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德芬空间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张德芬,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并译有《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张德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吃饭的这个习惯,说明你真的长大了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道德的使命 ·  2 天前  
巴乔爱吃糖  ·  2024在病中结束,但新年快乐呀! ·  3 天前  
巴乔爱吃糖  ·  2024在病中结束,但新年快乐呀! ·  3 天前  
人间theLivings  ·  从农村出来那天,我就没想过要回去 ·  5 天前  
正商阅读  ·  5句话,送给2025的你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德芬空间

你用来控制别人的东西,都会回来控制你

张德芬空间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2-28 21:34

正文

转自周梵(ID:xfhzf520) 


01

你有在通过削弱获得爱吗


通过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一方式来得到爱,在中国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模式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宣导,都是以高度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人、评断人,从朱熹礼学,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有充满玄幻感的24孝故事等理念翻译成现代的表达方式就是——

 

  • 你的个人需要和感受不重要,你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权威他们的需要和感受才是你要负责的。


  • 所以在那个时代,当一个人实在不愿意再付出了,能理直气壮,而且可以反控制别人得到爱和关注,那么只有一个方法,生病。

 

历史记载的很多古代文人都是孱弱多病的,他们是受道德文化裹挟最严重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是帮凶),所以生病基本是最有效的获得爱,拒绝他人的唯一正当理由了。


02

什么是你感到压抑的地方?


W在一个国企单位工作将近十年了,在最初的那两年还充满热情,但慢慢的这份热情就消磨的差不多了。

 

在几年前,W做过一次大手术,后来很长时间身体都不是太好,还时不时需要去医院复查之类, 所以需要频频请假,而单位的领导同事也都知道她的情况,也算很照顾她。

 

即使有时W是有别的事情,但只要说是身体不适需要请假需要休息,基本都是有求必应。

 

而W虽然对工作有颇多不满,但冲着这点儿“福利”她也觉得还算能找到平衡,也平稳的这样待了好几年。

 

一次在课程中,W跟我讲,不知从哪一天起,她突然意识到这份平衡被打破了,工作的地方让她越来越不开心,她觉得那个地方让她越来越压抑。

 

因为当她通过不断自我成长,开始更积极的调整情绪,并且开始健身和瑜伽,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但她发现只要她去上班,她就必须要维持“身体不好”的自我形象,她发现她不敢在同事面前中气十足的说话,甚至不敢爽朗的大笑,必须要保持病怏怏的姿态。

 

因为她很担心,一旦她表现的健康起来,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的请假了,或者同事们会怀疑她过去身体不好的样子是不是根本就是一个谎言。

 

这个“身体不好”曾经是W的某种资源甚至是特权。是她在自己的工作环境换取时间资源的有效手段,然而现在这份特权现在变成了阻碍。


她在朋友或家人面前是健康自信的,但只要一去单位就要表现出和现在的自己完全相反的样子。她说感觉自己现在真的装的好累,而且一旦进入那个病怏怏的状态,那种无精打采的感觉就越来越真实了。


她感觉自己很分裂,纠结,并且因此非常抗拒工作了。

 

我提醒她,你为了得到那点儿特权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那个代价是你付不起的,用病痛或弱小来控制别人,最后你会被病痛和弱小本身所控制,始终成为它们的代言人而永远都无法脱身。


03

个人意识在不断进化,集体意识也是如此

 

在过去那个时代的选择也许确实不太多,但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同,这是个互联网普及,全球化,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自媒体爆发的时代。

 

如果现代人还保持一些陈旧的信念系统,比如男人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或女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男人就应该承担自己一生的幸福之类,那么这些人就是在拖整个集体意识的后腿了。

 

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不同的声音可以被自由表达,你会被集体裹挟或个人控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弱,你有比你所有的祖先都多的机会活出你的个人意愿。

 

你需要做的是超越你的养育者对你的教导,去相信一个更大的智慧,生命本身的智慧。

 

一旦开始控制你就又开始变得紧绷而疲惫,无论你用权力、金钱、某种身份或是情感操控等任何方式都一样如此,最终你都会变成你所使用的手段的奴隶。


04

通过削弱力量来控制他人的三种方式


那么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谈谈很常见的,通过削弱力量来控制他人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我痛苦了,你们都来陪啊


很多人的内在意识中都有“如果亲近的人在受苦,我必须要陪对方一起受苦。”的认同。

 

这是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就有这种“美德”。

 

例如,父母去世,要三年守孝,不能婚嫁,不能歌舞,甚至不能笑或者流露出一丝喜悦之情,当你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你就是不孝,就会被谴责。

 

一旦人们认同了这个游戏规则,就会参与进去玩,先扭曲自己,再扭曲别人。以至于陪你爱的人受苦,变成了一件十分天经地义的事情。

 

虽然稍微把智商带进去想一想就会明白,这么做丝毫不会让事情有任何好转。

 

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家庭中的家长,仍旧习惯用自己的情绪控制家人,发脾气,甩脸色,真正是做到了,一人不爽全家压抑。

 

其实这么做本质上就是寻求关注,通过这种可以控制别人关注力的方式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需要刷存在感的,是因为太没存在感了。

 

在过去,你早就把自己活的面目全非了,把真正的自己遗失了,活在一个为讨好主流文化而构建的一个虚假的面具人格中。

 

这种情况在中国农村或者三、四线城市更为严重,很多家庭会为了给家里的长辈办一个风光的葬礼而不惜身负巨债多年等。

 

这么做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没有意义,被道德绑架,就会变得盲目又愚蠢,没有任何一方会从中受益。哦,除了丧葬公司。


第二种:我这么痛苦,你还不爱我


同时,痛苦也是极有诱惑力的,很多人都会讲自己的悲惨故事来获得爱。

 

做受害者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控制别人的角色,你可以做父母的受害者,伴侣的受害者,孩子的受害者,甚至环境的受害者或命运的受害者。

 

一旦你习惯了这个角色,你就会越来越习惯这个视角,甚至连你的身体机能都会被改变,隔一段时间如果没点受害的情绪身体都会不适应。

 

所以人们就会发现,很多人隔断时间就要整点儿事,情绪爆发的非常规律,频率很稳定。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因为身边有个看上去比你还痛苦的人出现,会极大的满足小我被需要的需要。


一方面你可能会觉得对方简直就像个无底洞吸血鬼,不停的要你的注意力,同时也会痛并享受着,因为另外一方面会忍不住被“万一我就是那个改变TA的人呢”这个想法诱惑。


想要拯救对方,毕竟这个圣母/英雄的角色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证明自己独特性的机会。

 

这也是受害者角色这么有市场的原因,有拯救者就有受害者,有人买账,还愁玩不下去。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嘛。


第三种:我这么不容易,你要照顾(帮)我


文章开头W的故事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好在当我们沟通过之后,她意识到她不想付出这样的代价。

 

从我们那次谈话之后,W再也不再留恋过去拥有“特权”的日子了,她告诉领导,她现在身体已经完全恢复了,谢谢过去领导和同事对她的照顾和支持,以后不用再特殊照顾她了。

 

她终于可以在同事面前表现的容光焕发和精力充沛了,也愿意承担更多责任,同时也更加投入和带着热情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了。

 

控制别人这件事有点像赌博,都是带着投机心理期待短期见效以小博大的事情,刚刚开始一旦尝到点甜头,就会越玩越大,直至赔上身家性命。

 

W能及时收手,而且是去扎扎实实地面对自己一直以来所逃避的功课了。


05

会控制的,不是爱


可是很多人在这条路上走的一去不回头。

 

就像那些家庭中脾气最暴躁的人,他们并不是天生这样的,只是某一次他发现通过发脾气或者暴力方式达到效果,就迷恋这种轻松拿到成果的感觉了。

 

就像那些第一次对孩子发脾气的父母,发现狠狠发完脾气之后孩子真的会变乖,然后每次都会用这招,每当体验到失控感就发脾气,让什么沟通,接纳,自我成长都见鬼去吧。


可是却会发现,每一次效果的有效期都越来越短,直至完全无效的那一天。

 

当他们意识到这个方式好像有问题,想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时,已经非常困难了,发现除了发脾气什么也不会做,这种方法成为唯一的方法而且成为一种自动化反应,这个人就彻底被自己的脾气所控制了。


虽然最初他只是想利用这个愤怒的情绪来控制别人。

 

所有的控制都是基于担心,这是一种恐惧的能量,带着这种弥漫的恐惧感,就永远都无法看到自己内在所蕴含的无限的力量。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命运的创造者,而总认为自己只是命运无辜的承受者。

 

人们总试图通过控制来对抗命运,然而他们不知道,正是他们控制的这个动作促成了那个他们一直在逃避的命运。

 

  • 怕孩子以后不够优秀而不断鞭策孩子,逼迫孩子去上各种培优班的父母;


  • 为确保伴侣忠诚,各种追魂夺命CALL需要随时了解对方的动态,或者经济上各种的管控;


  • 为了怕合作伙伴以后玩猫腻,提前各种限制各种条款约束。

 

而正是这些控制的动作促成了孩子厌学缺乏自信,伴侣想要逃离而出轨,合作伙伴感到心寒,于是在更好的条件来临时毅然离去。


06

善用臣服的力量


我在《降临影评——你在创造你的未来,你的未来也在创造你》这篇文章,谈到:观察本身就是参与创造的一股力量。你对未来的假设或倾向也是你的观察视角。


  • 例如,如果你对未来充满焦虑感,那么这个焦虑本身也是一种观察,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推测,或者假设。


  • 但假设和推测就是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就代表了一种立场,其实也是一种观察的视角,所以你对未来长时间带着这种“焦虑”的观察视角,那么你就必然会创造出符合这种视角的未来了。

 

当事情的发展没有符合你的预期时,试着放下控制,臣服于当下。所谓“臣服”,不是消极的态度,不是懦弱和委曲求全。


是放开个人的好恶,个人的视角受到养育者和当前社会文化制约,往往有极强的局限性,而这局限性却不被当事人所觉知。不再轻易的认定这事的好坏对错,而是让生命做主。

 

拥有传奇人生的亿万富翁的麦克·辛格在《臣服实验》这本书里写到,


真正的臣服是勇敢地放开自我,全然拥抱当下的变化,然后,我们会看见生命所安排好的、种种超乎意料的惊喜。


07

你给你身边的人自由时,你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事实上,臣服比控制要难很多。有时候我看着我们家两个孩子之间起冲突,我知道小的那个多半要挨打了,但是还是要忍住想冲上去帮忙的冲动,允许事情自然发生,看着姐姐一巴掌扇过去,我所做的只是去安抚妹妹,并且接纳姐姐。

 

我知道这一刻的发生是有必要的。妹妹需要学习什么是边界,跨越了他人的边界会如何,而姐姐也需要面对自己愤怒冲动下的懊恼感,而她们也会通过冲突和好的这个过程,学习很多重要的人际相处的能力。

 

事情自然发生对她们的价值远远大过我强加干预避免冲突所带来的那丁点好处。事实上,越有力量接纳和臣服的范围就会越大。反之,任何事情都需要干预和控制。


麦克·辛格还在他的书里谈到:我们都抗拒改变。即使命运之手已经在敲你的房门,制造一些机会让你做出改变(也就是成长),但是你还是可以抗拒它,未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学会改变自己的模式,放下控制,学习信任和臣服,你给你身边的人自由时,你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你的无限潜能才有可能被发展。迎接目前生命中所发生的事情,无论它看起来怎样,都直面迎接它,接纳它。

 

最后把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摆脱内在那个始终坚持事情都要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样呈现的软弱之人。


共勉。

···


作者 | 周梵 ,身心灵成长导师,资深关系教练,影响了数千家庭。时而清醒时而混沌自以为聪明的人。 微信公众号:周梵 (ID:xfhzf520),转载已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