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态环境科学
最新学术成果与讯息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生态环境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爱杰团队李智灵课题组WR|非专性脱卤呼吸细菌Pseudomonas的厌氧脱氯机制

生态环境科学  · 公众号  ·  · 2024-12-22 09:27

正文

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 陈雪琪

通讯作者:李智灵 教授,王爱杰 教授
通讯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3014

亮点

分离出一株 Pseudomonas sp. CP-1 ,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效和最高氯酚耐受浓度脱卤呼吸菌。

菌株 CP-1 具有独特的 好氧呼吸大量增殖 - 厌氧还原脱氯 特性。
多组学分析揭示了 TCA 循环参与了菌株 CP-1 的脱卤呼吸代谢,解析了脱卤呼吸电子传递链结构组成,并建立了电子传递链预测模型。

未被鉴定的 CprA-2 酶参与了 CP-1 的脱卤呼吸代谢,并预测了其邻位脱卤机制。

研究进展

脱卤呼吸菌(OHRB)在促进卤代有机物脱毒及污染场地修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已知的专性OHRB多为绝对厌氧菌,生态位狭窄、生长条件苛刻、生长缓慢,制约了其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相比之下,非专性OHRB具备灵活的代谢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展现出更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非专性OHRB—— Pseudomonas sp. CP-1为对象,探讨其在好氧呼吸和厌氧还原脱卤之间切换的代谢特性,通过多组学手段深入揭示了其独特的脱卤呼吸过程和机制,为非专性OHRB应用于卤代有机物场地污染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图1 图文摘要
以乙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和电子供体,菌株CP-1表现出对2,4,6-TCP(100 μM)的高效还原脱氯效能,在第6天产生约99.23 μM的4-CP,反应动力学常数( k )为0.46 d -1 。菌株CP-1的生长与脱氯过程相关,仅在2,4,6-TCP存在且发生脱氯反应时才能生长,证明菌株CP-1可利用2,4,6-三氯酚作为电子受体进行脱卤呼吸来产生生长所需能量。由于具备兼性厌氧呼吸特性,菌株CP-1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好氧呼吸促进快速增殖,氧气耗尽后则切换至厌氧还原脱氯反应。好氧呼吸阶段不仅加速了细胞增殖,还显著增强了随后的还原脱氯活性。

图2 菌株CP-1的生长与代谢性能
多组学分析表明,相较于好氧呼吸,菌株CP-1在厌氧脱氯过程中上调了多个与三羧酸(TCA)循环相关的酶,特别是乙酸CoA转移酶(AarC),它在乙酸的激活过程和TCA循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图3),其上调说明菌株CP-1可能通过修饰的TCA循环参与脱卤呼吸代谢。同时,脱氯过程中NADH/NAD+比值的增加表明脱氯反应需要还原力的参与,表明了TCA循环参与了脱卤呼吸过程。

图3 (A)基于基因组分析提出的菌株CP-1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的代谢途径;(B)脱卤呼吸过程中的乙酸代谢模型
基于比较蛋白质组,电子传递链抑制剂实验和RT-qPCR分析,提出了关于脱卤呼吸的电子传递链(ETC)组成的两种假设(图4):(i)复合体I和复合体II作为电子的主要来源,通过NADH氧化生成质子动力势,随后电子通过黄素蛋白传递给还原脱氯酶(RDase);(ii)Fix复合体通过黄素介导的电子分叉机制参与ETC,并与Rnf复合体协同作用,促进2,4,6-三氯苯酚的脱氯和ATP合成。

图4 脱卤呼吸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链和能量生成模型
通过基因组分析和克隆文库构建,获得了还原脱氯酶(RDase)基因序列,预测的RDase蛋白包含TAT信号肽和Fe-S结合域,与已知的CprA具有最高的氨基酸相似性,因此被命名为CprA-2。RT-qPCR分析显示,cprA-2基因在脱氯过程中显著上调,进一步验证了其在脱氯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分子对接分析表明,CprA-2可能通过与2,4,6-三氯苯酚的卤素取代基形成金属配位,直接催化卤素的还原性脱除(图5)。

图5 CprA-2 的鉴定和催化机制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 Pseudomonas 具有还原脱卤功能,揭示了 Pseudomonas sp. CP-1独特的“好氧快速增殖-厌氧还原脱氯”特性。通过多组学分析,RT-qPCR分析和电子传递链抑制剂实验,本研究提出了其脱卤呼吸电子传递链预测模型。未被鉴定的还原脱卤酶CprA-2参与了脱卤呼吸过程,并模拟预测了其邻位脱卤机制。本研究发现了一株环境适应性强、代谢多样且脱氯性能优异的非专性OHRB,并深入探讨了其非专性脱卤呼吸的代谢过程和机制,为拓展非专性脱卤菌在场地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介绍


李智灵 ,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创新群体项目骨干,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从事水土环境有机污染修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H因子38。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4项,担任7个SCI期刊的副主编、编委或青年编委。曾获得日本生物工学会DaSilva Award(亚洲范围遴选每年1人),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共3项。

通讯邮箱 [email protected]
王爱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水协会杰出会士、国际水协会中国数字水务专委会联席主席、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分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城市水质安全工程科技研究,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学者;授权专利100余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
陈雪琪 ,女,博士研究生,现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

投稿、转载、合作、 申请入 群可在后台留言 (备注:姓 名+微信号)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点击下方超链接阅 读16个栏目推文】
1 .【直播】 9 .【院士】
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