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新国风
正本清源,复兴儒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新国风

三让天下的他,为何能赢得司马迁的赞誉?

腾讯新国风  · 公众号  · 儒学  · 2017-04-11 16:34

正文

《史记》中,能让司马迁赞誉的人不多,吴太伯是其中一人。


太伯乃勾吴国之始君王、吴文化之始祖。


司马迁借用孔子的话赞曰:“太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为何称颂太伯为“至德”?


太伯三让天下!


吴太伯像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译文:

太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太王。王位应传嫡长子,太伯为嫡长子,故太伯是当仁不让的继位人。但是太伯看到父亲特别喜欢三弟季历,且有意传位于他,而三弟本人也确实贤能。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太伯决定主动让位。

父亲病重,太伯带着二弟仲雍假借采药之名,远走荆蛮(后为吴国)。父亡,为让三弟顺利继位,作为长子的太伯拒不回去发丧。为表让贤决心,他进而文身断发,以示决绝之意,以此大不孝的行为来完成对父亲的孝道。

太伯让位举动感动了当地百姓,大家纷纷投靠跟随。太伯自号“勾吴”,故后来周天子为嘉奖太伯义举封他为吴王,吴国自此始。

太伯让位为何只做不说

按常理,太伯可以直接跟父王说,自己无意王位,请父王传位于三弟。但他为何只做不说呢?


1.不好明说

父亲没有直接表示想要传位给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更没有表示要把王位传给太伯,太伯不好明说。


2.不必明说

中国人相信做而不是说,别人不会轻易相信太伯说的话,因此太伯选择只做不说。


3.决心已定,用行动证明

做成这件事比说一百句来得更实在,太伯是真心想让位,所以选择做而不说。

为何一直只做不说

太伯的做法很决绝,不惜背上不孝罪名,这在尊崇孝道的古代是非常严重的毁誉,那他为什么要用反复、坚持不懈的行动给自己“抹黑”,而不点到即止呢?


1.要别人相信你,持续用行动说话

太伯是想用持续不断的行动告诉天下他的选择。推而广之,企业的愿景,仅通过一次运动就想深入人心是不可能的。企业家需要持续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信念,才能感染激励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


2.做任何一件事,只有持续才能成功

太伯“三让天下”一次比一次坚定决绝,最终成全了父亲的心愿。这样一个义举、这样一桩美事,只能如此“曲求”,可见任何事想要成功并不容易。


真心要做才能成功

历代君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夺得江山当上皇帝,但比这更难的是,面对到手的皇位而毫不动心。人最大的困难是克服自己的贪欲。太伯恰恰做到了这点。能够推动他做到这点的是他的初心:他是真心让贤。

有趣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十九代之后吴的后人诸樊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他的父亲想立弟弟季札,而嫡长子是诸樊,尽管知道先王太伯让贤的故事,诸樊却有“让”言无“让”行,让位不成。

虽然后来他为了成全自己的美名,要求自他始,王位必须要传给弟弟,让未得王位的季札有机会登上宝座,但因“让”心不纯、“让”心不诚,依然未成功。此举也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无可挽回的祸根。


转自丨“国学堂”微信公众号(ID:genlizi),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亲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或致电010-62671188转31667

微信号:ruxue_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