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作家被造的谣最多?
——应该是“关我什么事”的鲁迅吧。
毕竟真假鲁迅语录早已成为网友play的一环,仅是“我没有说过这句话”这句话就可以无限套娃玩下去。
去年大热的港剧《新闻女王》将这一点作为整部剧最后一集的题眼,完成了一个既好玩又能顺便拔高立意的讽刺。
暂且不去讨论玩梗的是非对错,玩梗的数量足以说明年轻人对鲁迅的喜爱程度,甚至可以说,鲁迅和周树人是最不可能塌房的顶流。该清醒的时候清醒、该糊涂的时候糊涂、骂人的同时不忘自省、资本家做错了就以辞职来威胁、既能写文又能干仗(鲁迅是第一批学柔道的中国人)、玩得了穿搭搞得了设计……
世界上本没有欣赏这件事,遇到了这样的人就有了欣赏。
在语言失灵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从鲁迅先生那里寻得一点点存在的幽默与趣味。这是二十一世纪人的幸运,也是先生真正懂中国社会的微小证明。只有深度、丰富度、精彩度、复杂度达到一定境界,才能撑得起互联网二进制的传播广度与速度。
上学时我们被鲁迅折磨得够呛,鲁迅其实也是受害者之一,很多人因此害怕读鲁迅,觉得他的文字弯弯绕绕,没什么趣味。这似乎是教科书和困在考试系统里的我们无意中联手造成的一个误会。
网络热梗推红了鲁迅这个人,而鲁迅的作品仍处于误会的阴影中,鲁迅的读者并没有越来越多。
但只有真的读了先生的作品,我们才能够更加生动地欣赏他的有趣、复杂与温度。
当“加油,把公司干倒闭”的表情包成为对话框的常客时,当高考选志愿就开始为上岸做准备时,当希望一团浆糊、失望虚弱无力时,我们或许能够借着自身的处境更贴近鲁迅,更能读懂鲁迅为青年、为未来留下的那些文字。
重新阅读鲁迅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召唤。
脱离教科书重读鲁迅,最直观的感受是,他不提供生活的正确解法,但会告诉你,做个普通年轻人,不被利用、不成为工具人,去做去耍吧。这当然也是一种剥离语境的误读,但鲁迅对于年轻人的爱与宽容不分时代。
当我们再次与先生的文字相遇,会发现鲁迅是另一种可能。
“我还想仍到热闹地方,照例捣乱。”
“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现在的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有温度的悲观者是鲁迅,不妥协的黑衣人是鲁迅,他不属于某个主义,只想要不断行动,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一起“尽力地走”。
你愿意与鲁迅一起走吗?
送给新青年的鲁迅创作套装全集
与大先生一起“捣乱”
执着现在,救救现在
👨🏻
版本亮点①
👨🏻
大先生原创全部作品,一字未删!
17种作品,从小说、散文到杂文,
在不同文体里感受中文创作天花板级别的魅力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的赞词。”
——老舍,《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
撂最狠的话,做最有人味儿的文
在鲁迅的文字中,还原真实的中国与现在
1918年,周树人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那是“鲁迅”这个笔名第一次亮相,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于是,我们看见了“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
1923年,鲁迅第一部小说集
《呐喊》
出版
在铁屋子中发出呐喊
“希望是在于将来”
1926年
狂人的呐喊在面对祥林嫂时无声了
《彷徨》
接过了鲁迅的绝望
一年后,
《野草》
出版
倾注鲁迅一生哲学的书,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独特的存在。
那之前和那之后,
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这样来创作
“萌芽中的真正的诗”
“像融化的金属尚未找到一个模子”
(近代评论家夏济安评道)
同年鲁迅“逃出北京,躲进厦门,
只在大楼上写了几则
《故事新编》
和十篇
《朝花夕拾》”
当旧事重提,一丝温柔划过鲁迅的眼角
“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却不肯散去
在小说与散文之外,
鲁迅的生命被杂文用去一部分
最招年轻人喜欢的作家余华说:
“鲁迅血管里喷出来的就是杂文。”
在杂文中,遇见的不只是被鲁迅骂的大文豪,
更是我们被这片土地规训后的自我与情感
1936年1月,
鲁迅最后一部小说集
《故事新编》
经历十三年,穿越绝望后,虚无喷涌而出
最癫狂荒诞的改写,只有鲁迅能够实现
九个月后,
刚过完五十五岁生日不足一个月的鲁迅
离开了这个世界
“中国文坛巨星陨落”“中国文坛失巨星”
“文坛殒此巨子”“高尔基逝世后又一震惊世界的噩耗”……
大先生想要留下的只有一张
写给亲属的“遗嘱”和对新式的人说的一句话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
版本亮点②
👨🏻
一套更轻盈、更新潮、
更契合现代阅读场景的鲁迅文集
以许广平和“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
合力编定的传世母本(1938年)为底
书稿的内容和编排
最大限度地与1938年版保持一致
(※鲁迅创作带有民国语言习惯,
与当代用词不符之处,非编校错误)
👨🏻
版本亮点③
👨🏻
一套所有人都能轻松读的鲁迅文集
钱理群10篇精妙导读,覆盖各种体裁
深入浅出,手把手带你读鲁迅;
全新注释本对文本中涉及的时代典故、事件
人物、民俗文化等添加多达2000条注释
帮助理解作品
👨🏻
版本亮点④
👨🏻
2024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师 汐和
打造民国复古口袋本
联手波兰独立艺术家 Aleksandra
用灵逸奇谲的想象力,致敬大先生
她的画似乎拒绝呈现情绪,
将灵魂完全交给线条,让动作和场景自己说话。
在一篇采访中,记者问她有什么建议给其他插画师,她说:
“观察!玩得开心!尝试新事物!”
这与鲁迅对年轻人的期待不谋而合。
设计师汐和从她的画中为每本书精选元素,
用黑白红三色营造复古氛围,
简约的设计语言涌出生动的质感。
两个闪闪发光的年轻女性,
一次大胆又小心的联手。
📕
封面欣赏 📕
《伪自由书》
堵住的锁眼和断指的手掌,壮士断指为钥,
只为打开自由的大门,
引你回到那个觉醒的年代。
《准风月谈》
倒转的海燕,海上文豪多谈风月,
鲁迅先生就像暴风雨中的海燕,
总会衔回新的火种。
内文双色印刷,红与黑之间
是“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
死路与活路”
裸脊刷边锁线,180°平摊,易翻易读
让阅读鲁迅成为一件最当下的事
看着这套书的封面,我们总会想到那个用铁钉作画的 11 岁少年。
那时,他还没有经历家庭变故,他的世界是去除了哀伤的《朝花夕拾》;大约 1 年后,他开始“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那之后,他的人生轨迹与现代文学、近代史紧密相连。
他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是作为中国人活着的哲学,也是前辈对于青年的爱护。
在他的世界里,被误解、被逼疯、被随意贴标签的青年可以安心地做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