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需求的增加,地下室已经成为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结构底部一般会设置1层或多层地下室。对该类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时,一般会将上部结构和地下室作为一个整体建模计算,以得到上部结构和地下室部分的构件内力并进行配筋设计。对于该类结构进行大震弹塑性分析时,如何考虑侧土对于地下室的约束作用,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介绍。
PKPM中需要定义地下室层数以及回填土信息,其中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影响较大。m值一般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或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确定,具体可参见表1。
采用不同的土层参数m时,m=0表示地下室顶板处无约束,m=-3表示底部3层地下室顶板无水平位移。m大于0时,随着m值增加,地下室约束增强。
对于含有地下室的结构,m值将影响地下室侧土弹簧的刚度,进而对于结构周期有一定的影响。
某剪力墙结构如图2所示,地下4层,地上39层,地面以上结构高度为116.3米。设防烈度为6度(0.05g),I
1
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如表2及图3所示,随着m值增加,结构周期减小。当m值为100时,周期基本趋于恒定。
3.1 定义土弹簧
土弹簧刚度可以参考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
a: 土层厚度;
b: 节点处分担的土层计算宽度;
Z:土层深度;
m: 地基土比例系数(MN/m
4
)
菜单:建模编辑→减隔震
新建“线性弹簧”,仅需定义U1方向刚度即可,用于模拟双向受力弹簧。如果要考虑只受压弹簧,则可以通过新建“间隙”来进行模拟。
3.2 添加土弹簧
(1)将节点向剪力墙面外复制
选中节点,通过“建模编辑→点→复制点”进行单个复制,或者批量选中节点,“建模编辑→基本→复制/粘贴”进行批量复制。
(2)将复制得到的节点约束
批量选中节点,通过“属性修改→位移约束”,将远端节点固定约束。
(3)连接两点建立土弹簧
将结构地下室周边节点位置设置为土弹簧生成模型1,其中土弹簧刚度根据第3节中所述方法进行计算,m值取为3。将模型删除地下室生成模型2,选择一条人工波进行大震弹塑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层间位移角
删除地下室时,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405,地下室设置土弹簧时,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355。删除地下室后,首层底部完全固接,忽略了地下室部分的侧向变形,因而层间位移角偏小。
(2)构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