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全球首款!新型非阿片类止痛药来了 ·  2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清洁验证与纯化水的孽缘 ·  4 天前  
丁香园肿瘤时间  ·  导师带头上春晚整活,现场直播学生跑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OCC 2017|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展望世界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25 23:30

正文

 OCC 2017

  中国,上海


2017年5月25日上午,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17)新闻发布会于上海世博中心的东方直播间召开,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方唯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何奔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魏盟教授、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梁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以及各大众、专业媒体。几位专家就本次OCC亮点以及心血管各领域进展分别作了介绍。

葛均波院士: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重磅发布,共承心血管学科健康中国使命

作为OCC大会主席葛均波院士介绍了OCC发展历程及心血管领域重要数据。葛均波院士介绍道,OCC历经11年,一直秉承“开放、创新、合作”理念,参会人数逐年增加,论坛数量由最初的9个发展至现在的17个。


葛均波院士将于2017年5月26日OCC 2017主题发言中正式公布“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ardiovascular health index)”。这是全球首个国家层面发布的反映全国及省级的心血管健康指数,旨在通过建立我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的综合指数,以反映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了解心血管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评价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力争早日实现“拐点”。该指数包括五大维度、52个指标,选取现阶段最具代表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国家级数据带入计算,并于美国ACC大会期间广泛征集国际专家意见。该指数的公布势必产生重大影响,为改善我国心血管健康提供基线数据,为科学的防治工作提供重点方向,为科学的财政投入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助力“健康中国2030”。


此外,心脏康复论坛作为今年OCC的亮点之一,旨在探索心脏康复中国特色模式,聚焦二级预防机遇与挑战。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心血管疾病预防基础薄弱以及患病年龄年轻化的三重压力,带病生存的患者急剧增长,而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介入治疗,和针对心衰的药物治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我们面对的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内忧外患。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本年度心脏康复论坛邀请了多位国际专家介绍心脏疾病康复现状和进展,希望大家能从国外的心脏康复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力促进我国心脏疾病的全程全心关爱。


方唯一教授:一高一低,关注基层心血管事业

作为OCC大会执行主席方唯一教授简要地介绍了今年OCC东方会的亮点。自召开以来秉承“一高一低”的理念,不但通过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鼓励年轻医生务实求进、守正创新,也重点关注西部地区、县级医院等基层心血管教育事业发展。本年度OCC陈灏珠院士特设基金资助基层医生参会。


OCC 2017继续教育论坛包括继续教育-区县协作组论坛,在3个场地同期进行,注重推动国内基层地区心血管疾病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普及和应用,贯彻预防为主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开展、发扬基层的心血管事业,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是东方会致力于推动的目标。


此外,本届OCC首次开通网络现场直播,及时报道主会场开幕式及继续教育论坛的热点话题和动态,并进行手术转播。


何奔教授:介入论坛手术转播,提高技术开拓视野

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兼冠心病介入论坛坛主的何奔教授介绍了本次大会整体学术特色。何奔教授表示,目前OCC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知名心血管领域品牌学术会议。在会议形式上,本年度继“东方直播间”之后,首次设立“东方PCI影院”,展示具有教学意义的优秀病例,便于医师在短时间内了解病例的知识点所在。在内容方面,本次会议在涵盖心血管各个领域的同时,也特别关注新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国内心血管医师的自主研发与创新。


李毅刚教授:心律失常领域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兼心脏节律论坛坛主的李毅刚教授概述了大会心脏节律论坛学术特色及心律失常领域的整体学术进展。本届心脏节律论坛基本涵盖了心脏节律方面所有研究进展。在过去1年里,心律失常领域在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主要研究包括:(1)FIRE AND ICE研究证实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射频消融;(2)DANISH研究提示非缺血性心肌病老年患者植入ICD一级预防获益有限,ICD植入应结合并发症风险以及年龄等因素综合评估;(3)VANISH研究表明,对于心肌梗死后室速患者,植入ICD后仍然反复发作,导管消融优于升级药物治疗(胺碘酮或胺碘酮+美西律);(4) PIONEER AF-PCI研究结果提示,以利伐沙班为基础的二联或三联抗栓治疗可能作为房颤PCI术后患者的首选方案。


梁春教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作为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兼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坛主的梁春教授介绍了本次大会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学术特色及上海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整体学术进展。本次会议邀请了200余名来自德国、美国、瑞典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以及1200名左右的国内专家。于5月25日举办的继续教育论坛主要针对基层医生进行再教育而设计,大会开幕式邀请到2名世界级的专家教授前来发言,而本论坛邀请美国和瑞典的专家来做血脂、免疫与心梗相关的专题报告。另外,本论坛围绕调脂目标值、血脂异常的诊断切点和分类、他汀治疗、临床上特殊患者的血脂管理等实用性话题展开讨论。


钱菊英教授:全方位覆盖心血管研究热点,百家争鸣

大会秘书长钱菊英教授就本次大会的整体特点进行了介绍。钱菊英教授强调,“开放、创新、合作”是OCC的办会理念,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者提供交流和自我展示的重要平台。OCC共设置17个论坛,包含了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介入、心脏节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结构性心脏病、肺循环疾病、精准与再生医学、继续教育、心血管影像、血栓相关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预防、心脏急症、华语国际、心血管护理、心脏康复等各个方面。其中,手术转播是今年OCC的“重头戏”,主要涉及两大疾病的介入治疗,即冠心病和结构性心脏病。此外,今年会议将一些重要的学术内容通过网络同步直播。


媒体提问环节 


在回答《门诊》杂志记者提问时,葛均波院士表示,“三三三”设想是指OCC授课专家由1/3上海本地专家,1/3全国专家,1/3国外专家组成。这样不仅可以把握上海以及全国的学术脉络,而且还可以与国际接轨得到最新资讯。谈及创立时间不长的Cardiology Plus杂志时,葛均波院士解释道,Cardiology是指心脏病学,涵盖了心脏、血管、基础研究及临床,而Plus涉及所有危险因素的控制。当然,杂志创立之初影响力有限,还需扩大宣传。期望Cardiology Plus杂志未来能成为中国心血管临床医师对外交流的窗口,得到国内外的认可。此外,钱菊英教授补充道,Circulation杂志主编主动来参加今年的OCC,介绍Circulation杂志的情况,希望中国心血管临床研究成果能在这些顶尖的杂志上发表,这说明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推动我国心血管领域进步,
任重而道远


总之,我们一起期待OCC能为与会者提供掌握新进展、新技术、捕捉新信息的机会,建立广泛合作,共同推动心血管疾病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普及,提高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促进心血管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与提高。




END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