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刚刚通报!李某(男,36岁),被行拘! ·  昨天  
新闻广角  ·  明星夫妻,正式官宣离婚! ·  昨天  
新闻广角  ·  加拿大超3.4万人请愿撤销马斯克公民身份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这产品,我不接!

唐韧  · 公众号  ·  · 2024-06-04 13:05

正文

老读者知道,只工作不上班的我有一个独立业务,那就是给一些企业提供产品咨询服务。


说白了,就是给他们当顾问。


这个活儿可不是嘴上说几句建议那么简单,有不少都是要深入具体业务和具体产品工作的。


企业购买的是我的时间、经验、能力以及资源,他们出钱,我提供对应的服务和交付。


一般来说,我会根据企业需求和参与程度来制定收费标准,会细化到时薪这个粒度,有的也会谈打包价。


比如,有些公司会要求我每周和他们有两次线上视频会,每次一到两个小时,主要处理一些产品问题和进行讨论决策。


再细一点,我甚至需要对他们的 PRD 进行评审和给出建议。不过,我是不会上手直接画原型写 PRD 的,除非对方拉过来和我配合的 PM 太菜。


当然,我也不是所有活儿都接,并不是对方给钱就干,我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的。


这里就简单和你们聊聊具备哪些特征的产品我不接,以及为什么不接。


第一种,老板不知道要啥,或者想要太多的。


在确认合作签合同之前,我一般都会先深入了解对方公司以及对应的业务和产品。其中,最重要的了解对象就是老板或者产品一号位。


通常来说,我会安排一个时间和他们深聊,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希望我做什么、以及了解这个人。


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么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老板或者产品一号位完全不知道要啥,另一种就是想要的太多。


前者希望我能给出明确答案,甚至做出具体的产品方案,试图通过我的奇招去命中他们内心那个模糊的需求。


后者则是有太多的想法,希望产品成为万精油,试图通过我去推动这种复杂系统的落地。


这类产品,我不接。


原因很简单,我命中不了老板心中那个模糊的需求,如果他自己压根都没想清楚要干啥,我是起不到作用的。


同样,我也拒绝做万精油产品,因为我知道最终只会做出四不像。产品是有边界的,不存在解决一切问题的产品。


第二种,产品已经成型,希望获得外界魔法加持。


这类合作也是我面临比较多的,大多数都是有成型的产品,但基本都是不温不火。


用户价值不明确,产品没有爆点,对同类竞品替换成本太高,或者商业化没有切入点。


对他们来说,试图通过外来和尚的魔法加持去改变现状。


这类产品,我不接。


说得直白点,就是外来和尚念不好内部的经,尤其是我上面提到的那几点中的两点,分别是用户价值模糊和替换成本高。


这两类问题是产品定位阶段差异化分析不足导致的,我救不了本身生命力就不强的产品。


第三种,不尊重专业,自以为是的。


这种是我最讨厌的,邀请我电话沟通或者现场聊都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总觉得自己厉害,自以为是。


如果是这样,叫我过去干啥,浪费彼此时间。


这种公司或者说老板一般都有一个共性,对自己有迷之自信,总认为自己很厉害,找外部就是过来提建议给策略的,凡事只能听他的。


即便你指出具体问题,给出专业建议,对方都不接招。


这类产品,我也不接。


我觉得这是一种平等合作,应该彼此尊重各自专业,耐心听取双方建议,进而以共识的方式推动合作。


我又不是他们公司的员工,所以内对那一套对我不管用,我也不吃这一套。


好,那你们可能会好奇了,我会接什么产品?


其实很简单,一般来说符合以下三种情况我都会考虑。


第一,已经度过了从零到一的阶段,产品的用户价值成立,有市场竞争优势。


第二,产品处于快速发展期,但产品团队缺乏章法,效率不高。


第三,有明确具体的诉求和问题,希望借助我的能力去帮他们突破,或者资源互补。


对于第一种,我扮演的是产品外脑角色,交付的是放大价值。


对于第二种,我扮演的是产品教练角色,交付的是效率价值。


对于第三种,我扮演的是产品攻坚角色,交付的是方案和资源价值。


当然,一个落地的合作肯定没有说起来这么简单,因为有很多细节和问题需要深度沟通后才能促成合作。


从过去已经完成的合作案例来看,以上提到的这几种价值基本都得到了很好的交付,有的还是长期合作伙伴。


所以,我一直在产品一线,依然在做产品,而且我喜欢这份工作。


不过,做产品顾问依然只占到我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是在线上,只有我去对应城市举办线下产品训练营的时候才会顺便去合作公司看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保持了做产品的手感,我觉得这是好事,也应该这样。


这么一来,有实践,就能形成很多输出的素材,也会给我写文章提供主题。


比如你们看到的这篇,也都是来自于实践的总结和思考。


作为一个只工作不上班的人,我觉得这样挺好!


推荐阅读:《 为什么女生最多?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