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春节假期过后,打工人上班的第一天,新年新气象,人力君祝家人们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赚大钱。
提到“钱”,人力君想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同事借钱”这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
小林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新媒体运营,为人热情大方,平时和同事们相处得不错。
上个月过年前,同部门的女同事小张突然找到他,面露难色地说:“小林,我最近手头有点紧,能不能借我3万块钱?过完年来发工资就还你。”小林虽然有些犹豫,但想到大家都是同事,平时关系也不错,便答应了。他通过微信转账了3万元给小张,还特意叮嘱她:“不急,等你方便的时候再还。”
前两天,小张果然如约还钱,但她只转了29970元。小林看着微信转账29970元很是疑惑,询问小张:“怎么少了30块?”没想到小张轻描淡写地回复:“哦,你当时是用微信转给我的,提现要手续费30块,我就直接扣掉了。”
小林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有你这样算的?我借你3万,你还我29970,手续费还让我出?”小张却不以为然:“这很正常啊,提现手续费本来就是你该承担的。”
小林气得直摇头,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会轻易借钱给同事了。
同事借钱是职场变味的开始
《红楼梦》中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职场中的金钱借贷,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人情世故的考验。
看完小林的经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遭遇,人力君是深有同感。
人力君刚工作时就被关系还不错的同事借过钱,那个同事当时借钱时态度非常诚恳,而且也就是向我借一千块钱,承诺下个月发工资就还我。所以人力君也没多想就转给对方了。
但是过了一个月,发完工资后,人力君等了一周都没等到对方还钱,当时也不好意思直接当面问对方要钱,就发微信询问了对方。幸运的是,那个同事说她忘记了,在被我提醒后就立马还钱了。
但是,从那以后,我就决定再也不会轻易借钱给同事了。职场本是一个以工作为核心的环境,同事之间的金钱往来很多时候会让职场关系变得尴尬,职场借钱的风险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金钱往往容易成为关系的试金石,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纷争与误解。
因此,职场人如果不想和同事的关系错位或者变味儿,最好不要借钱给同事或者向同事借钱,明确树立个人的职场金钱边界,维持在彼此社交舒适区内的互动,方能真正确保自身的职业形象与人际关系不受损害。
职场同事借钱该如何巧妙应对
面对同事借钱,如何既不失礼貌,又能保护自己的利益,是一门需要技巧的学问,给大家分享以下几点建议~
救急不救穷
当同事提出借钱时,首先要问清楚用途。如果是紧急情况,比如生病住院、家庭变故等,可以考虑适当帮助。但如果是为了消费、投资等非紧急用途,就要谨慎对待。
职场中,最忌“老好人”人格,同事开口向你借钱你有求必应,或者不好意思拒绝,你大大方方,表现的无所谓,同事就会觉得你并不在意这些小钱,更有甚至,知道你不会拒绝,变本加厉,拿你当“取款机”。
设定还款期限
借钱时一定要明确还款期限,并且最好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避免对方以“忘了”或“手头紧”为由拖延还款。不少人因为借钱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很大原因都是因为没有明确设定还款日期。
勇敢说不,大胆拒绝
同事找你借钱,如果金额过大,你借出去这笔钱甚至会影响到当下你的生活状态,这时候,你就需要果断拒绝。不论何时,你借出去的钱,首先要考虑清楚这笔钱如果对方不还,是否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写在最后:
职场借钱,本质上是一场人情与利益的博弈。借钱的一方往往希望通过人情获得便利,而被借钱的一方则需要在人情和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大家都能够遵守规则,借钱还钱都清清楚楚,那么职场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很多人借钱时态度诚恳,还钱时却推三阻四,甚至像小张这样,连手续费都要算得一清二楚。这种行为不仅让人感到寒心,更让职场关系变得尴尬。
因此,我们在面对同事借钱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考虑到人情,也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俗话说“借钱是朋友,还钱是敌人。”希望每一位职场人都能够理性对待同事借钱,既不失礼貌,又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留言说说:你被同事借过钱吗?遇到同事借钱,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