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7550642362
目 錄
前言
002 對東晉南朝墓誌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232 黄法氍墓誌
(排序同圖版)
308
南齊王寶玉墓誌考釋——兼論南朝墓誌的體例
邵
磊
321
《明曇憘墓誌》所見南朝境内的“青齊土民”
陸
帥
胡阿祥
334
“刻磚爲識”——東晉南朝的磚誌及其反思
畢
雲
343
蕭梁前期的晚渡北人:新刊梁《普通二年墓誌》小考
陸
帥
356
試析墓誌中的邊緣家族——以太原温氏、陳郡謝氏爲例
鄧瑋光
吴
瓊
後記
前 言
墓誌之成,始於書寫。作爲文字載體的墓誌,不僅可資印證傳世文獻,也有助於考察書體的演進,至於延邀書法名家書丹上石的墓誌,其結字楷法,作爲臨習摹寫的範本,堪稱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前人對墓誌的整理與研究,多矚目於數量龐大的北朝與隋唐以降的歷代墓誌,而深爲“書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法觀念影響所及的東晉、南朝時期的墓誌,則因其罕見,知者無多。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的開展,重要的考古發現紛至遝來,對於南京地區而言,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大致包括先秦時期的湖熟文化遺址調查,東晉高門士族王氏、謝氏、顔氏家族墓的考古發掘,五代十國南唐二陵的考古發掘,明代黔國沐氏家族墓的考古發掘。其中,由南京市文物部門考古發掘出土的東晉高門士族琅琊王氏與顔氏、陳郡謝氏家族的諸多墓誌,以其與“書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生活的年代叠合,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即圍繞南京新出土的東晉王謝墓誌,精心結撰了《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僞》一文,指出:南京出土東晉王興之墓誌的傳主是“書聖”王羲之的堂兄弟,與永和九年蘭亭雅集中的名士謝安、孫綽等都是朋友;謝䚠墓誌的傳主則是中興晉室的風流宰相謝安的伯父、王羲之叔父王廙與王彬的同齡人,是陳郡謝氏不折不扣的代表人物。但他們的墓誌卻均爲結體方整、刀痕刻露的隸書,與傳世王羲之創作的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帖》完全不同。此外,郭文還考證批判了《蘭亭序帖》後半段文辭的悲觀論調,認爲與王羲之的思想不符。并據此斷言《蘭亭序》既非王羲之撰述的原文,《蘭亭序帖》也非王羲之的筆跡。這實際上是對整個東晉時代書法成就的否定,也是對既有的漢魏兩晉六百年的書法史的質疑,由此掀起了中國當代文化史上著名的“蘭亭論辨”的序幕。
在“蘭亭論辨”的過程中,學界名流如宗白華、徐森玉、趙萬里、啓功、史樹青等多附和郭沫若的觀點,但也有南京文史館館員高二適這樣的“骨鯁之士”針鋒相對地撰寫了《〈蘭亭序〉的真僞駁議》一文,對郭的“驚心動魄之論”予以辯駁。高文後經章士釗轉呈毛主席,毛主席連夜披閱,翌日即回復章士釗:
……高先生評郭文已讀過,他的論點是地下不可能發掘出真、行、草墓石。草書不會書碑,可以斷言。至於真、行是否曾經書碑,尚待地下發掘證實。但爭論是應該有的。我當勸説郭老、康生、伯達諸同志贊成高二適一文公諸於世……
而在寫給郭沫若的信中,毛主席也委婉提出了“筆墨官司有比無好”的建議。在毛主席的關懷下,高二適的宏文《〈蘭亭序〉的真僞駁議》很快便得以在《光明日報》刊出,
1965
年第
7
期的《文物》雜誌甚至全文影印刊出了高文的手稿。
這兩通信函,不僅體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藝路綫方針,客觀上也是毛主席唯一一次給予南京文物考古工作的關注與思考,意義非凡。
1973
年,文物出版社編輯出版了《蘭亭論辨》一書,旨在爲世人矚目的這一廣泛涉及文學、歷史、藝術的學術論辨作一總結。但伴隨著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晉建昌伯高崧夫婦墓誌與南朝梁桂陽簡王蕭融夫婦墓誌在南京的相繼出土,仍然在學術界一再掀起有關“蘭亭論辨”與中國書體發展沿革的熱烈討論。半個多世紀以前的“陳舊”話題,何以歷久彌新,影響深遠,以致每每引發人們的矚目?恰恰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東晉南朝墓誌獨特的學術價值與恒久的藝術魅力,毫不誇張地説,這些東晉南朝時期的墓誌也是古都南京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