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更鸟在屋顶
知止而后定,let's ZigHolding.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最高25℃!安徽气温大回暖就在下周 ·  15 小时前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最高25℃!安徽气温大回暖就在下周 ·  15 小时前  
国际旅游岛商报  ·  刚刚通知!海口这些区域或停水→ ·  2 天前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  ·  【消费提示】这份关于学生书包的消费提示请查收 ·  2 天前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  ·  【消费提示】这份关于学生书包的消费提示请查收 ·  2 天前  
木木说卡  ·  太卷了,白金门槛又降低 ·  3 天前  
木木说卡  ·  白金权益,免费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更鸟在屋顶

赞叹呐,用这款插件,挥舞长鞭,打落篇篇【原子笔记】。准备好了吗,一起征服Obsidian笔记世界吧!

知更鸟在屋顶  · 公众号  ·  · 2024-04-23 22:15

正文

与卡片盒笔记一样,在哲学上,重塑笔记的方法,必绕不开原子笔记。但直到最近,我才学会如何使用。

2013年,Christian Tietze 分享了他的经验:根据原子性原理为读书笔记创建卡片(Create Zettel from Reading Not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Atomicity)。

形式上,原子笔记也遵守唯一的编号、相互的引用,与卡片盒并无不同。在内容上,Christian Tietze 为原子笔记提出了几个原则 ,可以概括为:
  • 一条笔记只讲一个观点;

  • 无需上下文即可理解;

由于一条笔记只讲一个观点,甚至可以用简短的陈述性语句,用一句话概括笔记内容,从而作为标题。同时,由于它足够专注,让它可以像一句话一样,嵌入到别的笔记中。

无需上下文即可理解,不是指它不需要与笔记链接。而是:

剥离背景,保留前景。

想象你拍了很多照片:不同姿势的,或蹦或跳或笑或哭;不同地点的,或城市或乡村或雪山或高原。你用抠图工具将人像和背景分开,于是你可以自由地组合。原来你在水里游,现在可以在雪山游了。

上下文是与你(笔记)相关,不能剥离的。

比如你拍了一个手拿奶茶的照片,原来在其它照片里,奶茶是背景,但现在,如果你把奶茶抠掉,别人看到手握空掌的你,还以为在打醉拳。

所以,上面两条原则可以概括为:

一次只讲一个观点,尽可能少但充分地讲。

现在,我可以插入别一条的原子笔记。正如爱恩斯坦所说的:[[Simple But Not Simpler]](此处保留引号,是想告诉大家,它是一条笔记 )。

至此,原子笔记与更大的原则达到了统一。

于是,我一直尝试在 Obsidian 中实践。

但一切并不顺利。

原子笔记在分离的同时,要求做笔记的人要么熟悉彼此的联系,要么在打开该笔记时就看见联系。但大多时候,我们都在通过笔记学习新的知识,联系还远未建立。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建立联系,对于简单到几句话说清的内容,又显得头重脚轻。更何况,并没有那个工具,方便我们在看见笔记时,就瞄到相关笔记。

这一切,在 目录王者归来 时,发生了改变。我意外地发现,我正不断地拆分笔记。

例如,最初在做 IoU 笔记时,各个变体都放在同一篇笔记中。通过二级标题区分,并新建别名。于是会出现以下情况:
  • 当我想引用 EIoU 时,通过 `[[IoU|EIoU]]` 访问;

  • 当我想查看时,先打开 `IoU` 笔记,再滑动到 `EIoU` 章节;

  • 当我觉得内容较完善,独立成篇时,还需要考虑重命名通过别名引用的笔记;

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新建 `EIoU` 呢?因为我不能在打开 `IoU` 时就立马看到 `EIoU`。

另一个例子,在了解相机成像原理时,我同样用标题+别名的方式,整理像元、成像面、地面采样距离等知识点。有了 NoteChain ,我很自然地将它拆成了几篇笔记。

从这一角度看:工具,塑造我们的思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