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二十条之后:一条艰难的路
昨天,双11最大的新闻是国二十条出台。
终于可以再写防疫这个主题了,前几个月怎么写都发不出来。
只要不走极端、逻辑清晰的人,在2020年全球新冠大流行后,心里就明白了:人类将与新冠病毒共存;今年奥密克戎出来后,心里就都明白:我们也将与新冠病毒共存了。
这是现实,不是选择。
我们要选择的是什么时候放开,以什么样的方式放开。
打个比方,防新冠就像筑堤防水。水一直上涨,不可能退去,其他国家都和洪水共存了,付出了一些人被淹死,一些财产被冲毁的代价。
我们还在筑堤防水,但堤筑得越高,水蓄势越多,将来一旦溃堤或决口,水冲下来的损失越大。
我们扛了三年,为筑堤付出了很多人、财、物的代价,包括国外民众不可能接受的自由、个人利益、空间等等。但这三年,不应该是一味为筑堤而筑堤,而是为准备将来和洪水共存后的一切条件。
这和抗战很像。我们一直坚持不降,是以空间换时间,等待国际形势变化;这三年,我们扛着没放开,是以时间换空间,一边挡着水,一边修将来洪水冲下来时的船,准备物资,训练船员,等等等等。
对防疫来说,就是利用这三年时间尽量多地打疫苗,尽量研制出特效药或有效药,尽量多储备一些药品,尽量为放开后的分级治疗新建、改建一些医院,尽量做好舆论准备。
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做好了所有的准备,然后再放开。现实是,我们的准备还远远不够,但筑堤的速度已经快赶不上洪水上涨的速度了。
所以,无须讳言,国二十条是放开的第一步。
放开这事,一旦走出第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但是,在方向确定的情况下,我们仍能掌控的是,放开的速度。
放开不等于躺平。所以,我极反对把人分成两派:清零派和躺平派。
目前,国二十条的路子是对的,就是大方向是放开,但过程会很长,慢慢放开。如果非用躺平的话,也是绷着腹肌,缓缓坐倒。
打个比方,一般人中了五绝一拳一掌,立马躺倒,那叫躺平;金轮法王不一样,被黄药师和一灯大师同时戳中一指,又挨了周伯通一拳,还能坚持着缓缓坐倒。
这就不叫躺平。
新冠就像这两根指头加上一拳,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挡得住。我们最多只能做到金轮法王,缓缓坐倒。这已经很难得了。
当下,两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同时上演:一边是全国单日病例不断上升,一边防疫政策在国二十条后开始放松。
北京已经采取了全国最严厉的措施,但短期仍没有清零的可能;广州日增以千计;新疆等很多地方封了好久,但仍没有好转。这说明,现有的举措已经不可能清零。更不要说对民生、经济带来的冲击也已经到了极限。各地出现的一些极端个案在网络传播下带来的震憾也前所未有。
另一方面,取消次密接、中风险、熔断等等措施,只会让疫情在全国进一步蔓延。
放开后是什么样子?除我们之外的所有国家已有太多例子了:必然会有一波感染上升,直至高峰,然后还可能会有第二波、第三波。同时,经济也未必会变好。
这就是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个放开后即将来到的高峰熨平,让峰值变得矮一些,来得晚一些,但过程肯定也会相应长一些。
在长痛与短痛之间,我们选择了不那么痛的长痛,而不是比较痛的短痛。当然,这说的只是单纯从防疫角度看,如果算上经济与社会的代价,这三年已经很痛了。
还是拿筑堤防洪来比,即使要放洪水下来,也不是一下子把堤坝撤了,而是先开一个小口子,让水慢慢流下来,减缓冲击力;要采取的措施有分洪、泄洪,而不是决堤。
接下来,随着时间推移,社会上的病例肯定越来越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或早或晚遇到病毒。
我们会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部分人,感染过,也就过了;第二部分是少数人,感染过,会有后遗症,也就是国外的long covid;还有第三部分是极少数人,会转重症、甚至会因此去世。
最后这第三部分极少数人就相当于九八年长江防洪、大武汉保卫战时的荆江分洪区。
大概率地说,这些人是七八十岁、没打过疫苗、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这已经为国外的经验所证明。
同时,由于绝大部分人都会被感染,按照大数法则,从绝对数字上看,必然会出现不少重症与死亡病例,可能会有医疗资源挤兑。
熨平曲线的意义就在于,让这些重症和死亡病例不要集中在一个短时间出现,而是缓缓释放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国二十条没有一下全放开,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微放松了一点。
未来,这个政策的口子还会放松一点,再放松一点。
我们的防疫措施已不可能消灭所有的病毒,只能跟在后面尽可能多地减缓它扩散的速度。
未来,怎么放开,有几个指标。
这次,取消了次密接。下一个指标是,密接也不再拉走集中隔离,而是改为居家。
再下一个指标是,阳性确诊病例也不再拉走集中治疗,而是改为居家。因为轻症和无症状是可以自愈的。
最后,只有重症会拉到医院治疗。这也就是美欧的做法,重症才进医院治疗。轻症居家几天,等症状消失再恢复上班。
这是最终的方向,也是最重要的几个步骤和节点。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会很复杂、很小心,过程也会很长。
今天的发布会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取消次密接隔离,由七加三改为五加三,数据很详细和科学,措施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很可信。
所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做出任何一个决定都不容易,都不是草率的。
接下来,或许一年、或许两年,我们都将处于这个过程中。期间,舆论上的争议绝不会少。有件事一定要同样重视,而二十条没有提到,那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做好普及,那些所谓欧美放开后尸横遍野、后遗症如何如何厉害的言论,也该歇歇了。
从个人来讲,继续死守其实比放开要好,因为收入和生活没怎么受影响。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早该走这一步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我们到底是绑在铁轨上的那五个人、还是一个人,真还不好说,但扳道岔的人和铁轨上的人,我们每个人,都真是难啊!
(公号:行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