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华人之光”、“AI教母”李飞飞
的名字又一次响彻世界:她在斯坦福的两年休假期间创办的AI公司World Labs,今年4月才成立,到现在不过3个多月,最新估值已达
10亿美元(70亿人民币)
!简直是
“最快独角兽
”!
3个月做出独角兽的背后,当然是这位美国三院院士、斯坦福终身教授
40多年的积累。最近,我们的专栏作者Gauchewood看了她新出的自传
《我看见的世界》
,非常有感触:
李飞飞
的求学和研究经历虽然充满了艰辛和磨难,却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昂扬之气;
同时,他也联想到自己看的另一本书
《学神》
,关于北京“超级中学”——人大附、北京四中、十一学校等名校的社会学研究,里面充满了精英学生们闪闪发光的成绩和故事,
然而他这个“鸡娃家长”看完以后,却感到非常压抑。
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那个老问题:这些孩子及父母为了一分两分的成绩殚精极虑,做出了很多牺牲,可是进入藤校或清华北大后,
这些孩子却纷纷“走向平庸”
,人生巅峰似乎停留在了18岁。为什么精英高中没有培养出李飞飞这样的人呢?
他由此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
当年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的“鸡娃父母终极梦想”哈佛女孩刘亦婷,其实跟李飞飞是同时代的人。
前者1999 年进哈佛,后者
1995 年进普林斯顿,差不了几岁,而且,这两所超级牛校都给了她们
稀缺的全额奖学金,也就是认为她们都“具备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将会在就读本校期间和毕业后做出重要的贡献”。
不过,
最后
普林斯顿赌对了,而哈佛赌错了。
刘亦婷从哈佛本科毕业后,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而是成了一名普通的美国中产。
或许,如果把李飞飞和刘亦婷的生活放在一起做个镜像对比,我们可以得到“精英学生如何避免走向平庸”这个问题的答案。
文末留言区
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感想,我们将为留言区
点赞前3名
读者每人赠送一本
《我看见的世界》
,下周五开奖,包邮哦~
李飞飞
VS
刘亦婷:
如何判断一个年轻人的前途?
现在有很多关于刘亦婷当年为何被哈佛录取的文章,很多人说她只是占了信息差的先机,因为当年很少有中国学生会申请哈佛。但其实普林斯顿全奖录取李飞飞,也是个令人意外的选择。
李飞飞初三后才来到美国,英语没啥基础,物理数学成绩很好,
毕业时是
全班第6名。她的
SAT考了1250 (相当于新SAT的1310),其中
数学是满分 800 分
,并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成绩。
虽然她很谦虚,在回忆录中没有提自己在中学的成绩,但明显也没有什么全国竞赛奖项,
以至于她获得录取后,老师和校长都非常惊讶。
△高中毕业时本地报纸对李飞飞的报道
她就读的新泽西帕西帕尼高中也是所很普通的学校,迄今为止著名的校友除了李飞飞都是些运动员。
既然如此,除了成绩,当初普林斯顿是怎么看得出李飞飞的前途无量呢?
文书吗?其实,她当年连英语水平都不够高,再加上经济困难,也不会有什么私人顾问指导。而且我们都知道美国大学特别看重课外活动,但李飞飞的大量时间都用在打工挣钱上了,有时甚至一天工作12小时,而且是黑工,时薪2美元。
这么多打工肯定会大大影响学习的进度,何况她有很多需要追赶的陌生课业。所以她的目标也不高:能申上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就很不错了,藤校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只是因为她正好来到了新泽西州,又探访过自己的偶像爱因斯坦待过的普林斯顿,所以还是忍不住申请了它--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普林斯顿看中了她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拿到不错的成绩。我们都知道,这种不单纯考虑成绩、而是考虑克服的苦难叠加成绩的做法,看似没有那么透明,但确实有可能找出特别杰出的学生。如果这样的孩子获得了更好的机会,谁知道他们能爆发出多大的潜力呢?
后来,李飞飞在研发ImageNet时,也遇到了和15岁时同样的困难,当时这个项目最麻烦的不是技术难度,而是经费不足:
足足2年多,我们走在财务钢索上,一个不慎就可能跌得粉身碎骨……”
她以少年时培养起来的那份能力和心力克服了困难,最终一举成名,也把人类带入AI大放异彩的时代。这样的潜力,确实被当年的普林斯顿早早看出来了。
△李飞飞从普林斯顿毕业时的毕业照
当然,大学录取只是第一步。高中生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往往都是希望“见天地见天地见自己”的,梦想非常远大,但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增长、对专业了解得更深,外加有经济压力,也许会去转向更现实的目标,这都是很合理的。
刘亦婷自称从小的理想是像安徒生那样为人类做贡献,她在中学时选择了文科,申请哈佛时则说:
我计划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想挣很多钱,而是因为我的祖国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比如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上学,我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帮助他们……”
然而到哈佛读书后,她却选择了应用数学专业。当《羊城晚报》记者问刘亦婷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时,她说是因为英语水平不够。
哈佛毕业后,记者又问她:"在哈佛学了4年,究竟最喜欢做什么?"刘亦婷回答:
这个问题很难说,每个人喜欢的东西很多,你怎么知道你真正喜欢的是哪个?你怎么知道你以后是不是不喜欢了呢?……如果你现在问我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找到。"(2004年1月28日《羊城晚报》)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说的“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既然没有梦想和兴趣,当然只能看现在什么工作能赚钱就去做了,得尺则尺,得寸则寸。
毕业后,刘亦婷去了高薪的咨询公司,后来又创办投资公司……这些选择每一步看上去都很正常、合理,但也可以想象,未来的生活道路和事业发展必然也是平平无奇的。
那么,李飞飞呢?她在自传中经常用一个词来比喻自己的梦想:
北极星
。古代人航海总是以北极星来指引方向,但她心中的北极星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她小时候崇拜爱因斯坦,大学进的也是物理系,但她渐渐发现,自己对物理的热爱其实是一种青少年混杂着文学想象的幻想:
物理的发展史就像戏剧,生动、丰富,高潮迭起。我想像瘟疫席卷欧洲时,牛顿在伍尔索普庄园闭关、隔离,以修道士般的虔敬,用拉丁文振笔疾书,最后写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我想像爱因斯坦,一个在瑞士专利局上班的小职员,他的才智照亮宇宙的深处,像打开包裹一样,解开时空之谜,探究曾经只属于上帝的宇宙观……”
到了普林斯顿全世界最好的物理系之一,她开始产生怀疑:
尽管我对物理的热爱丝毫未减,我却开始质疑这个学科对我的意义。
物理本身真的给了我那么大的启发吗?或者我只是受到驱动物理研究的精神所感召?
这种精神激励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对世界提出大胆的问题,我很想追求他们的脚步,揭露一些未知的真相——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真相。”
她发现,
指导她的北极星其实是发现和研究的激情,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学科。
再后来AI开始大发展后,她意识到如何让AI为人类服务也许是她新的北极星。因此她开始关注AI与医疗的结合,以及如何确保让AI为人类服务而不是替代人类。
所以我们会发现,她的荣誉颇为多元: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士,斯坦福终身教授,前谷歌副总裁,Twitter公司董事会新独立董事……因为她的北极星会指引她一直前进,进入新的未知领域,超越了“当教授”、“进大企业”这样的具体目标。
有没有“北极星”,在18岁时的学业和申请大学的竞争中并不会那么明显,但在一生的成就中,却会造成巨大的差别。
精英学生,
如果避免成为
”
乡村棋手
“
?
如今北京上海重点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知识储备乃至见识,比2、30年前的李飞飞、刘亦婷不知道高出了多少,但家长和孩子的焦虑也达到了峰值。
看着《学神》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高三一年能够全身心准备高考或申请而想尽各种办法,有的家长动用各种门路帮孩子找到清华北大的各种加分,有的妈妈辞职专心陪孩子,有的爸爸放弃大部分应酬每天准时回家吃饭……
我一直在感叹,家长们真是“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中对一位乡村棋手有过生动的描写:
"他自认为击败了所有那些才华横溢的演说家和作家,尤其是他的收入远超于他们,更让他变得目中无人……如果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从未听说过伦勃朗、贝多芬、但丁或拿破仑,他自然很容易认为自己就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物。这位青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他已经数月不败。他从未想过人生除了象棋和金钱,还有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沉湎于自我陶醉之中。"
我们东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是否正在将许多孩子培养成这种眼界狭隘的“乡村棋手”?当他们将全部精力都耗费在一场场棋局的争胜之中,又怎能抬起头来去,寻找指引人生的北极星?而当他们习惯于不断地比较名次、收入,内心的焦虑又何以得到纾解?
能否找到“北极星”,也和家庭的价值观有关。
刘亦婷的母亲曾经分享过,女儿上小学时也曾被大量抄写性的家庭作业弄得厌烦无比,为了让孩子不要逃避作业,他们开始把生活的压力导入女儿的学习动机:
当时成都闹市区常有无证小贩被纠察人员撵得四处逃窜,婷儿曾多次近距离看到小贩们惊惶的表情。我们借机告诉婷儿,如果不好好学习,没有真本事,将来就只能当个无证小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婷儿虽然同情无证小贩,但绝不愿落到这种下场,从此再没有说过不想做作业的话……” (《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133页)
其实这种吓唬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去当乞丐”的做法,是中国父母的常态,但只想着“不当穷人”,就容易变得目光短浅,这样一来,大学肯定会选那种离钱近的好找工作的专业,毕业也必定是去起薪高的咨询公司之类。但这类人是非常多的,所以必然导向“内卷”,要杰出是很难的。
李飞飞全家移民到美国后,从国内的中产阶层一下子变成了贫困阶层,她也难免要花很多时间辛苦地打工,但她的父母,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一定要挣大钱帮助家庭脱离经济困难”的压力。
她考上普林斯顿后,完全可以利用美国大学的灵活转专业制度,选择医学、金融或者工程等高收入领域,毕业进入商界,让全家都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她还是决定读物理。
尽管“这纯粹是感情用事,一点也不实际”,却得到了每天都在艰辛劳作的父母毫不犹豫的支持,以至于华人社区的朋友都认为这个决定莫名其妙,浪费了大好的赚钱机会。
她大学毕业后,华尔街正在积极招募她这样的物理系学生,她本来可以马上得到收入丰厚的工作,却仍然选择去加州理工读博士。读博期间,家里经济条件仍然拮据,母亲长期身体不好,连医保都没有。她去麦肯锡面试,获得了优厚的Offer,然而每次与母亲商量要不要选择放弃学业去工作,母亲都只用一句话来质疑:
“飞飞,这是你真正想做的吗?”
女儿说自己想当一个科学家,母亲就回答:“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李飞飞说觉得自己一直读书,没有为家庭做贡献,有点自私,母亲却对她说:
这不是自私,读书当科学家不是你一个人的追求,而是全家人的征程。
△李飞飞全家福
这样的选择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或许并不现实,但我觉得李飞飞的父母本就是一对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只是受限于社会环境和时代局限而无法实现抱负,他们也有自己的"北极星"。所以,他们希望女儿能成为一个"不仅仅是赚钱的人"。
虽然他们对科学并不了解,但直觉地认为世上还有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正是这种执着和坚持,塑造了李飞飞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她有勇气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压力,选择了一条"小众"但更能实现自我的道路。
那么我们可以接着探讨一下,为什么在相似的智力水平和教育程度下,有些人能找到自己的"北极星",而有些人却只是随波逐流,回顾一生,不管赚钱多少,总结起来似乎只有"谋生"二字?
李飞飞在自传里,提到了很多她的阅读经历。可以说,她在成为科学少女之前,首先是一个文学少女。正是这些阅读经历,而不仅仅是学习经历,驱动着她的人生道路。
我们人类不过是凑巧具有智力的灵长类动物,何必要追求某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呢?答案必然是心中有一些来自童年的梦想在驱动着我们前行。
李飞飞这样描述小时候阅读文学作品的经历:
我对西方经典作品的中译本爱不释手:《第二性》,《双城记》,《老人与海》,《基督山恩仇记》……合上书本,书中的故事依然在我脑中盘旋,就像另一个与现实相互竞争的世界。
不管是上学、去公园,还是去杂货店买东西,书中世界就像万花筒一样,叠加在日常生活之上:狄更斯笔下英国的鹅卵石街道、海明威描绘的惊涛骇浪,以及大仲马笔下欧洲海岸的浪漫冒险……对一个喜欢孤独冥思的少女来说,每一本书都是无可抗拒的邀请。"
后来到了美国,她因为对科幻小说的热爱,意外地和物理老师萨贝拉建立了友谊,在和老师聊热爱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第一次有人看出我不止是一个说中文的移民”;
这位老师的一家人后来都成为她的朋友,甚至在她家遭遇经济危机时,借给她父母几万美元开洗衣店;到了普林斯顿后,也是她的阅读爱好,逐渐把她从物理这个传统领域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好奇与探索。
我什么书都看……潜心研读侯世达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也看了彭罗斯的《皇帝新脑:计算机、思维和物理定律》,这两部巨著挑战我的不只是思想的深度,还有彼此间丰富的关联。
它们探讨了我们几千年来一直想要了解的大脑心智……两位作者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智能不是魔法,而是程序,以可以理解、预测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遵循一系列可测量的规则和原则运作。换句话说,这两本书让我理解了运算的哲学意义。"
这种新的好奇心,促使大二的李飞飞抓住机会,去伯克利参与一项结合神经科学、生物学和视觉的跨学科实验,也使她在本科毕业后,决定转修计算机和神经生物学双学位。而这两个领域的交叉,最终引领她走进了人工智能这个在当时尚不为人关注、却潜力无限的崭新领域。
有意思的是,出国前,李飞飞在1990年代的成都,已经感受到了应试教育和“内卷”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对于她“追逐北极星”的负面作用。
有一天,中学老师把她的母亲请到学校,表达了对于李飞飞“爱读闲书”的担忧:
“飞飞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我担心她对自己的前途不够上心。比如,现在得赶紧准备期末考了……我要求每个学生跟全班分享他们正在读的书,大多数学生读的是课本、辅导材料,或学校指定的书,然而飞飞读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勃朗特姐妹的小说,订阅的杂志都是关于海洋生物、战斗机、UFO之类的……她应该多读一些能体现课程价值和主流思想的文学作品。
“我就直说了吧,您女儿也许很聪明,但班上不乏聪明的学生。聪明才智只是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是纪律性,必须放下个人兴趣爱好,专注于对将来最有用的学习内容。”
幸运的是,李飞飞的母亲选择了帮她对抗这种压力。她“无声地叹了口气,定定地看着老师,脸上恢复了坚定的表情……最后,她起身对老师说了声谢谢,并示意我们该走了。”
后来,她父母在毫无英语基础和没有亲朋好友的情况下决定移民,主要就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
我蹑手蹑脚地在门外竖起耳朵偷听,依稀听到这样的只字片语:教育……机会……让她过更好的生活。我也一再听到我的名字。”
无论经过怎样的教育体系,十八岁之后,孩子们就可以独立启航了。然而,有些人的目标明确,有些人却在汹涌的洋流中随波逐流。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除了考试成绩和毕业起薪之外,有没有能指引他们的北极星。
更富有人生经验的父母,能做到的, 不能仅仅将孩子推入应试教育的漩涡,而应该鼓励帮助他们发现和追寻自己的北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