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付晓萌,三节课新媒体运营喵。
咪蒙——新媒体写作领域的超级大V——一位有争议的写作者。
喜欢她的人,认为她一身浩然正气,奉她的文章为人生指导手册,每日拜读。
不喜欢她的人,认为她动不动爆粗,戾气重,视她的文章为毒鸡汤,嗤之以鼻。
但不管她如何卖自己的故事,卖同事的、朋友的故事,不可否认,咪蒙的选题能力、文字操控能力、对热点的把握以及切入的角度,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功过不谈,咪蒙在运营自媒体方面的能力,确实是值得广大媒体人学习借鉴的。
为什么咪蒙写的文章就有如此魔力,让人又爱又恨?她的文章有什么特殊之处?我们怎样才能写出她那样的文章?
身为一枚新媒体小编,我试着对咪蒙最近的100+篇文章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梳理,想看看能否从中提炼出咪蒙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这些分析所得能对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有所帮助。
*注:本文所得结论仅依据咪蒙最近的100+篇文章所得,其早年间在博客、豆瓣、微博的个人言论,本文暂不谈。
咪蒙的受众多为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男女,粉丝尤为女性居多。在文章选题方面,咪蒙的绝大多数文章大体套路为:从知乎、微博、身边朋友们的故事、读者留言、当下社会热点等地搜集所有与女性成长、两性关系、婆媳关系、职场问题等大众话题有关的话题,然后结合话题来创作文章。
而其创作的文章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在此类内容下,咪蒙通常会以
男性出轨、劈腿、花心、变心
等故事为背景来展开进行表达。
典型如:1月9日,陈思诚被爆出轨。1月9日—12日,咪蒙连发三篇以陈思诚&佟丽娅夫妇为切入点的文章,且每篇文章的解读角度都有所不同,堪称一个小连载,全方位多角度地将陈思诚、包括陈思诚在内的渣男、佟丽娅的父亲怼了一遍,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心灵导师的角色。
2017.1.9《陈思诚:北京爱情故事之后,是上海3P故事》
2017.1.11《世界上只有一种男人,绝对不会出轨》
2017.1.12《直男癌父母的体面,佟丽娅的悲哀》
陈思诚出轨被爆当天,当大家热火朝天地在讨论“为什么佟丽娅这么漂亮,陈思诚还出轨?”时,咪蒙即发了一篇文章——《陈思诚:北京爱情故事之后,是上海3P故事》,怼了一通之后,提出“男人出轨的唯一理由就是他人品渣”这一观点。
在怼了事件当事人之后,第四天,咪蒙剑走偏锋,又怼了佟丽娅的父亲——《直男癌父母的体面,佟丽娅的悲哀》,由佟丽娅父亲的直男癌言论引出男权思想,怒怼中国很多父母都是直男癌。
当事件仍处于全民讨论的阶段,和这个事件有关的话题都是自带流量的。很多自媒体在这个时候,往往是事件刚爆出来之后,用一篇文章来解读这一事件,之后再无动作。而咪蒙则在话题的热度刚上去、热度正好以及热度尚有余温的情况下,紧紧围绕着这一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将和这一事件有关的男性怼了一通,狠狠地帮被出轨的女性出了一口气,既充当了正义使者的角色,又充当了知心姐姐的角色,生怕其她女性也会遭遇到这样的事件。
咪蒙不仅对怒怼男性,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怒怼女性,颇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在此类内容下,咪蒙通常会以女性在
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父女母女
关系等背景下的不够独立背景来展开进行表达。
例如,前段时间知乎上关于“为什么很多女人讨厌生孩子”这个问题有个热门回答,大意是讲这位答主不想生孩子,但是她的的丈夫和婆婆都想让她生孩子,说你只管生,我们来养就好了。答主气不过,便真的生了个孩子,然后交给丈夫和婆家养,自己一点都不关心孩子,并认为自己这样做很酷,很独立。
答主的回答得到了很多女生的认同,并奉其为新女性榜样。该回答也被编辑成文章并多次转载。
这个时候,咪蒙站了出来,先是讲了这篇文章之所以会受到欢迎是因为大家在答主的描述中产生了一种报复性的快感。然后就开始怼答主,认为答主的行为不是独立,不是女权,也不洒脱,不是报复直男癌。而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究其本质,还是以直男癌的方式去反对直男癌,用丧妈式育儿去反对丧爹式育儿。自以为很酷,其实很可悲。最后引出“永远不要为了任何人生孩子”,并举了一个真正的该被奉为新女性榜样的正面例子。
最后来个升华和祝愿,愿每个孩子都是因为足够的爱和期待,才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
在大家都认为第一个主人公的做法是对的时候,想要纷纷效仿时,咪蒙一壶水浇过来,大家醍醐灌顶,如被拯救一般。
咪蒙时常树敌和开喷,对于任意自己看不惯的现象,咪蒙也往往会毫不留情。
在《过年期间,如何毁掉一个孩子?》这篇文章中,咪蒙从自己亲戚和侄女的互动出发,怒怼了一些大人们利用自己的阅历和年龄优势去吓唬孩子的现象,通过一些反面例子来说明大人们恶意的吓唬会对孩子们带来多么可怕的影响,指出“中国式逗小孩就是一种弱肉强食的文化”这一观点。
在《“孩子小,你不能让着点么?”“不能”》这篇文章中,咪蒙通过历数熊孩子们的一系列“罪状”来怒怼熊孩子,并指出“熊孩子绝对不会自动变好,只会顺利成长为熊大人”这一观点。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却又无可奈何的,咪蒙通过怒怼的方式,很容易使读者心理上产生同感,情绪上达到共鸣,充当了正义使者的角色。
在今日头条等地方,往往和“性”有关的标题总是点击量更高一些,字眼越和“性”接近,越吸引人的眼球。
咪蒙明显很好地掌握并运用到了这点。咪蒙公众号的定位是新生活观,和两性有关的话题,是咪蒙最常写到的,也是受众最喜闻乐见的。
在咪蒙的文章中,有很多和“性”相关的标题,这些标题往往直白露骨,让人产生联想,有想要点击的欲望。
《“在欧洲,有人把手伸进了我的裤子…”》
《结婚多年,原来我才是小三》
《有一样东西,比男人的尺寸更重要》
《大过年的,总要做点少儿不宜的事》
《有话好好说,你先把衣服脱了行吗?!》
《她83岁还有性生活,你呢?》
《世界上只有一种男人,绝对不会出轨》
《陈思诚:北京爱情故事之后,是上海3P故事》
《“正室要像小三一样活着”》
《我们的爱情,是睡出来的》
《三围是检验真爱的唯一标准》
在咪蒙的标题里,科技不是第一生产力,性才是。
那么,咪蒙的文章就真的如标题一般火爆么?
非也。
当看到《结婚多年,原来我才是小三》这个标题时,你可能已经脑补了N多正室和小三之间的撕逼故事,抱着好奇的心态点进来后,你看到的是一个关于妈宝男的故事,同事闺蜜的老公是个妈宝,她老公和婆婆的关系过于亲密,使她感到自己像是一个第三者,文章的核心主旨是劝大家一定要远离妈宝男。
当看到《有一样东西,比男人的尺寸更重要》这个标题的时候,你的眼球可能被男人的尺寸吸引了,于是你点了进来,但是,你看到的却是一篇讲一个男人的人品有多重要的文章,文章最后还拐到广告上去了。
这不算夸张的,毕竟以上这些文章多多少少也算是和两性相关了。更夸张的是一些严重和正文不符的“性”标题。
《“在欧洲,有人把手伸进了我的裤子…”》讲的是咪蒙团队到欧洲旅游期间的一些趣闻。
《大过年的,总要做点少儿不宜的事》讲的是春节期间聚会玩什么的,内容取材于网友的故事,属于纯搞笑类的。
《有话好好说,你先把衣服脱了行吗?!》讲的是春节期间聚会怎么打扮会更引人注目的 ,内容同样取材于网友的故事,也是属于纯搞笑类的。
这是咪蒙取标题的套路之一: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标题都要努力地向“性”的方向靠。即使文章本身和“性”没有什么关系,也要努力使其产生联系。
当然,你看完文章后,会感到自己被标题骗到了么?
不会。因为这个时候标题已经不重要了,标题的使命就是吸引你点进来,你点进来的一瞬间,标题的使命已经达成,至于你能不能把文章看完,就是正文部分的使命了。
咪蒙的标题除了和“性”相关之外,也很擅长使用疑问、营造冲突点,并将观点塞进标题里。
咪蒙有很多标题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呈现的。
《冒昧地问一下,你有钱回家过年吗?》
《过年期间,如何毁掉一个孩子?》
《她83岁还有性生活,你呢?》
《那个爱装逼的女同学,现在怎么样了?》
《有话好好说,你先把衣服脱了行吗?!》
而且有些问号后面也会用简单的几个字很明确地表明本文的立场。
《“你有钱了不起啊?”“了不起”》
《“孩子小,你不能让着点么?”“不能”》
《“他爱不爱我?”其实你心里有数》
《“你是处女吗?”“关你屁事!”》
《过年只能回婆家?醒醒吧,大清早亡了!》
《你看不上我?好巧,我也是》
带疑问的好处是很容易使读者对号入座,像是自己发出的一个疑问,也像是作者像你提出的疑问。读者在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时,往往会陷入思考,随着这个思考的空档,也就打开了文章。
标题里明确表明本文的观点,也会给读者一种爽快利落的感觉。你认同我的这个观点么?认同的话,点进来看看我是怎么得出这个观点的,不认同的话,来反驳我。
除了疑问和表明观点外,标题中出现冲突的双方,也会引发读者的好奇。
《“正室要像小三一样活着”》
《结婚多年,原来我才是小三》
《她83岁还有性生活,你呢?》
《直男癌父母的体面,佟丽娅的悲哀》
“正室”和“小三”天然就是势不两立的,将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本来就充满了戏剧性,看着就像是要撕B的节奏。
“83岁”和“性生活”貌似也是有点冲突的,但是当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你的好奇心就会被勾起了。
这些冲突的双方,使标题显得更为饱满,看一眼就能脑补出一场大戏的标题,你值得拥有。
这是咪蒙取标题的套路之二:标题要够悬疑,够冲突,够简单粗暴,够脑补出一场撕B大戏。
从过去3个月咪蒙发布过的文章来看,咪蒙文章是存在一些特定套路的。
大体来说,其常用的内容结构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开篇点名观点,之后通过四五个小例子来论证观点,结尾部分再来个升华,把文章提升至一个高度。
第二类:文章一开始就举例子,且这个例子相对完整,有背景有细节,也有对人物的刻画,会占文章五分之四的篇幅,例子讲完后亮明观点,之后对观点做简单的解读。
还有一类属于纯故事类,整篇文章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结尾没有明确观点。但这些故事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管过程多曲折,结尾一定是高甜。
其中,尤为第一类内容结构被运用地最多,所以,这部分我将会以第一类为例,详细讲解咪蒙在内容结构上的套路。
咪蒙的这类文章,往往前戏很少,一般五句话还没讲完,就已经宽衣解带,直奔正题,亮明观点了。之后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来解释观点,最后来个升华,共赴高潮。
讲起开门见山的好处,初高中的语文老师一般会告诉你,开门见山能够旗帜鲜明地表明本文论点,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之后的论点做铺垫。
老师们说的没错,但放在很多读者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的现在,开门见山除了以上的好处之外,还能在文章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使其快速进入状态。
《世界上只有一种男人,绝对不会出轨》这篇文章的开篇是这样的:
陈思诚出轨,继文章出轨、林丹出轨之后,进一步瓦解了大众对婚姻的信心。
妈蛋,不出轨的好男人已经成了珍稀动物了吗?
到底什么样的男人,才不容易出轨呢?
答案就是:心中有恐惧的男人。
这个开篇没有一句废话,第一句就和当时的热点事件(陈思诚出轨)做了关联,然后直接引出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心中有恐惧的男人,才不容易出轨。
《“他爱不爱我?”其实你心里有数》这篇文章的开篇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男人,对你温柔体贴,符合网上那些检验好男友的一切标准,那么,他对你就是真爱了吗?
不一定。
开篇就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然后一个利落的回答,直白简单,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咪蒙的文章多为鸡汤文,鸡汤意味着什么?有时间我就喝点,反正也没坏处,没时间我也就不喝了,反正也不能当饭吃。鸡汤文如果开篇就拖拖拉拉,讲不到重点,读者很容易就会果断走人,谁还会在乎你这汤到底煲的怎么样?
咪蒙的文章中,最不缺的就是例子。各种观点,咪蒙都喜欢举例子,例子有自己的、朋友的、同事的、读者的、朋友的同学的、同事的远房亲戚的,不胜枚举。如果你仔细研究了这些例子,你会发现,这些例子看起来都很饱满,细节很多,有画面感,甚至有时候,人物性格也都刻画地入木三分。而且,这些例子都特别极端。
《有一样东西,比男人的尺寸更重要》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讲一个男人的人品有多重要。在这篇文章中,咪蒙为了说明一个人品不好的男人到底能有多坏,用了很多极端例子。例如朋友的前男友起初只是说话噎死人,情商低,后来演变为连嫖娼都觉得自己承认嫖娼是一件很耿直的事情;粉丝的男友起初只是对服务人员态度不好,后来演变为家暴;同事的前男友起初是交朋友只看其是否有利用价值,后来演变为劈腿傍上官二代之后果断与同事分手;朋友的老公起初只是喜欢调戏服务员,后来演变为婚后3P。
咪蒙用这些普通人身上的极端例子来让你觉得,这些男人简直不是人,让你觉得这篇文章实在是很有必要好好研读一下的。
但是,在我们身边,真的会有如此坏的男人么?未必见得。如果不是当事人,我们顶多只会觉得他心眼不好,人品欠佳,不能深切体会其能坏到什么地步。
那如果只是拿一些很普通的例子来讲述,你能体会到人品的重要性么?也未必。
所以这个时候,极端例子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正是因为有这些极端的例子做支撑,你才会觉得,分辨身边人的人品好坏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样你才会觉得,这篇文章是可以读下去的。
如果你认为鸡汤文就是打点鸡血,过两天就忘了,那你还是太天真了,鸡汤里也是有干货的。
在《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想犯贱的人》这篇文章中,你不仅能看到一些女生在被渣男屡次伤害后还为其不断找借口,不愿意分手的例子,还会在最后了解到为什么这些女生愿意自轻自贱。
-
怕孤单,短视,留恋短暂的快乐;
-
患有自我认知障碍;
-
圣母癌极其严重;
-
想维护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
投入太多,舍不得放弃。
《有一样东西,比男人的尺寸更重要》这篇文章在讲完观点、举完例子之后,又给你上了一些干货:怎么分辨一个人的人品好坏。
-
看他如何评价前女友;
-
看他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
看他在酒后和牌桌上的表现;
-
看他如何对待钱。
有些文章在高潮过后还会有一些安抚的阶段,例如《直男癌父母的体面,佟丽娅的悲哀》一文,在列举了为什么很多父母会以直男癌的姿态来对待女儿之后,又分享了一个国外某爸爸在女生婚礼上的动人演讲的视频,作为整篇文章的尾声,显得特别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