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乔乔金项链
乔乔本人,金融圈熵值较高分子,混过工厂,待过券商,做过投融资,涉足股权、VC、上市、并购。目前专注于ABS和PPP项目运作,深耕公众号“乔乔金融圈儿”,欢迎小伙伴们沟通洽谈、项目合作,还望大家提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萧山网  ·  大涨!网友:现在要买点吗 ·  昨天  
萧山网  ·  大涨!网友:现在要买点吗 ·  昨天  
国际金融报  ·  隐私不合规!银行APP被公开通报,如何整改? ·  3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鸣石基金2025届春季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乔乔金项链

房地产并购

乔乔金项链  · 公众号  · 金融  · 2019-12-12 10:30

正文

项目融资第230讲,房地产并购。 第一部分: 融创、世茂们的“胜者通吃”游戏: 今年房企并购已达467宗,涉现金支付总价4688亿。 第二部分: 房地产并购要点操作汇总。 第三部分: 房地产并购涉及的若干问题。

本期主要学习房地产并购知识。

房地产严冬已至,受政策影响,各种融资手段越来越难施展。贷款、信托、债、ABS空间一再挤压,房地产并购尚有一线生机,但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寻可投房地产并购的资金 ,另, 税收策 团队 寻求业务合作 。有意者联系小编哦

本公众号主要探讨ABS、项目投融资等金融市场业务(也有房地产、政府平台项目的实操讲座),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公众号内容,业务合作请联系小编。




第一部分:融创、世茂们的“胜者通吃”游戏:今年房企并购已达467宗,涉现金支付总价4688亿。

土拍限价、融资收紧加速房企收并购步伐

目前部分城市土地市场处于“预期下行,底线未降”的状态,在土地调控限价措施严厉,以及起拍价并未明显下调之下,部分公开市场拿地盈利空间小,甚至不盈利,部分房企转向收并购等其他方式来控制项目收益。
根据不完全统计,1-11月典型企业收并购、协议土地出让的幅数占比达到12%,一部分是融创、绿地、龙湖、世茂等规模房企通过收并购补充优质资产,另一部分是区域深耕的企业如建业、佳兆业等,凭借地缘优势以较低的楼板价在深耕城市积极补充货值。
头部房企的新赛道经过近5年来波澜壮阔的市场演变,中国房地产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前50强、30强房企坐标初定,到2019年年底,规模没有进入千亿的房企,未来很难再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巩固了自己传统优势的同时,头部房企在转型运营和多元化上也迅速卡位,在新的赛道上抢先,“胜者通吃”的戏码上演。
此外一些地方性企业如嘉福、电建等也在积极通过并购寻求规模的扩张和增长。
总体而言,在融资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部分小房企生存困境进一步凸显,行业加速洗牌,未来“ 大鱼吃小鱼,甚至大鱼吃大鱼 ”局面会更加明显。
融创、世茂、金科等房企,目前来看是这一阶段的胜出者。
在2019年,他们扮演了收购者的角色,而泛海、泰禾、新城、邓鸿,则是他们口中的“猎物”。 其中,融创更是当仁不让,连年成为“并购王”。
巨头们的并购和转型,不仅让他们在存量市场占据高位,也让他们在下一个时代的运营竞争赛道领先,资源、资金、政策,都在向“胜者”集中。
或许他们当下唯一应该在意的,是风险的防范和资金的安全。

大房企敢于在行业寒冬期低价并购中小房企资产,是出于房地产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保证规模发展的诉求,不管是1000亿元、5000亿元还是7000亿元,先把规模做上去,并在尽可能保证利润空间的情况下完成规模增长的目标。

《证券日报》记者查询iFinD数据后发现,以最新公告时间为准,截至11月28日,2019年A股房企并购事件已达467宗,涉及买方现金支付总价值4688亿元。其中,已完成208宗,失败30宗,剩余229宗仍在进行中,涉及买方现金支付价值总额为2508亿元。

11月27日,地产行业又一笔大宗收购发生,主角是融创中国。融创中国当日发布公告称,公司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融创西南集团将收购云南城投集团持有的环球世纪及时代环球各51%股权,交易价格约为152.69亿元;交易完成后,环球世纪及时代环球将成为融创中国的间接附属公司。《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环球世纪及时代环球主要从事地产项目的开发运营,在成都、武汉、长沙、昆明等城市共开发18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71.6万平方米,可售建筑面积约为2771.6万平方米,约占总建筑面积的90%。


“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后,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尤其紧张,大房企借机收购成本较低的土地资产,是房地产行业新的投资逻辑。”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在到明年上半年,并购案还会继续增多,并购潮仍会持续。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上述并购事件,卖方主要是中小房企、大房企的项目公司和部分信托公司;买方则主要来自房地产企业、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科技企业和不少自然人。


泰禾集团出让多幅地块给世茂股份,成为此轮地产收购潮中的典型案例之一。公告显示,今年3月份以来,泰禾集团花费半年时间累计向世茂股份出售旗下11个项目的部分股权,累计回笼资金约96.1亿元。


此外,在已完成的收购案中,华夏幸福也获取了多幅地块。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房企在公开市场拍地付出了极大代价,不少地块的溢价率超过40%,各地诞生的“地王”层出不穷,各类房企为了抢地不惜血本,尤其是上市房企,在资本市场获得的大规模融资为之提供了豪赌的资本。


然而,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房价不再一路水涨船高,那些没有及时出货的房企终于意识到当初“抢夺高价地”的痛苦。为了规避更大风险,部分房企选择出让股权寻找合作伙伴,来提高自身生存发展的系数。此举也为那些实力雄厚的房企提供了趁机低价收购相关资产、增加土地储备的机会。


从公开市场招拍挂拿地比较贵,拿完地后几乎没利润。在这种行业调整期内,房企的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会寻求其他投资渠道来降低拿地成本。


过去两三年,一些房企为了寻求扩张,杠杆率比较高,在去年以来的市场低谷期遇到发展障碍,不得已卖资产换生存。接下来,有房企倒闭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是市场低迷下出现的资源整合现象,促使并购案频发。”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卖资产的企业经营业绩较差,所以选择以资产换现金;大型房企也有收购需求。

总体来看,在存量市场中流转尚未开发的地块已经成为房企主要的收购土地储备的方式之一。

地产行业的并购潮还将持续,在优胜劣汰下,经营不善或过去几年拿高价地太多的企业将面临极大的压力。

(摘自:证券日报  克而瑞地产研究 )

第二部分:房地产并购要点操作汇总

并购的意义


现在拿地除了一级开发等方式以外,最主要就是招拍挂和收并购两种方式。



大部分企业拿地主战场都是在招拍挂,但招拍挂优势明显,劣势也比较突出。

相较招拍挂,并购的特点就相对显现出来。

本文将收并购的一些基本步骤拆解出来。



一、项目估值

拿到标的项目材料之后,投资部门就要去估价,标的项目到底值多少钱,如果估价依据不足的,就必须让转让方或者中介把相关材料补齐。就跟买二手房一样,首先你得对房子要有概念,到底值多少钱才合适。


当然估价一般都是参考近期公开市场招拍挂的价格,这块地如果是从政府手里拿会是怎么样一个价钱。


然后估价的依据也一定要以各种文件为准,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仅听转让方或者中介的一面之词,就算现在难以确认被迫先假设这些指标,以后也要记得确认,没有文件支撑的估价就是假设。


二、评估报价

收并购洽谈的时候,诚意的转让方一般都会给报价,那种要求意向收购方出价、到处询价的转让方一般可以不去理会了,难谈的很。


第二步吃透合作方的报价也很重要,你得确认转让方的报价和你的心理预期的估价有多少差距,后续可以如何洽谈。


三、双方谈判


之前两个步骤大多是内业,是吃透材料,明确估价、评判报价、制定一个整体商务洽谈策略的过程。


当我明白我的成本在哪里,利润在哪里的时候,其实洽谈的底线基本上就清楚了。从第三步起,就开始要谋定而后动了。




一般而言,交易架构都是要优先满足卖家的核心诉求,没有核心诉求却待价而沽的卖家靠谱的概率需要打个问号,因为卖家在无压力状况下,容易变脸,最终较难谈妥。


也就是说,交易架构主要围绕卖家的核心诉求而搭建,该诉求往往也是转让前提。在满足卖家核心诉求的前提下,如果保证买家盈利、风控过关,其他的事宜都是锦上添花,能否做到主要取决当时的市场环境和谈判人员的水平。


1、合作方的履约能力

交易架构,一方面是做交易流程,如何顺利付钱过户,另一方面是讲究风控,如何保证钱和标的物的安全。

所以首先看的是合作方,如果合作方的资信很好,大企业、经营情况好、老板口碑佳,那么一般履约能力就会比较强,合作的时候就相对放心点,很多风控条款可以适当放宽。 比如没有抵押物的股权转让预付款,小企业肯定不敢给,如果是大企业也许就能给。

2、尽职调查出现的风险

尽职调查、背景调查都是非常重要的对项目公司及其母公司的履约能力的再确认。 暴露出来的每一条风险都必须严格对待,并且逐条量化拟定违约条款,直至风险敞口大于卖家的风险担保能力。

当出现卖家的风险担保能力(一般为交易未付款及额外担保物)远低于风险敞口的时候,其实就是认为交易不成立,要调整商务条件。

3、交易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分为两块,一块是明显做不了的流程,这个就是收并购人员的职业能力了,推进不下去的协议就是废纸一张,另一块就是要考虑我方对交易的控制力,如果签了协议后面一切跟随着卖家的思路走,而买家除了付钱之外对项目进展情况完全不清楚,相信这场交易就离掉进坑不远了。

4、买家收益最大化

作为资金方,当首先要确定的就是买家收益最大化原则。 一、虽说在商务条件上,各算各的账,各自确认收益,但还是很有必要保持积极地谈判; 二是买家收购一般都会支付溢价,而溢价无法进成本,所以要适当做税筹,这时也要求卖家配合。 在地产收并购中,税筹对对项目最后收益的影响很大。


以下是地产并购各种交易模式下涉及税收情况:


(说明: “√”表示需要缴纳相关税费,“○”表示相关税费具有筹划空间,“×”表示无需缴纳相关税费


5、项目进入及退出限制

这个可能在产业、城市更新项目的时候考虑更多,比如产业项目主体及使用要求,城市更新项目股权转让限制,前期融资或其他交易文件限制,以及能否通过特定担保方式降低风险。


6、是否涉及国有、集体资产的公开交易要求

通常,涉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名下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含以土地使用权为条件进行的合作建房),必须在公开交易平台进行,否则无法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或者他项权利登记手续。


如深圳市2016年6月4日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股份合作公司综合监管系统的通知》,即要求深圳各区要将股份合作公司集体资产交易纳入市、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实施和监管,将集体用地合作开发建设、集体用地使用权转让和城市更新等资源交易项目纳入集中交易范围; 各区要在2016年6月30日前制定股份合作公司综合监管系统建设方案,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并在2016年8月31日前投入实际运行。



由于企业都有自己关注的点,在设计交易结构的时候要审慎行事。同时,为确保项目的有效推进,交易架构设计时也需考虑其他几点:


1

要约定风险由合作方量化包干并承担责任,配合资金支付,风险事项处理完毕之后再多退少补结算支付转让款,这种其实就是压着转让方干活,干成了分钱,干不成扣钱,就如同上文讲的,就效率而言,转让方去处理风险事项,效率会更高,这也算分工的一部分。


2

做交易架构的时候,一定要极端重视自有资金的收益能力,每笔转让款的支出都要锱铢必较,垫款是大忌讳,不要无谓的垫资,不得不垫资的时候,也要给对手以非常大的履约压力。 有些公司很有意思,有些共管资金或者保证金都要操作项目的经办人及经办区域公司的领导自己出,让操作人员自己感受到压力。


3

交易架构的设立就是为了趋利避害,顺利把钱付了,把权属过户了,干干净净明明白白。 所以原则上不允许有敞口的风险,也不允许有不接地气或者似是而非的操作,把风险闭口的意义就是能量化,能讲清楚最多要损失多少金钱、要耽误多少时间,并把金钱和时间上的损失明确卖家是不是要承担,逐条明确违约责任。


4

所有的交易结构都不能和项目开工建设相对抗。




收并购的土地款中要包含转让方的收益要求(也称溢价),大部分转让方要求的收益都是没有发票的,比起招拍挂,就测算难度来看,收并购难度要高一些。


0 1

项目公司层面的净利润计算


第一步先计算项目公司层面可获得的净利润,因为当售价、建安成本等大数框定后,该数值只与仅和可入账的土地有票成本有关,相对是一个较为准确的数值。

所有的老股东、新股东的收益都来自于项目公司层面的净利润,所以项目公司层面的净利润确定后,就基本上可以明确收益的总量。


0 3

计算溢价


因为收购方的净利润等于项目公司净利润减去溢价,溢价就是项目公司成本中的无票部分,都是需要从净利润中扣除。但是溢价又分为两块,一块是转让方的收益,另一块是项目公司支出中的无票成本,比如罚款或者土地滞纳金等。

无票的溢价越高,收购方的收益越低。


0 3

指标失灵


收并购项目中的净利润率指标经常处于失灵状态,因为传统招拍挂项目的净利润率很明确就是,净利润额/含税总销售额,但是收并购项目的净利润率如果只是用收购方净利润额/含税总销售额的话可能会有很多偏差,比如股权合作项目不同股同权出资,比如有很多回迁销售额做大销售额的。如果用IRR,又因为税收额度非常大,在后期清算税费的时候容易变化,也容易指标失灵。


所以在指标的选择中,收购方的净利润额是一个较为确定的数字。可以考虑计算股东回报率,即股东的净收益/股东投入(股东投入资金峰值)来计算股东投入自有资金的收益情况,进一步可以考虑年化回报,此外可以计算股东投入产出IRR来判断。


0 4

可比招拍挂低价


鉴于指标失灵,所以也可以考虑将收并购的地价还原成可以比较的招拍挂地价,并与招拍挂市场价格进行对比,也符合收并购的核心逻辑:比招拍挂市场拿地便宜。

还原的办法:以收并购项目的股东净收入为定额指标,在售价、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倒推地价可全部入账的招拍挂成交价格。



在评估收并购风险的时候,对风险的洞悉度足够的话,就算是转让方不承担任何责任义务的现状转让,收购方也能做到胸有成竹。


风险量化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0 1

洞悉风险需要的时间


以动迁为例,动迁时间的不可预见性很强,如果转让方表示大概1年内能动迁完毕,那必须签进协议中;超过1年转让方不愿意承担违约责任,那也请转让方给一个他觉得没问题能够兜底的时间,2年、3年都行,当然收购方的商务条件和测算也要随着转让方的承诺而调整。


0 2

洞悉风险能带来的损失


再以动迁为例,如果转让方说了一个大致的数字,那收购方可以请他签入协议中,进行包干制,赚了都是转让方的,少了转让方要补,看对方愿意承担多少,收购方锁定成本,否则这一块就敞口了,一收不住就容易造成损失。


0 3

洞悉合作方对其承诺风险事项到底有没有担保能力


很多风险能不能量化是一件事情,但是量化完毕之后,根据常规的洽谈结果,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风险都是需要转让方去承担的,这个时候就也要讲清楚合作方有没有担保能力,如果没有担保或兑付的能力,其实这些风险都是敞口的,最后还是要由收购方去承担。


比如说某项目已经资不抵债,就算计算溢价也就刚好把债务还清,项目的转让方已经失信,不再具备支付能力,那所有的风险事项就算转让方有意愿承担责任,也没有能力兑付可能有的违约赔偿,所以对他承诺事项的违约条款基本上是有效却无意义的,因为就算打官司也没有钱赔付。


常规规避办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