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唧唧堂
唧唧堂学术管理分享平台,更好的学术阅读与写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111星]graphrag-practi ... ·  12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261星] ... ·  昨天  
德州晚报  ·  山东3名正厅级干部,联动调整→ ·  昨天  
鲁中晨报  ·  20℃!淄博火箭式升温,但很快要反转 ·  2 天前  
鲁中晨报  ·  省级名单公示!淄博5案例入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唧唧堂

PS:利益还是压力使得我们相互合作? | 唧唧堂论文解析

唧唧堂  · 公众号  ·  · 2021-04-01 23:50

正文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董志文
审校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WEN
编辑 | Ernest



本文是针对论文《互惠由于从众促进合作》(Reciprocity Outperforms Conformity to Promote Cooperation)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17年9月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该研究的作者包括Angelo Romano和 Daniel Balliet。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们会有很多的理由去相互合作,进而更好地生存。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了两个解释合作的理论: 互惠与从众 。本研究重在讨论,互惠和从众哪个机制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合作。


互惠理论 表明人们会在复杂的进化关系网中进行社会交换,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会因为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选择合作。基于互惠的理论,人们会因为建立和保持利益关系而合作。


从众理论 表明在原始的狩猎人群中,人们由于稀缺的资源迫于压力而采取合作。根据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人们会将这种合作保留下来遗传给后代,并且也会在文化体系中形成其固有的合作模式。因此这种合作不仅来自于社会规范,也来自于群体中有声望的人。


以往的研究中表明了互惠和从众都会促进合作,那么人们在互惠也没有促进合作时,他们会遵守社会规范去合作吗?或者人们会忽视社会规范,为了利益去合作吗?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去验证这些问题。


本研究采取了典型研究从众的阿希范式与典型研究合作的囚徒困境来探究被试在观察过他们小组成员的合作行为以及非小组同伴的合作行为后,被试的决定。


阿希范式: 被试和六个实验者助手同做线段匹配任务,让被试从A(22.23cm),B(25.40cm),C(20.32cm)三条线段中找一条与P(25.40)线段相等的线段。但是被试在倒数第二个回答,然后观察被试的回答是不是会由于前面人的回答而迫于压力选择相同的错误的答案。


囚徒困境: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在实验一中探究小组成员是否与非小组同伴合作与否对被试合作行为的影响。被试进入实验室会被随机分为四组: 一组为小组成员和非小组同伴都合作;一组为小组成员和非小组同伴都不合作;一组为小组成员合作,非小组同伴不合作;最后一组为小组成员不合作,非小组同伴合作。


被试进入实验室,先让被试做一个与其他四位小组成员的 自救任务(survival task) (这个任务是加强小组的合作力,让被试想象在去飞往月球的飞船中,途中飞船出现意外,每个人写出自己自救的15个理由,并由小组中有威望的成员做出决策),再让被试做囚徒困境实验。囚徒困境中加入没有参与自救任务的同伴(非小组同伴),进行给对方捐赠。在合作的情景中,小组成员或者非小组同伴给与被试几乎他们所有的捐赠(99, 91,91, 96, 和 100),在不合作的情境中,小组成员或者非小组同伴几乎不会给被试捐赠((5, 3, 6, 4, 和 2)。


实验一结果表明,当同伴或者小组成员合作时,被试会更多地选择合作;小组成员与同伴的合作与否有交互作用,当二者都选择合作时,被试会选择合作;但是当小组成员不合作,非小组同伴合作时比小组成员合作,非小组同伴不合作时,被试会更多地选择合作。此时互惠情景比从众情景被试会更加采取合作的态度


实验二中改进了实验一中让被试同时可以看到小组成员以及非小组同伴的合作选择,实验二中操纵被试可以或者不可以知道非小组同伴的选择,而他们可以观察到小组成员的选择。同时,在实验二中,测量意识到的规范对被试合作的影响以及名誉关注和主观评论对被试合作的影响。


实验二的程序和实验一相似,先做自救任务,然后观察小组成员或者非小组同伴的合作行为,在被试做出选择之前,让被试做对非小组同伴合作的期望,意识到的合作的社会规范、名誉关注以及主观评论的问卷。最后让被试做出合作的选择。


实验二结果表明,当被试知道非小组同伴的选择时,结果和实验一相同,互惠会促进合作,当被试不知道非小组同伴的选择时,会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行为一致。 在低水平的名誉关注和主观评论时,互惠也会比从众有效地促进合作,但在高水平的名誉关注和主观评论时,从众会比互惠更有效地促进合作。 在意识到的社会规范对同伴合作行为的期望的分析中表明人们会通过小组的合作与否去推测同伴是否会合作。


实验一和实验二虽然都体现了互惠会比从众更加促进合作,但是他们却没有让被试学习社会规范。并且在实验三中,操纵被试的选择是公开的还是匿名的,并且让被试观察小组成员以及非小组同伴在之前的合作行为的选择(学习小组的规范)。实验程序与前两个实验相似,最后让被试测量对非小组同伴合作的期望,意识到的合作的社会规范、名誉关注、主观评论的问卷以及他的选择。


实验三的结果与实验二相同,除此之外,匿名性的选择对被试的合作的行为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在我们生活过程中,我们有时必须要与他人合作,而在合作中很多人都是获取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而不是因为群体中他人的压力而去合作。但是随着我们社会规范的学习以及匿名选择或者为了我们在群体中的地位时,利益的效应就会降低了。因此,我们有时想要与别人合作时,不妨先关注他对名誉、社会规范的看法,然后采取合适的方式,促进与他的合作。


参考文献:

Angelo Romano, Daniel Balliet. (2017). Reciprocity Outperforms Conformity to Promote Cooper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10), 1490–1502.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董志文


推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