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好像总能在社交网络上看到
“不婚不育保平安”
的声音。
前阵子我也在小某书刷到了这种
“不结婚不生娃有多快乐”
的笔记,特别火。
我身边认识的
90
后、
00
后小姑娘们说要“丁克”“一辈子单身”的也确实不少。
我能够理解她们的想法。尤其对于女性来说,
“成为妈妈”
让我们为此经受了多少痛苦、付出了多少代价,都不是简单几句话讲得清楚的。
不过,当全网高喊
"
不婚不育保平安
"
时
我看着糖球熟睡的脸,突然想起十几年前产房里那声啼哭是如何撕裂我的人生,我又如何将它重新缝合出更坚韧的纹理。
先来讲讲我的家庭吧。
我是山东人,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小城市,生女儿会被叫成“赔钱货”,在婆家抬不起头。
"
生个丫头片子,将来都是别人家的。
"
在奶奶的冷言冷语中,父亲却把我举过头顶:
"
这是千金!值钱得很呐!
"
从小我这个
“千金”
都被爸爸捧在手心里长大。
小时候做错事被妈妈批评,爸爸总是赶紧把我拉到他身后,笑着跟妈妈说好话;
考试没考好时和爸爸说,他也没发过火,反而请我吃好吃的说是鼓励我。
图源:老爸老妈的浪漫史
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我工作了,才终于用自己挣的钱给爸妈买了衣服,放假回家带给了他们。
爸爸穿上后高兴地在屋里转圈照镜子,边照边说:
“真合适”。
其实那只是一件
100
多块的普通衣服,我爸爸却当宝贝一直留到现在。
而当那个假期结束,我回到北京收拾行李的时候才发现,爸爸在包里给我偷偷塞了
1000
块钱。
我问他为什么。
爸爸说:
在外面挣钱不容易,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别亏待自己。他跟我妈在老家都挺好的,不用给他们买东西,他们啥也不缺
……
随着他滔滔不绝地絮叨下去,这一刻父爱又具象化了。
这份爱没有借据,不标利息,却让我在成为母亲后终于明白:
真正的养育,是心甘情愿被“亏欠”的艺术。
我在
29
岁时生下了糖球。
在他出生几年后,我算过这样一笔残酷的账:
产后三年睡眠赤字
:
1825
小时
早教班费用
:抵得上三个奢侈品包包
职场晋升停滞
:错过两次高级总监竞聘
可以说,生育糖球事实上让我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
对于每个妈妈、每个家庭来说,情况都是类似的。
上面这个表格,是网上盛传的对全国各省养孩子平均花销的统计。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养育一个孩子长大,需要花费接近
百万
。
并且,根据《人口研究》杂志刊载的论文,有研究发现,
每生育一个子女会造成女性工资率下降约
7%
,且生的孩子越多,这个负面影响就越大。
更别提有那么多优秀、高薪的女性,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不得不放弃事业,选择成为全职主妇。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
一位原企业高管女性选择离职全职带娃
生养孩子这笔经济账,大部分家长几乎怎么算都是亏。
但是,当我跳出
“
经济账
”
的思维,翻开糖球的成长相册,又会意识到到,孩子真的给我的生命带来了很多美好。
糖球第一次喊
"
妈妈
"
时,我手机里正在播放《产后抑郁自救指南》。
分离焦虑期他攥着我的衣角入睡,睫毛上还挂着泪珠。
我生病发烧时他踮脚给我贴退热贴,和我说
"
妈妈不怕,我当你的医生
"
。
小时候的他,就让我体验到了这么多快乐。
随着糖球一点一点长大,我也和他一起成长。
每天看着他睡着的面庞,我总是能不由自主的笑出来,不论在外面有什么压力,遇到多少让人崩溃的人和事,回到家看到糖球跑过来扑在我的怀里,所有的阴霾都能一扫而空。
渐渐地,在我的生活中,长大的糖球给我带来了更多:
1.
让我克服了自己的孤独感
人年纪越大,越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能带来满足感的东西,比如金钱、名利,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
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人们真正渴求的东西还是
情感的连接
。
当了妈妈以后,我有了无穷无尽的情感体验。
原来真的会有那样一个小生命全心全意地依赖你,把你视作他的全世界;
原来真的会你什么也不做,只要盯着孩子的脸,就能感觉到无比的安谧与幸福。
之前看到过一个研究,说人在中年阶段往往是孤独感最强烈的时候。
抵抗孤独感的方式有很多,交朋友、研究兴趣爱好、享受爱情等等都可以。
然而,养娃绝对是这些方式里极其有效的一种。
它不挑人,每个当父母的都能从中体验到快乐;
它可持续,孩子能陪伴我们很久很久。
有娃之后,父母有了软肋,也有了最坚固的铠甲,足以抵抗人生虚无与寂寞。
2.
借由孩子让我获得成长性
人年纪大了之后,生活很容易陷入平淡,缺乏新的挑战和成长机会,有种陷入了重复和停滞的感觉。
而孩子的诞生,一下子就让生活多出很多的可能性和未知。
比如为了更好地教育和引导糖球,我和糖球爹不得不学习很多东西。
如何科学育儿?如何与孩子更好地相处?
伴随着我们一项一项地解决这些课题,我们和孩子都共同获得了成长。
抚育和陪伴一个小生命渐渐长大的过程,本身就是个成就感满满又特别治愈的过程,有点像穿越回了我们的童年,重新好好地养了一遍自己。
3.
获得了建立在亲缘关系下的照顾和陪伴
在现在这个社会,钱看起来能买到一切,实际并非如此。
比如,在我们情绪低落消沉的时候,孩子可能就是让大人走出困境的那道光。
我以前的文章中多次写到过,糖球在我低谷时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安慰我,让我感动又备受鼓舞,
原来是糖球在治愈我的成年
。
再比如,当我们生病或需要照顾时,子女的陪伴和照料,往往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情感支持。
即便我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雇佣护工或保姆,他们也不可能像自己的孩子那样贴心和用心。
不过,我相信,如果是那种把娃视为“养老工具”,吝啬付出的家长,等到他们老了,子女也不会多用心照料。
爱都是相互的。
父母之爱与子女孝顺,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
成为母亲后,我经历过很荒诞的职场对话:
"
你今年因为孩子生病总请假,年终奖只能打七折发你。
"
"
哺乳期不适合接大项目,转给新来的男同事吧。
"
图源:《逃避可耻但有用》
但也是这个
「被贬值」
的身份,让我学会更锋利的生存智慧:
把通勤时间变成亲子播客,记录糖球天马行空的
"
为什么
"
;
从处理和糖球的亲子矛盾中,提炼出和客户谈判的共情公式。
就像那个暴雨天,糖球指着阴云说:
"
妈妈快看!天空在给我们浇花呢!
"——
母亲的眼界,本就可以把世界倒过来看。
文章最后,我想给大家分享特斯拉总裁兼超级奶爸埃隆·马斯克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很多人问我,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养孩子就是付出和欣赏,不要求孩子完美,不必为我的面子争强好胜,更别说帮我安度晚年。
只求这生命能健康地存在,
让他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走,让我也有机会参与到他的生命当中
,一起成长,一起快乐,一起幸福,只要他平安、健康、快乐就够了。”
生育与否都是各有利弊的选择。而对于我们这些最终选择了把小生命带到世界上的女性们,奶爸马斯克真的当了一回我们的嘴替。
是真的很想对孩子说一句:
“谢谢你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谢谢你让我有机会参与到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