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农业数字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一批新农人因时而生、应势而起,转型新“网农”。他们扛起熟悉的犁耙,又用手机这个“新农具”,连接千里之外的世界。
【标准表述】
手机成为“新农具”,背后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和新农人群体的支撑。然而,在这一赋能过程中,传统农业主体、市场生态间仍存在一些不足,与技术工具之间难以匹配。
农民数字素养不足。调查显示,当前50岁以上的农民占比约为40%,能够独立操作专业农业生产管理软件的农民不足5%,大部分农民难以有效掌握和运用相应技术,导致先进工具无法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阻碍了“新农具”与传统农业主体的适配。
农民数字素养不足。在发展农产品电商的过程中,缺乏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的深度挖掘和差异化定位,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极大地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破解“新农具”推广中“人-技-产”系统欠协调的问题,需要从数字素养提升、产业生态重构、市场链路优化方面发力,全方位激活“新农具”效能,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新活力。
【对策表述】
一是强技能,分层培训破鸿沟。通过推出“银龄数字课堂”,针对50岁以上农民设计“大字版+方言语音”教学系统,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针对农村青年种植人员,开展“智慧农业特训营”,邀请农业专家、技术工程师进行线上线下授课,培训内容涵盖手机智能操作、农业App使用、电商运营技巧等,全面提升农民数字化能力,让农民熟练驾驭手机这一“新农具”,成为新时代的数字新农人。
二是筑品牌,特色开发避同化。依托手机“新农具”,构建“数据溯源+文化叙事+品质管控”三位一体品牌开发模式,打造农产品独特品牌形象。借助手机搭载的土壤传感器、气象监测仪,实时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从品种特性、种植环境、传统工艺等层面挖掘本地农产品特色。借手机短视频、直播讲述背后历史文化故事,提升农产品文化内涵与附加值。利用手机端农业管理软件,记录生产各环节数据,建立严格品牌质量标准,从源头到终端把控品质,实现数据溯源与品质管控。
【结语】
在数智技术的持续赋能下,手机这个“新农具”必将催生出更具活力的乡村发展生态,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
素材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