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经济走过量增质升的“上半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高质量发展已经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鲜明底色。
中国经济着眼于“新”,培育壮大新产业。
在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扩围提升;无人机将外卖配送效率提升40%;在南京,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完成跨长江首飞,低空经济“起飞”赋能各行各业。目前,中国已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
发力于“强”,落实质量强国战略,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自主研发的飞秒激光高端精密加工设备,已达到亚微米级;厚度不到0.5毫米的晶圆可以被切割成上千颗芯片,成品率能达到99%;一家超级工厂采用AI智能检测,每分钟就有两台新能源汽车下线;超大直径盾构机——“甬舟号”组装完成,全球最大规模液化气运输船成功交付,中国造船市场份额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
锚定在“重”。
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成功上线。碧海之中,国产大型邮轮实现首航;万米高空,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浩瀚太空,“嫦娥六号”奔月实现月背采样返回,书写人类探月新篇章。
升级在“智”。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占全球比重已超过50%,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如今的智能工厂随时接收全球订单,1分钟计算报价,1小时自动进入生产;如今的智慧港口,自动装卸,无人车精准导航。在新能源汽车工厂,人形机器人首次进入移动生产线,通过3D视觉导航,完成装配及质检作业。在西部科学城,金凤实验室正聚焦“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在雄安,智慧工地、智慧气象、智慧社区、智慧生态系统有序运转。
区域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稳步实施。
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全球首个超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国内首个陆缆穿海工程成功敷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抓紧建设。伶仃洋上,深中通道让深圳和中山进入“半小时生活圈”,首月车流量超300万车次。
物流“畅”,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上半年货物贸易规模超21万亿元,同比增长6.1%。今年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1.1万列。天津港作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年吞吐量高达200多万标箱。“丝路海运”电商快线,两年来出口商品145万件。流动的包裹里,中国产品驰名海外,48个中国品牌进入“世界品牌500强”。
惠民生、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