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对今天中国崛起的启示
作者:吴建树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江苏省历史学会东南亚研究分会助理研究员
黄仁宇先生写作《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告诉读者在1587年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年中发生的事情,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历史走向。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法律和制度的设计者们,用道德的最高标准来制定尘世间的法律,使得这种法律无法在尘世间实行。但作者指出,这是对大战略研究的一无所知,其实在大战略研究中,运筹战略方向和具体执行战略是同等重要。
有研究指出,晚明的社会是一个变革和思想激荡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这正是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想通过万历十五年看似平静的一年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来折射出1587年之后,中华帝国衰落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今天中国的复兴提供一面镜子。
纵观万历皇帝的一生,始终被礼法和道德所困扰。他清算张居正,也只不过是为他巩固统治权威和道德楷模的形象,而并非是出于什么国家和民族大义。正如,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所言,在专制统治下越强调道德,反而使它的道德和秩序崩溃的越快。只有在共和国体制之下,道德之树才能茁壮成长。而万历皇帝和他的首辅大学士申时行,越强调道德和祖宗留下的规矩,结果连他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是做不到的事情。而万历皇帝,因为自诩他是全国道德的榜样,结果使他在立储的问题,最后不得不屈从于大臣们的意见,立他自己不喜欢的,并且,才能平平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使大明帝国的衰亡变得不可逆转。这也让万历皇帝心灰意冷,开始有意怠政,至少是有选择性的不理朝政。按理说,日常国家的政务,由于,明代的内阁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即使没有皇帝的过问,也可以照常运作,但是,重大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权的决策权还是在皇帝手里。例如,发动战争的权力和内阁大学士,以及各省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任免的权力,都要由皇帝拍板才能算数的,因此,内阁是无权对这些事情做出任何决定的,进而导致了整个帝国官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对官员选拔和考核体系陷入瘫痪之中。这使得本想通过恪尽职守和忠直能干的官员,断绝了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功名和富贵的机会。因此,有良知的官员,都纷纷挂冠而去。而那些没有良知的官员,却利用帝国元首的怠政疏于对官员们进行严格的考核和检查的机会,进而趁机大肆贪污受贿,并且,向百姓们横征暴敛。在此时大明帝国,已经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落之中去了。只是由于帝国过于庞大,而一时无法有人替代,它还在继续惯性的向前运行,然而,当关外的后金政权迅速崛起和国内的农民起义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明帝国的灭亡已经是历史的必然。
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黄仁宇想通过万历十五年,普普通通的一年的叙述,来告诉我们在中国数千年帝国发展史上缺乏法制精神。其实黄仁宇先生真正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法制精神。而是说中国法律和制度的设计者们,把人间的法律天国化。也就是说,用道德的最高标准,来制定尘世间的法律,而导致这种法律无法在尘世间实行。正如,黄仁宇在评价海瑞所说的;海瑞是受人尊敬,也是被人离弃的。海瑞是严格执行大明律的,但是,他却被当时大多数人视为怪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法律已经与社会环境的现实之间形成了严重的脱节,进而使社会上的那些潜规则逐渐代替国家的正式法律,作为社会的规范和国家的法律,这也是国家走向衰亡的明显的征兆。
总体上说,黄仁宇写作《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目的,是在告诉读者在1587年,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却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历史走向。如果中国不能在数千年以来,所形成的这样死循环,那么,中国就不可能复兴。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黄仁宇先生,这本万历十五年,缺乏对历史横向比较,并且,他对西方国家历史,认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他为了证明,中国古代没有精确的行政管理体系,因此,他在该本书中的p.163.他指出负责押运漕粮进京的军队,缺乏有效指挥和统一调度,以此来证明中国古代行政体系,缺乏精确性的行政管理。这显然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也就是,拿十六世纪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美国来做比较。这显然是不妥当的。然而,黄仁宇先生写的这本《万历十五年》,是想通过历史上所发生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叙述,来告诉读者们,现在是由过去很多不起眼的微小事情而叠加而成的,而是由帝王将相通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所造成出来的。这也许就是验证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那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
当前中国崛起的速度超乎所有人的预期和想象,同时,也引起一些国家在战略的恐惧,它们联合起来组成了遏制的中国崛起的政治和军事联盟,使得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但是,中国应该坚定走和平崛起的战略道路,做好内政外交和国家安全的点点滴滴,把这些点点滴滴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再加上,正确的战略方向,必然可以使中国顺利的完成崛起。在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现在有些学者对战略认识上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战略方向选对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干了,就可以躺下睡觉了。
在这里本文只能说,这是对大战略研究的一无所知,其实在大战略研究中,运筹战略方向和具体执行战略是同等重要。例如,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运筹方向不能说是不对,但是,由于,重要的执行者之一关羽,没有贯彻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意图,导致了蜀汉政权失去了荆州地区,进而无法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而反观,唐高祖李渊所提出的唐政权统一天下战略,北和突厥,经略关陇,稳固河东,逐鹿中原。这不仅在战略方向选择上是非常精准的,同时,李建成、李世民、李靖、李孝恭、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文臣武将在战术层面上,也很好执行这一战略意图,才使得原本在实力上并不突出的李唐政权能够战胜各路诸侯,而使得它最终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