尼苏达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梅齐,给出了答案:
挫折或困境,其实并不会影响人生。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对挫折、对困境的看法。
(06)
不同的人,对压力有着不同的解读。
精神强度足够的人,有一种解读方式。
精神状况太关的人,则有完全相反的解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观不同,何必相融。不同的认知观念,把我们外形相近的人,分成完全不同的物种。
据此,发展心理学家提出来个新鲜的概念:
修复力!
(07)
知乎用户ky教主认为:人和人不同。
有的是玻璃人。
有的是橡胶人。
玻璃人,晶莹剔透,脆弱不堪,稍稍碰它一下,哗啦啦,满地都是碎片。
橡胶人,肉感瓷实,耐磨抗压,你踩他一脚,他看似瘪下去了。等你把脚收回,嘿,他又哧哧的鼓起来了。
——尼奥就是个玻璃人,虽然家境富裕,把他的前途全部铺好,可行路上稍微碰一下,哗啦啦,他就这么碎掉了。
——棱罗、爱默生、索罗斯、乔布斯、马斯克等,这些家伙都是橡胶人,无论你怎么发狠的蹂躏他们,他们也无知无感,继续吭哧瘪肚的,向着他们的人生目标,一径前行。
玻璃人,橡胶人,都是人。差别在于双方的认知不同。
(08)
玻璃人与橡胶人的差别,在于认知的分辨率不同。
第一个,玻璃人其实没什么认知概念,只是一种感觉。
他们感觉这世界,乌漆麻黑一团,固化不变。所以他们意识不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新的生活已经来临。他们的感觉仍然停留在昔往的不幸之中,自怨自艾,抹泪哭泣,沉溺于痛苦中无力解脱。
而橡胶人是有明确时间概念的,昨天的痛,是昨天的事儿,今天赶紧努力,不努力后天更痛,所以他们始终持积极人生态度,能够走出心理的苦伤。
第二个,玻璃人心智认知幼稚,无力区分自我与他人。
所以玻璃人遭遇麻烦时,弄不清楚责任归谁。他们会这样想:都怪俺不好,都是俺的错,如果不是俺,就不会遇到这种事儿。这种过度的自责,带来的是心理上真实的疼感。这种疼是真切的,甚至可以服药治疗。但遇到点麻烦就吃药,这事太诡异了,没人给他们药吃,他们自己也不认为吃药有什么用,就这样沉浸于自我责备之中,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