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模型即程序,而这个程序通过训练由机器自动产生,而不是由程序员手工编写。训练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新的生成软件的过程。更重要的,这个过程能解决的问题,比传统的“PM+Dev+Test”的软件1.0要更多,更广泛,可以识别图像,可以进行翻译,可以进行企业知识推理,可以自动匹配广告。同时,和所有的软件研发过程一样,从需求出发,不断迭代提升能力,更好满足用户需求,也是软件2.0成功的关键,区别在于这一迭代是基于机器训练,而不再是人工编码。
既然模型本身就是程序,模型的能力因为Scaling Law快速提升,那么必然的一个结果,就是大模型原生的产品中,模型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化组件和工具,而是产品的关键环节,甚至就是产品的主体和本身。因此,传统软件研发的过程也自然被颠覆,要从以手工编码为中心,转向以模型为中心。那么,这意味着:
对于模型公司,
如果产品的主体、提供90%能力的模型都已经做了,这时候不做终端产品的话,就既带来方向感的缺乏,也带来不必要的商业化的迂回。
因此模型公司纷纷做2C产品。
反过来,对于产品公司,
简单地将标准大模型“套壳”而形成的产品,因为核心的模型不能主动、持续大幅进步、无法形成差异化,注定无法成为大模型落地的主力
。所以,产品公司也必然做模型。
因此,产模一体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剩下的,就是选择哪个切口进入,如何差异化,以及在企业资源框架下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