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 | 文
天上的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财经》杂志的公司产业报道团队亦复如斯。
这几年散去的云朵里,有的创业实现了财务自由、有的成了券商最佳行业分析师、有的当了市场调查公司合伙人、有的移民加盟了国外咨询公司、有的转去别的媒体或做自媒体继续打拼、也有人去曾经跑口的公司做了PR。
这周有朵飞走四年的白云飞回来分享,说,还是当记者时眼界开阔,经常跟董事长CEO们坐而论道,现在天天打交道的就是董秘,见个VP都不容易。
春节前那朵财务自由的白云飞回来喝酒,说,还是当记者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市长见了都害怕,现在遇到小科长也得点头哈腰。
这些话所言非虚,但也都是客套话,不然当时他们也不会走。好几年前他们在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说
只有符合双曲线匹配法则,才留得住人才
。
如下图所示,个人发展曲线与团队发展曲线平衡增长,团队始终能给予个人成长空间,而个人成长反过来又促进团队成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进步。这样的团队,对人才的粘性就强。
如果员工个人能力成长迅速,团队进步缓慢(A)甚至退步(B),这意味着团队无法提供员工所需的成长空间,制约了员工发展。此时,人才流失势所必然。如下图所示。
悲剧在于,媒体行业经常是第二张图的状态。但在《财经》这样的高端媒体,并非没有员工能力的成长空间,而是员工能力成长后没有相应的财务回报和职位回报。我作为《财经》的副主编,对此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应该为别人的理想而奋斗。媒体必须做出重大改变,让落后的生产关系跟上迅速变化的生产力,让劳资关系变成合伙人关系,如此才能让创造核心价值的资产不再流失,这个资产就是人,生产内容的记者和编辑。
在这个抖音快手大行其道的时代,专业严肃的内容生产能力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值钱。留住这种能力,媒体才有未来。
《财经》创刊于1998年,以其独立独家独到的专业形象享誉业界,但强大的品牌也成了打破传统生产关系的负担。直到这个春天,《财经》的决策者才下定决心,在公司产业报道团队中率先引入合伙人制度——
只要你想写、爱写、写得好,你就有可能成为合伙人
。
合伙人的利益将在一家新注册的公司中体现,这家公司将由《财经》和团队共同持股,合伙人都是股东,共同分享公司收益。
新公司的任务当然是继续生产优质内容,但不止是新闻内容,
我们的定位是“研讨公司成败、探究行业兴衰,写有高度的商业。”我们不会疲于奔命地追热点抢新闻,除非那是必须追必须抢的、真正的大新闻
。
我们会接一些优质企业的写作订单,帮助企业挖掘其真实存在的商业价值,但订单不会多到让你无法从事正常的新闻报道。并且我们会严守
“不说假话不写黑文”
的底线,毫不犹豫地把那些提出这种要求的企业拒之门外,不管他手里拿着几位数的支票。
商业世界潮起潮落的周期正越来越短。贾跃亭的生态化反是不是泡沫需要三年才有结论,戴威从巅峰到谷底也就一年光景;安邦和华信刚刚宣布自己登上世界之巅,转头就成了电视新闻的丑闻主角;迷一般的王健林、迷一般的孙宏斌、迷一般的任正非……这是一个比电影还精彩的世界,绝大多数媒体却都记录的苍白无力。太多所谓的财经特稿商业特稿,跟财经和商业都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矫揉造作的文字游戏,和合谋出来的美图秀秀。
这不是读者想要的内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创造者,他们配得上更好的阅读,而我们希望和你一起来做这件事情。独立、专业、公正的媒体,对国家良性运行、对人民脱离矇昧至关重要,这样的媒体就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而《财经》就是这样的媒体。
人间芳菲四月天。四月是北京色彩最丰富的月份,嫩绿的基色外,桃花、樱花、玉兰花、丁香花⋯⋯叫不上名字的长在灌木和草地上的小黄花,到处都充满生机和朝气,就像初长成的小伙子小姑娘,在阳光下蹦着跳着笑着闹着,前方是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带上一束新开的桃花,来和我们一起工作吧。
1,你的供职机构
天朝著名高大上财经媒体,海外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媒体之一
2, 你的岗位职责
研讨公司成败、探究行业兴衰,写有高度的商业
3, 你的岗位要求
A, 喜欢写字并擅于写字,编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给你改病句上
B, 好奇心强,把接触新人新事学习新东西当乐趣
C, 逻辑性强,能迅速抓住问题重点而不是一头扎进细枝末节
D, 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E, 英文好的加分,我们做的是国际视野的商业报道
F, 读财报读研报有快感的加分,我们是专业财经媒体
4, 你的写作方向
科技、制造业、消费、房地产、能源
5, 你的薪酬待遇
一人一议,与能力匹配,底线是能让你在帝都维持有尊严的生活
6, 你的未来
你将成为我们的合伙人,和我们共担创业艰辛、共享创业成果
如果你很牛,你现在就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伙人
7,你的工作地点:北京
8,同时招聘实习生,大三及以上,非京校者自行解决住宿
有意者请发简历至[email protected] ,并在邮件标题里标注“应聘”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