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现场视频!尹锡悦被弹劾 ·  5 天前  
新华社  ·  我是王柳云! ·  6 天前  
江南晚报  ·  【江南早报】取消公摊面积!一地官宣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马永生:挑战勘探禁区的勇士| 天下英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02 10:44

正文

有一种人

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

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

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


“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天下英才》,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担当。


第九篇《马永生:挑战勘探禁区的勇士



点击音频,更多精彩


记者:您更喜欢“马院士”还是“马总”这个称呼?


马永生:我更喜欢“马博士”的称呼。博士是我通过十年的寒窗,一步步依靠母校的培养、个人的努力得来的,其他的都是荣誉。


记者:您最想回到哪个年代,为什么?


马永生:我最怀念的年代是在新疆也好、南方也好,在一线跟同志们,在山里面,在井场、在现场,讨论问题,发现一些新的现象,完了确定一些新的勘探目标,最后有所收获。


记者:您有没有打过空井,如何看待这些试错的经历?


马永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家都会说。但是你要善于思考这些井打完之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我想任何一项科学研究也好,或是一项工程也好,应该都是这样的。



博士论文答辩


马永生站在书柜前,对手里的岩石标本爱不释手,藏不住得意。他的办公室位于高楼的顶层,但此刻他要讲的是数千米地表以下的故事。


我的书架里面有几样东西可能是别人没有的。这是从普光5000多米的地下采集上来的岩芯,在我们看来比黄金都值钱,含有大量的信息。跟炉渣一样,有大量的油和气可以储存在这个空间里头……”


四方大脸,浓眉大眼,无框眼镜,面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穿着熨帖的白衬衣、挺括的夹克,左手一只朴素的运动手环,亲切而随性。虽然工作经常忙得身不由己,但走路锻炼,他每天是雷打不动。


比如说我今天早上六点钟起来,离上班还有半个小时,我就快走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大概能走三千多步。晚上回到家以后,起码七千步,我肯定要走完。”

在井场工作


马永生说,自己走得不快。但在科研道路上,他恰恰相反。仅仅9年时间,马永生就带领团队,发现了中国最大的整装海相气田、“川气东送”工程的源头——普光气田。这一年,他才42岁。至此,在驳斥“中国贫油论”的功勋名单里,除了像李四光这样赫赫有名的先行者,又多了像马永生这样的后起之辈。


“在这个领域中,当时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在中国南方海相,发现大油田、大气田,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普光气田


在普光气田之前,我国发现的大型油气田多是在陆相地层里找到的,比如大庆和胜利油田。然而,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都存在于海相地层。中国的海相地层难道就真的如此贫瘠?对于马永生来说,外界的质疑与内心的冲动在当时齐头并进。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他不想轻易顺从所谓权威的声音。


“我们尊重前人,包括我们也希望后人尊重我们自己。我们在学术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要背离科学的本质,而在无形中制造一些神话也好、神秘的人物也好,不存在。”


学生时期野外实习


任何人都没能拗过他刨根问底的义无反顾。1998年,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与论证,马永生带着榔头、指南针和放大镜三件宝,和团队一头扎进了南方遍布海相地层的深山里。野外勘探的艰苦可想而知,毒蛇与猛兽随时可能来袭,恶劣天气经常不期而至,一夜间帐篷就被暴雨淹灌,大家不得不换着地儿和衣而睡。


“当时我们在四川的大巴山区,在野外地震采集过程当中,我们的同事上去放一些采集设备,有一个洞里面有这种野兽的东西,后来他发现了以后,就连滚带爬地下来了,这是非常惊险的一段。”


在九年南方的野外工作过程中,诸如此类的故事数不胜数。马永生坦言,每一代地质工作者经历的艰辛相似,幸福感也是。


“终于等到2002年的5月30日,气体从地下5000多米深的地方,按照我们设计的通道出来以后,我们把它点火。火焰越来越高,越来越高,预示着这个下面的气流非常的大,现场的同志就不约而同地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在塔里木进行野外工作


尽管十多年过去了,回忆起这一片段的时候,谈吐一向都慢条斯理、冷静克制的马永生,却语调起伏、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我们从事油气勘探工作的同志,可能一生当中,最最期待的就是这种时刻,哪怕一生有一次或者是两次,当然越多越好,大家觉得都是非常值得。”


历时九年的野外艰辛,换来了发现中国最大海相气田的突破性成果,马永生因此获得了诸多荣誉:45岁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8岁当选为我国能源领域最年轻的院士,53岁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等等。在外人眼中是光环笼罩,但他自己对此却很淡然。


“这些身份的转换,都是组织上安排的。对自己喜爱的事业有激情,保持这种激情,我觉得这也是人的生命动力所在。”


气田点火试验


近年来,以科研为“主业”的马永生又将注意力延伸到地热能源领域。如果现在再来搜索“马永生”这个名字,与之相链接的,除了“普光气田”,还有“雄县模式”这样新的关键词。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整个雄县县城,在冬天你是看不到烟筒的,全部靠地热供暖。”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颁奖现场


从发现中国最大的海相气田到先行开展地热能的试验,马永生以“哥伦布”式的拓荒精神,三十多年来奔走在勘探一线,为每一场能源革命丈量着祖国的土地。他常把“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行动和思想并重,才是“知识分子”的应有之义。采访结束之际,马永生起身,再次来到书柜前,认真地将岩石标本的标签逐个摆正,目光中有珍惜、有欣慰、更有希望。


荣获工程院院士


“我相信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担当。”




策划编审:高岩、樊新征

央广记者:刘柏煊

编辑:张天健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