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预存选华算:重磅加码,高至30%预存增值
随着CP-LED设备在3D显示和人机交互领域的潜力逐渐被认可,具有高量子产率的超小手性金属簇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性材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方向。相比传统的Ir、Pt和Os基材料,这些金属簇因其低毒性、低成本、优良的光稳定性以及易于溶液加工的特性而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尽管金属簇在光电应用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发光机制的多样性,科学界对其发光特性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解。因此,建立实现高效发光的金属簇(包括手性金属簇)设计原则具有显著的挑战。
基于此,
郑州大学董喜燕、司玉冰和臧双全教授等人
通过铜掺杂金属簇(Au
2
Cu
2
),结合不同配体的取代基,成功地提高了磷光量子产率(PLQY)和圆偏振发光(CPL)特性。该研究以“Tightly bonded excitons in chiral metal clusters for luminescent brilliance”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董喜燕
,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包括 Nature Communication, J. Am. Chem. Soc.,Chem Rev. 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Sci. Adv., 等科研论文近50余篇,论文他引4500余次。主要研究发光材料、传感材料、晶态材料等。
司玉冰
,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与计算化学,超快电子转移过程,微观反应动力学,大数据及材料高通量筛选。
臧双全
,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原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担任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Wiley出版社《Aggregate》期刊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Sci China Chem》期刊编委、ACS出版社《Crystal Growth & Design》期刊编委、《无机化学学报》编委。发表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
教授,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金属团簇化学、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高品质发光材料研究。在Nat. Chem., Sci. Ad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Sci., Adv. Funct. Mater., Coord. Chem. Rev., 等权威化学类期刊发表SCI论文。
1、铜掺杂金属簇的设计:
研究通过在金属簇(Au
4
)中掺铜(Cu)并改变配体的取代基,优化了金属簇的激子结合能和电子-声子相互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磷光量子产率(PLQY)和发光效率。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金属簇的性能限制,提升了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2、圆偏振发光特性优化:
研究展示了通过掺铜和改变配体取代基,成功实现了圆偏振发光特性的优化。特别是,铜掺杂的金属簇(Au
2
Cu
2
)表现出高对称性的圆偏振发光,并在不同的取代基下达到了显著的不对称因子,为圆偏振发光显示技术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3、圆偏振发光二极管的原型开发:
基于高效发光的铜掺杂金属簇,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圆偏振发光二极管(CP-LED)原型,并展示了15.51%的外部量子效率(EQE),能够在绿色波段发出高效的圆偏振光,表现出良好的实际应用潜力。
图1 Au
4
和Au
2
Cu
2
金属簇的结构
图1展示了铜掺杂金属簇(Au
2
Cu
2
)的结构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光特性。图中
R
-Au
2
Cu
2
(L)
4
和
R
-Au
4
(L)
4
两种金属簇的结构,其中
R
表示手性配置,Au和Cu分别为金和铜原子,L是配体分子。金属簇呈现出菱形的几何结构,其中金属原子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有所不同,这与其发光性能密切相关。铜掺杂金属簇(Au
2
Cu
2
)的发光量子产率(PLQY)明显高于未掺铜的金属簇(Au
4
)。
图2 温度依赖的光物理特性
图2展示了温度依赖性光物理特性,包括金属簇在不同温度下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发光寿命、以及辐射和非辐射复合速率(
k
rad
和
k
non
)的变化。图中显示,
R
-Au
2
Cu
2
系列金属簇(特别是
R
-Au
2
Cu
2
(ptt)
4
)在温度从10 K升高至290 K的过程中,PLQY几乎保持不变,接近1,即表现出非常高且稳定的磷光量子产率。
R
-Au
2
Cu
2
金属簇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辐射复合速率(
k
rad
)明显高于非辐射复合速率(
k
non
),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依然保持较高的
k
rad
。相比之下,Au
4
簇的
k
rad
远低于
k
non
,表明其存在较高的非辐射能量损失,导致PLQY较低。
图3 重组能量贡献
图3展示了铜掺杂金属簇(Au
2
Cu
2
)和未掺铜金属簇(Au
4
)的激子结合能、交换相互作用和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铜掺杂金属簇(Au
2
Cu
2
)在激子结合能、交换相互作用和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方面的优化,显著提高了金属簇的发光效率。铜掺杂增强了激子的稳定性,减少了非辐射损失,尤其通过减少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提升了金属簇的辐射复合效率。这些发现为进一步优化发光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4 瞬态吸收
图4展示了瞬态吸收光谱(TA)数据,比较了
R
-Au
4
(ptt)
4
和
R
-Au
2
Cu
2
(ptt)
4
在激发后不同时间延迟下的吸收变化,具体分析了这两种金属簇的电子动力学差异。通过瞬态吸收光谱数据揭示了铜掺杂金属簇(
R
-Au
2
Cu
2
)与未掺铜金属簇(
R
-Au
4
)在电子动力学上的显著差异。铜掺杂增强了金属簇的激子稳定性,减少了非辐射过程(如内部转化和自旋翻转),从而使得
R
-Au
2
Cu
2
(ptt)
4
展现出更长的磷光寿命和更高的发光效率。这表明铜掺杂显著优化了金属簇的光物理性能。
图5 手性光学性质与圆偏振发光二极管
图5展示了手性金属簇(Au
2
Cu
2
)的圆二色性(CD)光谱和圆偏振发光(CPL)特性,详细比较了
R/S
-Au
2
Cu
2
(iptt)
4
、
R/S
-Au
2
Cu
2
(mtt)
4
、
R/S
-Au
2
Cu
2
(ptt)
4
金属簇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铜掺杂的金属簇不仅在溶液和固态下表现出强烈的手性,还在圆偏振发光方面具有优异的特性,尤其是通过手性配体的选择进一步增强了CPL的对称性和发光效率。这些特性为手性金属簇在未来的发光显示技术(如圆偏振LED(CP-LED))中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通过优化铜掺杂和配体改性,显著提升了手性金属簇(Au
2
Cu
2
)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为圆偏振发光显示技术(如CP-LED)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材料,也为设计高效发光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未来,随着材料的进一步优化和新型光电器件的开发,手性金属簇将成为光电子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并在多个技术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
Tightly bonded excitons in chiral metal clusters for luminescent brillia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209-7
🏅
同步辐射XAS限时直降1000元🎉原价3500/元素起,现仅需2500/元素起!
全球机时,三代光源,随寄随测!最快一周出结果,保证数据质量!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