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草案)》,明确新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达标要求及措施,规范已建成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加固和维护,加强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条例》的推出有望加速减隔震技术的推广,行业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落地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体现。旨在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条例》明确提出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建筑,应当采用减隔震技术;该类建筑的抗震加固也应采用减隔震技术。《条例》是国家顶层政策首次提出的强制性建筑减隔震应用要求。考虑《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具有强制性。
立法催化下,减隔震行业空间将扩大 10-20 倍
在《条例》顺利生效落地后,考虑政策要求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公共建筑(估计其面积占全国 65%)和受成本驱动应用减隔震技术的住宅和商业建筑(估计其面积占全国 14%),全国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0 年约 15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214 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 70%。
“碳中和”背景下,加速减隔震发展
我国建筑业碳排放占比高达 40%,其中钢材及水泥的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占比达 60-80%以上。而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根据设计标准,能够钢材水泥用量减少,结合多个案例测算,7 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 10-15%,8 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 20%以上,9 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 30%以上,单方降低碳排放 12-50kg。
“十四五”期间计划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碳 18%,经测算,建筑减隔震每渗透 10%则助力建材减碳近 1%,因此减隔震技术有望成为建筑业减碳的重要抓手,从而加速减隔震技术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