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打破原则”、顶部买入、长期亏损,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巴菲特饱受来自各界的议论。
/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 编辑|付迎爽
“股神”在过去几年几乎栽了大跟头。
2011年,巴菲特放弃了自己不投资科技股的一贯原则,开始建仓美国最大的科技企业之一IBM,以每股170美元左右的价格,花费超过百亿美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股神买入之后,IBM股价却很快遭遇了连续4年的下跌之旅。直到2017年年初,IBM终于在“特朗普行情”中回到巴菲特的持股成本之上。
在被套5年、最高浮亏超过20亿美元之后,这笔投资终于开始见到回报。由于“打破原则”、顶部买入、长期亏损,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巴菲特饱受来自各界的议论。
2012年,被问及他为何投资IBM、而非苹果。巴菲特回答称:“至少对我们来说,买错IBM的可能性很可能小于买错谷歌(Google)或苹果的可能性……我就是不知道如何对它们进行估值。”
结果在4年之后,他再一次打破常规,在2016年上半年买入了约10.7亿美元自己“不知道如何估值”的苹果公司股票,并在第四季度将苹果股票增持3倍,达到66.4亿美元。
和IBM一样,对于这次运作,市场上也是一时质疑四起,人们怀疑巴菲特会在科技股上再一次栽跟头。
但和IBM不同的是,这些苹果股票很快就实现了盈利。2017年2月14日,苹果股价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35.02美元,市值7083亿美元。根据统计,这部分持仓已经让其浮盈11亿美元。
经过这两次布局,可以说如今巴菲特对于科技股的投资已经常态化,但这并非是打破自己的投资原则,而是一种典型巴菲特投资模式的延续。
在巴菲特买入IBM的时候,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的保险业务,仍然在为巴菲特创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巴菲特称这是“可以为无数其他机会提供没有成本的资本”,在2011年,这项费用达到了创记录的700亿美元,可以为其投资提供大量弹药。
保险收益之外,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历年收购的大量优质公司,也在源源不断的为其创造利润。
在这一年,五个最大的非保险子公司,BNSF(美国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运输公司),Lscar(伊斯卡),路博润,Marmon集团和中美能源,都取得了创纪录的盈利,累计盈利超过了90亿美元。
另外,包括可口可乐、富国银行、运通、宝洁等大型企业的持股,也在2010年为其带来了不少的分红收入。
可以看到2011年巴菲特的账面上有足够充足的弹药,同时这些资本(特别是来自保险公司的低成本资金)有非常大的投资需求。
宏观经济方面,美国已经从经济危机中恢复了两年,“灾后重建”进展顺利,让巴菲特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因此他在2011年3月致股东的信中罕见的表示“我们准备好了,猎枪已经上膛,我扣动扳机的手指正在发痒。”
然而与迫切的投资愿望相比,市场上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体量、投资逻辑相称的投资标的,已经变得越来越少。这时,在科技行业中业务稳定、竞争压力小,且更像是一家咨询公司的IBM,也就进入了巴菲特的视线。
作为全球最老牌的科技企业之一,IBM在大型机领域有着超强的盈利造血能力,多年来一直坚持着每年按季度分红四次的传统,2010年四个季度累计派发每股股息2.5美元,显然这与巴菲特注重股息分红的风格非常契合。
根据当时IBM的规划,从2011年到2015年这5年的时间里,IBM将向股东“返还”700亿美金。
最终按照巴菲特7697万股(2014年底之前是6390万股)的持股,和2012年以来的分红计算,在持仓IBM的五年时间里,巴菲特累计获得了约15~16亿美元的分红收益。
早在2016年1月,金融大鳄索罗斯就在达沃斯论坛中表示,自己做空了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
随后,他在第二季度增持了对追踪标普500指数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210万股看跌期权,总持仓达到400万股,这是其基金旗下最大的一笔持仓。
索罗斯对美股的看空持续了整个2016年,显然他对处于剧烈变化之中的美国政治、经济难言乐观。而更让人悲观的是,他并非唯一一个持有如此观点的华尔街巨头。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麦嘉华(Marc Faber)在美国时间8月9日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标普500指数有可能跌到1100点,即跌幅将超过50%;
“商品大王”、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在8月7日发表专栏称,全球股市已经拉开动荡的序幕,最终或迎来75%到80%的下跌。
“债王”格罗斯(Bill Gross)在8月3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不喜欢大部分股票。”
在一片风雨飘摇的舆论环境中,标普500指数的K线走势并不好看。再加上特朗普在上任前后,与很多大型企业保持了不太友好的关系,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
悲观的人群中并没有巴菲特的身影。虽然他对于特朗普一直持有批评态度,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美国股市前景的看好。
接受CNBC记者采访时,他旗帜鲜明的表示,“从现在起的未来10年、20年和30年时间里,股市将会上涨。如果希拉里上台,那么股市将会上涨;即便是特朗普上台,也仍将如此”。
巴菲特不仅看多,同时也在积极做多。自2016年11月8日美国大选以来,伯克希尔已经净买入规模总计120亿美元的美股。
在2016年第四季度的这次“扫货”中,巴菲特大手笔增持了苹果公司股票,持仓量比之前增加了三倍之多,并跻身其十大股东之列。
和IBM类似的是,苹果公司经过多年的额发展之后,已经成为了科技企业中的寡头企业,规模巨大,利润丰厚,并坐拥了2461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在2016年年初,苹果还宣布将在继续回购股份的同时,将进一步将季度分红提高10%,达到每股每季度0.57美元。
显然如今的苹果已非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它正在一步步的向巴菲特投资体系之下的“优质成熟型公司”转变。巴菲特也乐于“高位接盘”,看似高风险,实则符合其几十年以来的投资标准和原则。
实际上在巨资买入苹果的同时,巴菲特还同时买入了大量航空公司的股票,对美国四大航空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了7倍之多。
但人们并没有过多的去关注航空股,因为对苹果公司的投资更引人注目。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何巴菲特开始投资自己从来都不关注的科技股。
巴菲特并非不去关注科技股,而是长期以来,一直将更多的投资精力放在生活必需品和之上。
可口可乐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饮料公司,为人们提供着包括可乐在内的各种饮料,如今已经很难想象有人只喝白开水和茶叶(特别是年轻人);
食品与日化公司一直是巴菲特的最爱,强生和宝洁是多年以来的持仓,并且巴菲特与来自巴西的3G资本多年来一直合作,在亨氏、汉堡王等企业的收购中都是坚定盟友;
在金融企业的选择上,巴菲特也更多的在选择与消费者距离更近、直接联系的企业:VISA是每个人都需要使用的,美国运通在信用卡、旅行支票等业务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重仓股富国银行更是深入到每一个美式乡镇之中,为城镇中产提供包括保险和基金销售在内的各类金融服务;
能源公司也是巴菲特多年来关注的重点行业之一,历史上买过大量油气公司股份,之前是埃克森美孚、康菲,最近则是Phillips 66,这些都是产品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石油公司。
巴菲特历来对这些面向消费者的各类企业颇为偏好,而多年以来美国强大的居民消费能力,支撑着这些企业长期、稳健的发展。可以说巴菲特购入股份的公司,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2000年以来科技行业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产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从“可选商品”甚至是只能少数人使用的奢侈品,变成了必需的消费品。
在投资苹果之前,伯克希尔哈撒韦还在2014年买入了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威瑞森(Verizon),显然也是遵循着这样的投资逻辑。
苹果公司虽然是以PC起家,但目前手机业务贡献了其绝大多数的营收和利润。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特别是对于苹果所专注的高端市场。
这种升级了的生活必需品,显然已经被“股神”看在眼里。
人们大多都在关注巴菲特辉煌的投资成果,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硬币的另一面:201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保险业务上增加的可投资流动资金从410亿美元增加到了880亿美元,2016年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增长——这样巨大的资金储备意味着强烈而迫切的投资需求。
根据《财富》杂志2015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是全球第一大保险公司之一,营业收入超过排名第二的法国安盛(AXA)300亿美元。
不论是苹果公司,4大航空公司的股份,还是在2015年8月一口吃下精密机件公司(PCC),都是这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所必须去做的事情。
而巴菲特优异的投资成功,则进一步确保了伯克希尔·哈撒韦保险业务的稳定性和收益能力,让更多人乐意去选择这家保险公司,从而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循环往复。
在金融行业中,太多的人和机构在庞大的财富增量面前,都无法继续恪守自己的原则,从而被财富的洪流所反噬。但对于巴菲特来说,资本的洪流没有冲垮其投资逻辑,反而让他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