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李少红走出北京电影学院大门,就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大门。
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她来到谢铁骊导演身边做了副导演,就像她母亲20年前从北电毕业,马上做了谢铁骊的副导演一样——当年,谢导带着她的母亲拍《早春二月》;
这一次她给谢导打下手的则是《包氏父子》。
李少红在谢铁骊身边做了3年副导演,因为要生孩子,不得不暂停。
等她生完孩子复出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电影行业。
1988年,时任北影厂厂长的汪洋专门抽调了几位年轻导演,尝试拍摄适合市场的影片,李少红是其中之一。
彼时,“商业片”这个词刚被提出,所有人都是懵的。
《银蛇谋杀案》是北影厂分配给李少红的,她第一反应“觉得自己特别倒霉”,哭得稀里哗啦,“同学们都拍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盗马贼》这样的文艺片,我的命运却不如他们。
”
1978年到1982年期间,北电从老师到学生,心中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就是大师情结。不向世俗和票房妥协成为那时青年人的精神主流。换句话说,电影学院从来不会教商业片的招术。倪震教授解释:“不能说故意不教,即使反复搞斯皮尔伯格,反复搞香港电影研究,也不能压抑、湮没学生们对大师们的向往和尊崇。”
那时李少红已毕业五六年,张艺谋、陈凯歌等同学都已经扛着拷贝,走出国门奔各大电影节去了,可她还是个副导演。田壮壮劝她:“拍吧,等于是个入场券。”李少红咬咬牙,就把《银蛇谋杀案》接下了。结果,那一年,北影厂最赚钱的影片就是《银蛇谋杀案》,光拷贝就卖了二百多个。人们惊讶,一个女导演,竟能拍出这样的影片——当年《大众电影》杂志曾列举《银蛇谋杀案》的18处凶残血腥镜头。提起这,李少红很骄傲,“那时候没有什么特效,都是真刀真枪拍出来的。”
△
电影《银蛇谋杀案》剧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也倒逼着电影业体制深入改革。
在那段时间里,中国电影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剧变。
李少红说:
“原来都是计划经济,电影厂会把所有东西都配齐,1993年后开始体制改革,取消导演室,所有人的电影都是自筹资金。
”
1995年1月5日,《北京日报》刊登了李少红新片《红粉》上映的消息。
这部当年摘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作品,花了李少红好几年时间去找钱。
香港导演徐克资助了《红粉》前期筹备的钱,但等到电影立项时,相关政策规定取消合拍片,李少红回忆:
“徐克当时就傻了,连着问我‘怎么办’,这钱等于打水漂了。
”
△
1995年1月5日《北京日报》
第五版
《红粉》最终筹到250万元人民币,因为在发行上急于收回投资,在1994年11月电影局审查通过《红粉》之后,香港大洋影业有限公司就以380万元人民币买走了该片的全球版权。
该片最终收获了2800万人民币的票房,也是国产片第一次实行国际通行的分账模式,制片方分成35%,电影公司+影院分成65%。
李少红感慨:
“这个模式到今天几乎没有变,比例上都差不多。
”
△
电影《红粉》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