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恩·贝洛克(SianL. Beilock)
1.
我在网上看到我的学生们在文章里写到,“我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然后,我就笑了,心里想,“对,我就是那个在数学学院工作的体育老师。”
对我来说,英语这件事儿,不能想太多。多想一会儿,我可能就立刻化身为愤怒青年。满脑子都是对各种英语学习方法的批判。
比如英语的阅读能力很重要。那么,最直接的逻辑应该是多阅读,多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许许多多的名师就是这么说的。听起来很有道理。我入学北大本科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省吃俭用订阅英语杂志。后来发现,开销有点儿大,因为英语杂志很多,各种特色、各种水平。所以,只能非常谨慎的挑选最吸引人的买下来。后来,在书店里看到一套英文原版《循序渐进英语》系列,一共六册,每册300多页。第一册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水平。我省下零花钱买了下来,然后读到第三册,就放弃了。就这样,我的零花钱大把大把的浪费在了英语读物上,结果,水平没涨。
比如,英语听力很重要,除了考试要考之外,还是很实用的交际能力。提高听力最直接的逻辑应该是多听。听的多,听力才能好啊。很多名师就是这么说的。听起来也很有道理。然后,什么VOA啊,BBC啊,慢速VOA啊,我听了一堆。还有名人演讲、各种美文、电影原声,洗脑式播放。那时,市面上还出了一种非常奇葩的工具,叫做复读机。我赶紧买回来一部。快速听,慢速听,总之,各种听。直到复读机都听坏了,我也没感觉到我的听力水平有明显长进。
时光匆匆流逝,万念俱灰之下,我只能用最绝的办法学英语了。
我说英语,我说的跟你一模一样,连舌头的动作都一样,我就不信我听不懂。我背,我把脑子里装满最地道的、只字不差的样版英语文章,我就不信我写不好作文、读不懂文章。
考试嘛,我做原题、做真题,就那几套卷子,一遍遍刷到稳定的满分为止。
然后,迅速见效了。
多年后,我想起《哈利波特》里面校长邓布利多说的一句话:
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Itis our choices, Harry,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abilities."
选择需要动脑子,需要决断,而鲁莽的行动是力气活。前者更难。
我又想起邓布利多给学生们讲的另外一番话:
“各位现在得在难走的路和容易走的路里选择一个。谁也不想面对和选择难走的路,它看起来太过漫长、太过荆棘难行,旁边那条看起来容易的路只要稍微走一步就行了,但是这条路会带我们去往不同的地方。”
那么,不同的地方指的是什么呢?
比如,那条困难道路最终得到的价值是容易道路的10000倍,而它的难度却是后者的100倍。
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往往都是这样的。
我们必须评估价值,然后再评估代价和难度,最终作出抉择。
在学英语这件事情上,我先是选择了容易的路,而最终选择了困难道路。我判断,它带来的价值更大,而且更快。
我的直觉是,练发音比多听困难的多,但却是提高听力的捷径,而且顺便提升了口语;背文章比多阅读困难的多,但却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捷径,顺便提高了写作。
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么容易的道路和困难的道路带来的结果,不仅是效率上的差别,而是质的不同。
结果也确实如此。
后来我还发现,困难的路比较容易检验,因为周期短。就像爬山,选择缓坡,走了一个上午,可能还在密林深处盘旋,找不着北呢。而选择陡坡,爬了二十分钟,已经浑身冒汗,气喘吁吁,却可以俯瞰城市了(比如北京的百望山,深圳的大南山)。
这又是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观点。那么,就语言学习这个具体情况来说,有没有比较严格一些的科学研究呢?
答案是,有。
让我们记住一个名字,西恩·贝洛克(SianL. Beilock)。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曾获得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在2011年颁发的“革命性早期贡献奖”(Transformative Early Career Contribution)。
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但发现了数学恐惧症能够带来生理疼痛,就像手被炉子烫到了那样的疼痛,而且,她还写了一本很厉害的书,《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How the body knows its mind: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influence how you think and feel)。这本书2015年出了英文版,2018年出了中文版。
《具身认知》揭示了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神经科学发现。简单来说,我们的身体动作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进而影响着行动效果。它告诉我们,在学习这条路上,路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差别。
2.
现在我们提升到科学层面。对于练习外语听力,哪种方式效果更好?选项一,多听。选项二,练发音。选哪一个?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练发音的效果更好。
《具身认知》里严谨的科学表述是这样的(虽然显得很啰嗦):
动作疗法也可以帮助健康的人,特别是在学习和理解外语方面。当听到别人在使用一种不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时,我们经常无法分辨出一个词的开始和结束:句子一起流动,听起来像是一个很长的单词。语言学家猜测,我们之所以在理解外语时感觉很吃力,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让嘴作出能够发出外语声音的口型和动作。当你不单单是听别人讲外语,而且还练习说出正确口音的外语时,你的运动神经的实践会促进你对语言的理解。亲自说出外语单词会帮助你理解语言。甚至在一段相对较短的练习之后(100个句子左右),你就能看到成效。我们对于语言的理解根植于动作,特别是那些我们能够流畅完成的动作。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西恩·贝洛克(Sian Beilock ),机械工业出版社,p88)
结论很简单,相对于多听,练习发音更有助于听力提高。而且,经过100个句子左右的练习,就能看到成效。
上面这段话,有一句话需要稍微做些调整和补充。“
语言学家猜测,我们之所以在理解外语时感觉很吃力,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让嘴作出能够发出外语声音的口型和动作。
”这里的“口型和动作”,应该改为“包含舌头在内的口腔动作”。因为,除了口型之外,舌头的动作太重要了。舌头的动作不对,某些音怎么都发不准。如果掌握了这些口腔体操的技巧,你不但可以更容易的听懂听力内容,而且能听出对方舌头的动作。
在《核聚21天暴力突破英语》的课程里面,我把48个音标浓缩成12个。因为,只有这12个音标的发音,英语和汉语的发音有着重大差别。尤其是口型和舌头动作上的差别。课程对此进行了示范和说明。
对于《具身认知》里面说的“经过100个句子左右的练习,就能看到成效”,在《核聚21天暴力突破英语》里面,我们的学习对象是23篇英文(包含对应的原声音频),大约240句英语句子。因为,我们不但要看到成效,而且要看到明显成效,我们要的是突破。所以我们的量,就必须是100句的两倍以上。
3.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判断题。
比如,教学前班的小朋友练习阅读,时间规定为一个月,用什么方法效果更好呢。有两个选项,一个是朗读,另一个是书写。选哪个?
答案是,书写。
在《具身认知》这本书里,严谨的科学表述是这样的:
凯伦
·
詹姆斯(KarenJames)是印第安纳大学的一位神经系统科学家,她发现,在学前班孩子参加的长达一个月的阅读学习计划中,那些练习书写词语的孩子比那些参与同样计划但是练习说出词语的孩子具有更好的认识字母能力。通过朗读字母提高认识字母能力的效果并没有书写字母那样好。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西恩·贝洛克(Sian Beilock),机械工业出版社,p23)
对于提高阅读能力,为什么
书写
比
朗读
的效果好呢?
因为,“阅读的成功取决于一处位于大脑底部的从属于视觉系统的组织——梭状回。”
对于一个懂得英语却不懂得汉语的人来说,脑成像的研究证明,这些人看见英语字母的时候左梭状回反应强烈,而看到汉字的时候则不然。由此可以判定,一个人是否掌握一门语言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阅读相关语言文字时大脑梭状回是否被激活。
科学家们发现,朗读和书写相比,练习书写的孩子大脑梭状回激活的更加明显。
这就是《核聚21天暴力突破英语魔鬼训练营》里要求大家,一定要通过抄写完成文章背诵的原因。当然,抄写还给你一个强烈的视觉反馈,定量的进度反馈,定量的工作量反馈。除此之外,也鼓励你朗读,甚至唱都可以。但是,写,是必须的。
《具身认知》里面还有一段话振聋发聩:
詹姆斯发现……如果书写字母真的能够帮助大脑识别字母的话,那么患有运动障碍的孩子体会到的运动困难可能严重影响他们学习字母的能力。当人们无法行动时,就会产生理解困难。
这种身体和大脑之间的联系一度让科学家很困惑,但是现在,这样的联系说得通了。就算阅读看起来是一项完全局限在大脑内部的活动,这项活动其实也包括了身体。因为书写练习能够帮助负责识别字母的大脑区域开动起来,所以不难想象还有很多其他运动体验改变大脑的方式。简而言之,我们能在实践中学习。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西恩·贝洛克(Sian Beilock ),机械工业出版社,p24)
关键是这句话,“
当人们无法行动时,就会产生理解困难。
”这让我推断出,我曾患有严重的运动障碍。
大学时代,我常常在北大图书馆新馆的三、四、五层之间徘徊,经常找个僻静、有阳光、风景好的地方阅读《费曼物理学讲义》或者MIT《理论物理学导论》系列。读了好几遍,然而,物理没学好。没学好的原因,是我只阅读,不动手推导。然后,果然产生了严重的“理解困难”。理解困难的本质就是不动手。
对于学习来说,不动手,就意味着“运动障碍”。
现在我回想起,图书管自习室里黑压压的人群,好多人像雕塑一般翻看着书本,或者干脆呆坐不动。我知道,和我一样,这些人全都患上了严重的运动障碍。
我继续阅读,然后看到《具身认知》这本书上赫然出现了一句话:
运动障碍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对于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西恩.贝洛克(Sian Beilock),p22
对于那些思维深刻的人们,这句话足以让他们后背冒冷汗。
这句话让我们理解了一个现象,为什么学生焦虑和抑郁的比率远远高于老师(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小于17岁的青少年中12.9%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超过16%的大学生有各种情绪问题,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6%~22%。)。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的手臂飞舞、声嘶力竭,而学生们都像雕像一样坐在座位上纹丝不动。这正印证了“运动障碍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对于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正因为所有上面的这些道理和科学原理,我的英语课才冠以“暴力”,操作方式“暴力”,效果也“暴力”。
在课程里,我跟大家血脉喷张的讲了一堂长长的试听课,然后做了发音示范,继而把大家扔到知识星球的训练营里面,看着大家挣扎。
如果大家按照我说的去行动了(根据书面的《核聚英语思维训练程序》),那么虽然很痛苦,甚至很残酷,但是大家在短期内就能看到自己成绩的跃迁,能力的突飞猛进。还能收获到实实在在的坚毅(grit)。
相反,如果我每天带着大家解析一篇文章,然后期待着日积月累。那实际上是在练我,不是在练你们。对于你们来说,那是一条容易的路,那会消磨你们的意志,杀死你们的时光。那是我曾经走过的弯路。
最后再说三句话:
英语的本质是技能。
任何技能的有效训练,本质上都是残酷的。
高手的技能训练常常像是鼻青脸肿的自残,正如“一个普通的蹒跚学步的小孩每天都要穿越47个足球场,每小时平均累计跌倒17次”(《具身认知》p9)。
参考文献:
西恩·贝洛克(Sian L.Beilock).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相关文章
怎样在一个月内让英语听力有明显的提高?
学英语是一件简单到荒唐的事情
高中英语怎么提到140多?
21天英语魔鬼训练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