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的道教文化渊远流长,道教养“神”、“处世”养生之术更具独到之处,我们常人虽不修道,但是也能从中汲取些许养分。
偶与一位老道长闲谈,仙风道骨的道人夹杂着乡音向我娓娓叙着:第一代天师张道陵123岁羽化成仙,第五代、第十代、第十三代均在100岁以上,前二十六代天师都在90岁以上。我立时肃然起敬,插话说,道家“养身”确有精妙之处,除了炼丹炼气养身之外,应该就是道文化中享誉全球的——“饮食养身”了吧。可是老人话锋一转,你这是常人以为,依我多年参道所见,历代天师除了炼丹、饮食方面异于常人、格外讲究外,老祖天师们对“处世养生”更为注重。我愕然一惊,平静安详、与世无争的老者竟有这等处世哲学,我便央求老人帮我细细解读个中缘由,可是他只是身体北转,微微一笑,取来一束金香,边焚香边自语:这些不是哇个(讲的),要慢慢感悟个(的)。说着,敲起木鱼,不再理我。
由于这个疑虑一直萦绕在我脑海,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特别是陪同客人到天师府游览时,我总是格外留意观察府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期能从某一件事物中发现不同,并能帮我解开心中谜团,好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可是,每每总是让我抱憾而归。一日,我领客人漫步来到天师府后花园的百花塘,只见塘水青幽,香樟环绕,顿觉清风拂耳,仙境幻化。而当我给客人们讲解到百花塘(也叫放生池)是历代天师放生的地方,张天师有“四不吃”,有四种动物是张天师最尊敬、最推崇的,当家人捕获或友人惠赠到这四种动物,张天师便会来这里放生时,我顿悟,我何尝不能从张天师的“四不吃”中得到天师“处世”养生、长生的真谛呢!
有人不禁会问,张天师究竟有哪“四不吃”,这四种动物又与张天师的“处世”养生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呢?别急,您斟茶一盏,请听我的新解。
首先,第一不吃:“忠”不吃,指的是“牛”,张天师牛肉不吃,牛是最忠实可靠、任劳任怨的,当有走失的牛来到府内,天师就会请家人在这边放生。
第二不吃:“孝”不吃,指的是“乌鱼”,有人也叫“墨鱼”,张天师乌鱼不吃,因为乌鱼是最具孝心的,据说乌鱼母亲产卵以后,身体非常虚弱,无力进食,加之抵抗力差,非常容易死去。这时,乌鱼小宝宝们会自动的游到妈妈嘴巴里充当食物喂养妈妈,所以说乌鱼是最具孝心的。因而张天师乌鱼也是不吃的,会在这百花塘里放养。
第三种动物指的是“大雁”,大雁是“节”的象征,古代妇女学的就是大雁精神,要立贞节牌坊,守寡不能改嫁。据说大雁是最讲节气的,一对双飞双栖的大雁,其中有一只因病死掉,或者被猎人猎去,另外一只永远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了。所以张天师雁肉是不吃的。
第四种动物指的是“狗”,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狗是最讲“义气”的,因而张天师狗肉也是不吃的,当有拾到流浪狗之类的话,也是在百花塘附近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