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阳日报  ·  宠粉,贵阳是认真滴!看《哪吒2》,就来贵阳! ·  11 小时前  
贵阳日报  ·  宠粉,贵阳是认真滴!看《哪吒2》,就来贵阳! ·  11 小时前  
掌上平度  ·  彻底火了!爆单!为买它,有人等到6月了…… ·  14 小时前  
电影工厂  ·  deepseek预测:未来十年内工资会变高的 ... ·  19 小时前  
电影工厂  ·  以为神颜退圈了,结果只是变老认不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21 世纪最伟大的 25 部电影,终于选出来了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6-12 20:59

正文

文 | 闵思嘉


《纽约时报》前两天排出了一份引人关注的电影榜单。《纽约时报》的两位首席评论家Manohla Dargis和A.O. Scott,选出了21世纪最伟大的25部电影。



很有趣的评选,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对于评选的初衷,他们是这么说的:


「我们的21世纪已经接近过去了六分之一了,在这段期间内,有成千上万的电影被拍出来。这意味着,这些电影之间的排序和战斗已经开始了。作为《纽约时报》的首席影评人,我们决定为这些电影排名,在Facebook上一些电影学者的协助下,选出这些在未来注定成为本世纪经典的25部电影。我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我们的看法;而与此同时,你们中那些不同意的人,也一定会让我们知道你的看法。」


《纽约时报》首席影评人的专业性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不过榜单这种事情,本来也还是各有所爱,在口味上不一致,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所以把榜单通看下来,第一个比较值得高兴的事情,就是里面有三部华语电影;不过,也确实有一些我没有想到的选择;当然,也有我非常喜欢的一些影片。


下面就把榜单和评选者的评语有选择性地附上,来看一看,老外选择世纪经典影片的口味,到底是怎么样的。


1、《血色将至》


保罗·安德森的《血色将至》被排在了第一位。 Dargis认为本片是21世纪关于爱、死亡、信仰和贪婪的杰作,它们与石油和鲜血绞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深感不安的国家,开启了美国电影的新时代。


A.O. Scott则觉得这部电影代表了美国动态的资本主义。


很显然,选择《血色将至》,是因为这个和石油大亨有关的故事,影射了某种时代性和国度性的恐慌。毕竟,放到21世纪来看,石油的竞争,差不多就是上世纪的太空竞赛了。


2、《千与千寻》


在这部影片的评语里,摘录了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观点。德尔托罗说,自己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开始看宫崎骏的电影,并无数次为他的作品感动流泪。


《千与千寻》的经典,就在于这是一个纯真的女孩成为女人的阈值时刻。而宫崎骏电影中的失落、忧郁和悲剧,就是他创作《潘神的迷宫》和《鬼童院》的源头。


对此我毫无异议,因为这也是我心目中动画的NO.1。


3、《百万美元宝贝》


Scott认为,本片走出了拳击电影多愁善感的滥觞,用一种约定的年代质感和精细的风格打动了观众,为拳击营造出了一种优雅和静水深流的感觉。你在看到它的时候,会觉得,这就是电影本来的样子。


《百万美元宝贝》之所以会获得青睐,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符合好莱坞口味的「回归家庭」的故事,伊斯特伍德和希拉里·斯万克象征性的父女关系,最后又有了一个悲凉的西部片式的结尾,在古典的同时,也非常感人。


4、《天注定》


我想到贾樟柯会入选,但确实没想到这么高!恭喜科长。


5、《无医可靠》


这部由克利斯提·普优执导的罗马尼亚影片,讲了一个酗酒的穷阿伯想要去急诊室,却屡次被医院拒收的故事,影片曾拿下58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也算是获得了很高的肯定。Scott认为,这是一部古怪又扣人心弦的电影,同时也展示了东欧齿轮般的官僚主义。


6、《一一》


影片中的儿子洋洋似乎是一家人里唯一不被烦忧所扰的人,他始终平静地用照相机拍着各种人的背面,帮他们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这个八岁孩童的名字恰是影片导演杨德昌姓氏的叠音, Scott认为这并非巧合。视觉艺术家们总是热衷于从各个角度探索生活,而在这部影片里,洋洋所充当的正是导演杨德昌如赤子般热忱的另一个自我。


7、《头脑特工队》


Dargis和Scott对皮克斯推崇备至,尊敬和喜爱它胜过任何其他动画工作室,而《头脑特工队》在皮克斯的众多经典动画中亦可当得翘楚。影片对心理学抽象概念的拟人化以及对人类内部意识的视觉呈现,皆体现了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这五个鲜活的拟人化情绪,带领着我们重新认识了悲欣交集的人生。


8、《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从做着白日梦的6岁到开始步入大学的18岁,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连续跟拍了12年方才完成这部作品。Dargis认为,这毫无疑问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现实主义及其力量的故事,琐碎的叙事中满布着岁月流逝的痕迹。


9、《夏日时光》


《夏日时光》的故事从三兄妹齐聚乡下为母亲庆祝生日开始,但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立马便被打破,众人纷纷陷入棘手的遗产处理争端之中。


Scott指出,如何处理去世父母的财产正是当前许多家庭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夏日生活》以戏剧性的手法所描绘的死亡率和全球化对欧洲生活的影响,应当得到关注。他认为,《夏日时光》是一封给法国电影的情书,也是一份对法国电影未来的审视。


10、《拆弹部队》


凯瑟琳·毕格罗凭借《拆弹部队》成为了第一位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女性,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终于得以被男性主导的行业所认可,这在争取平等的道路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Dargis认为,《拆弹部队》作为一部反战电影,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战争,而是向我们赤裸裸地展示了人类对战争的渴求。


11、《醉乡民谣》


科恩兄弟的电影入选早在意料之中,但究竟挑选哪部却成了一个难题,因为他们的每部作品都各有其精彩与迷人之处。始终摇摆不定的Dargis和Scott,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最终选择《醉乡民谣》是因为……因为那只猫。」


12、《廷巴克图》


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用镜头见证了陷入宗教极端分子控制下的地区中「男女平民对恐怖主义的寂静反抗」。


Dargis认为,《廷巴克图》是一部悲剧但并不虚无主义的电影,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并不羞于展示暴力,而且他并不以那种耸人听闻的手法来处理暴力,相反地,他用视觉上的美感和日常生活的欢愉时刻,来回应了这些暴力。


13、《在杰克逊高地》


Dargis和Scott认为,「弗雷德里克·怀斯曼不仅是当今最伟大的纪录片工作者,也是当今最伟大的导演。」位于纽约皇后区的「杰克逊高地」,是美国文化最多元的一个社区,在这里有着167种语言,所以本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纽约巴别塔》,木心还专门为杰克逊高地写过一首诗。在这部电影里,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用190分钟的时间,探讨了维系自己民族的传统,和适应美国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14、《孩子》


达内兄弟的这部《孩子》,讲了一个半熟爸爸的故事,依然是我们熟悉的达内兄弟的现实主义,依然是我们熟悉的晃动的摄影机。Scott认为,这既是一个悬疑犯罪的故事,也是一个精神寓言,它既关乎基督教,也关乎欧洲的社会主义。


15、《白色物质》


克莱尔·德尼的这部《白色物质》曾经提名金狮,一个法国导演拍摄西非故事。大概因为克莱尔·德尼从小在非洲长大,所以才拍了一个殖民时期白人女性在非洲保护咖啡豆种植园的故事。而这个保护咖啡园的白人女子,则由三大电影节满贯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相信她也为这部影片的入选,带来了不少加成。


16、《慕尼黑》


《慕尼黑》的故事取材自摩萨德的复仇行动,是现代间谍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Dargis 和 Scott都认为,斯皮尔伯格是21世纪最被低估的导演。他从《拯救大兵瑞德》和《辛德勒名单》时期,走到现在,依然带给了我们堪称「完美」的《间谍之桥》和「灿烂」的《林肯》。


对于《慕尼黑》而言,它拥有了一种扭曲的悬疑惊悚感和一种让人不安的模棱两可感,正义和复仇之间的界限是什么?人类如何能在与狂热的对抗中体面地生存下来?这些伦理问题,就是《慕尼黑》得以如此优秀的核心。


17、《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的在这部影片中展现的精妙结构和流动情绪,东方而细腻,也让《最好的时光》成为了华语电影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纽约时报》专门就这部影片与巴里·詹金斯进行了沟通,因为他的《月光男孩》,其实深受《最好的时光》的影响。巴里·詹金斯说,《最好的时光》的结构,就是是《月光男孩》结构的唯一动力。


18、《拾穗者》


有着「新浪潮祖母」之称的阿涅斯·瓦尔达,到了21世纪还在坚持创作,从艺术成就和创作力来说,都是应该入选的导演。这部受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启发而拍摄的纪录片,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形象,用DV拍摄,扩转成35毫米电影胶片发行,曾经在30个月的时间里获得过30个奖。


瓦尔达的作者性让她走出了法国影坛,她对时代的精准捕捉更让她走向了世界。Scott说,「《拾穗者》的完美,就在于它是一个观点的完美例证——微小的事物也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9、《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


要选一部21世纪最好的动作片,会是谁?《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就是《纽约时报》的答案。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到标准的问题,是选择数码特效的领头者呢?还是童心冒险的天马行空呢?又或是超级英雄电影系列?


最后选择了这部影片,Dargis 和 Scott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它的导演乔治·米勒是一个比较老派的人,他的这种老派,会对代表现代的数码同行有一定的实际影响。


所以,我们在《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中看到的那些漫天黄沙、那些朋克和废土的元素,或许就是它打动这些影评人的原因吧。


20、《月光男孩》


去年奥斯卡的大赢家,深受《最好的时光》的影响。Dargis认为,《月光男孩》非常巧妙地调用了美国电影多年来所塑造的那种黑人的刻板印象,但同时,又用自己的叙事和建构对抗着这种刻板印象。


对传统既借用又挑战,这是一件很让电影学者们兴奋的事情。而《月光男孩》的故事与题材又足够有特殊性,它展现了一类复杂而纠缠的群体。


而《纽约时报》一向是自由派观念的积极倡导者,选它,理所当然。


21、《温蒂和露西》


这像是一个小品故事。温蒂是一个在暑假离家,前往阿拉斯加打工的女孩;露西则是她平时倾诉情感的狗。在这样的故事中,打工的生涯显然不会顺利,走失的露西也有了新的主人。这个精简的故事,其实也影射了时代。用影评人的话来说,「导演凯莉·雷查德的所有电影都是政治。」


22、《我不在那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