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IL
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耳机发布后,预约量曾一度达到一百万,而实际销量转化却低于预期,这个答卷并不符合汪峰的要求,他心里产生了一些挫败感,同时也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
文|
李威
在诸多采访中,汪峰都会坚定的告诉人们,他现在做的音乐就是他想做的音乐。恰恰是这样的音乐,让他已经拥有了国内摇滚歌手很少能够企及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如今,创业两年的的汪峰正在一条新的道路上寻求着更高层面的奋斗的意义。
对于创业,汪峰认为初始过程并不匆忙,
“作为音乐人,长期的观察会发现我可以在音乐领域做的更多,这不仅仅是写一首好歌,或者做一次演唱会那样。”
他可以做得还有一个新的音乐电台节目,一个新的音乐人的平台,以及一个国内著名的耳机品牌。
“只有创造一个崭新的事物,才会让我感到真的快乐和满足。与其和过往的一切羁绊,不如奔向未
来。”
在一款宣传Fiil耳机的海报里这样写道。2015年10月,宣布创业三个月后,汪峰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一场非常有极客范儿的发布会,他以创始人和产品经理的身份站在台上,把三款耳机推荐给了用户,这是FIIL这个耳机新品牌第一次被正式推出。
在耳机方面,汪峰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桌上排一排耳机,价位从5块钱到2万块钱不等,他蒙着眼睛听,能够准确地说出一个耳机应该在什么样的价位。这是投资人看好汪峰,拉着他一起组局做耳机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
原因则是汪峰经常会对媒体讲到的,
中国没有自己比较著名的耳机品牌,但是有机会做出自己的耳机品牌,“未来中国音乐产业还是有很大可增长空间的。无论是硬件或是音乐内容,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
现在做耳机是一个从大的存量市场上,去做创新的生意,不需要教育市场,只要能找到办法将产品做得比别人更好,就有会成为一个好生意。
这样的生意需要汪峰这样的产品经理,他对音乐有热情,对成功有渴望,对业务有专攻。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早已具备产品经理素质的著名音乐人。他在表演中对乐手的技术和表现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会非常严谨地安排从演唱会的开场到结束的每一个点,每一个节奏,甚至出版专辑的企划都不需要别人去做,他会自己把录好的歌曲从四十首筛到十几首,“等着听就可以了”。
作为产品经理的汪峰,会比做音乐操更多的心。“做音乐或许要容易一些,因为那是自我的表达,是抒情,还是奔放,我只需要完整的表达我自己,将感受传递给你。做音乐我需要对自己负责,产品我要对用户负责。”
新任CEO邬宁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汪峰对FIIL现在的表现并不满意,对于FIIL的发展,汪峰一直都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用户体验、口碑和品牌影响力是他衡量FIIL发展的标准
。
“在国内市场上的国际品牌单一产品线的出货量,事实上跟我们也不相上下。但是由于品牌优势和产品线的完整,我们依然跟国际品牌存在较大差距。”
人们都有自己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国外耳机品牌占主流的耳机市场上,年轻人认可和追捧的对象往往是来自国外的这些顶
尖的产品,而
作为一个国内新生的耳机品牌,FIIL如果不依靠汪峰的名气做背书,会在推广方面面临更为巨大的困难和障碍。
明星身份的背书在FIIL成立之初,就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汪峰却并不希望这是一个最终的结果。
“我所
做的产品,不希望是粉丝经济,并不是只卖给我的粉丝,我们希望广大用户是因为耳机本身接受它。或许有人喜欢FIIL耳机,但是并不认识我汪峰,这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汪峰的目标是合理利用,而不是依赖明星的身份。明星身份带来的是一些明星效益,能够让产品在短时期内进行大量的曝光,但是,汪峰认为这样的身份带来的更多是弊端,是有害的,同样会让人拿着放大镜去挑剔这个产品,需要快速去掉他的色彩和中心化。但是又不能放弃这样的身份和人脉在活动推广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无论是在F
IIL,还是在碎乐上,汪峰自认为都是身先士卒的,之前他提到的“去汪峰化”也并不意味着要让自己完全退居幕后。他希望能够有一天把FIIL化作一种潮流文化,成为超越汪峰本身的一个更为耀眼的明星。在明星汪峰与创业者汪峰的纠葛中,他似乎更希望成为音乐领域的“张小龙”,成为FIIL和碎乐背后的男人。
“做碎乐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原创,保护原创,是为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在做内容的努力。FIIL耳机则作为终端产品,为用户提供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这样我们有很好的音乐内容,也有很好的耳机随身设备,让你在无时无刻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原创音乐内容。这个产业闭环就逐渐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