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新三板公司二级市场价格跌破了定增价,与此同时,机构也被迫改变玩法,越来越倾向于从二级市场直接买入。
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的数据,截止2017年1月25日,已经有35.36%的定增,二级市场价格跌破了发行价,超过三分之一。而很多知名券商和基金公司表示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加大了二级市场买入力度。
与此同时,新三板市场内部已经出现了异常明显的分化:整个市场一片普跌的行情下,IPO概念股强势崛起,而“IPO+扶贫”的概念股则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872次定增出现倒挂,最惨的ST春秋账面浮亏91.84%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是新三板二级市场的真实写照。
2016年,新三板二级市场跌得惨绝人寰,流动性几近枯竭,一级市场融资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现象,即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低于一级市场的发行价。
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月25日为做市转让,且做市首日至2017年1月25日期间发生实际交易的公司共有1430家。在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25日期间,这1430家公司实施完成了2466次定增,其中有872次定增二级市场价格低于发行价,出现了账面浮亏,占比为35.36%。
在这些价格出现倒挂的定增中,套牢的不仅有外部投资者,还包括不少董监高和核心员工。872次浮亏的定增中有173次的认购对象中包含做市商,或者是挂牌公司进行股权激励,占比为19.84%。
例如意欧斯(831758.OC),2016年1月8日公司以每股3元发行95万股,认购对象为公司19名高管及核心员工,而2017年1月25日的收盘价仅为1.9元,区间跌幅高达36.67%。这意味着高管及核心员工股票的持股还没解禁就被套牢。
这些倒挂的定增中,浮亏有多严重呢?读懂君发现,两成多浮亏已经超过50%。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的数据,872次定增中,账面浮亏超过90%的共有2次;浮亏达80%-90%的15次;浮亏70%-80%的共有41次;浮亏60%-70%的共49次;浮亏50%-60%的有74次;浮亏40%-50%的共有108次;浮亏30%-40%的共有136次;浮亏20%-30%的共有135次;浮亏10%-20%的共有145次;浮亏0%-10%的共有167次。
(数据来源:Choice,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
最典型的就是ST春秋(831051.OC),2015年10月27日,ST春秋以每股25元的价格向14名对象发行了300万股,融资7500万元。截止2017年1月25日,ST春秋收盘价仅为2.04元,相比25元的发行价跌幅高达91.84%,如果回本则需要ST春秋有10788.50%的涨幅。2016年中报显示,ST春秋的每股净资产为-1.75元,资不抵债的背后则是投资范冰冰主演的“杨贵妃”票房不及预期,公司股票也被迫戴上ST帽子。
与ST春秋不相上下的当属熙浪股份(831026.OC),公司2015年1月19日的发行价为30.87元,而现在仅有2.58元,区间跌幅高达91.64%。
值得注意的是,15家公司已经跌成了仙股。明利股份(831963.OC)就是其中的典型,截止2017年1月25日的股价仅有0.62元,而公司在2015年6月25日增发的价格为5元(前复权2.5元),区间跌幅75.20%。
机构拿票方式从一级市场定增变为二级市场买入
由于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现象太普遍,很多机构投资者和做市商开始从二级市场拿票。
读懂君从新三板一家知名券商处获悉,该券商目前已经募集了10亿元左右的资金,加大对新三板的投入,主要以二级市场买入为主。
华夏资本新三板投资经理顾鑫峰也向读懂君表示,公司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更多采用二级市场买入方式。
“2015年一直到2016年上半年都是定增为主,二级市场买入金额占比大约30%,后来我们发现市场指数持续下跌以后,很多优质公司不太愿意做增发了,他觉得自己的价格是被低估的,想什么时候市场反弹一下再做增发,增发价格有可能高于目前二级市场价格。所以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更多的采用二级市场买入的方式,占比差不多已经有了70%”。
“有些公司每天也有一定的成交量,对认可的公司我们会一点点的买。比如最近我们就发现了一些公司估值在15倍PE以内,每年能有50%的增长,利润有一定的体量,而且未来三年看的也比较清楚。这样的标的为什么不从二级市场买而去参与溢价定增呢”?
中信建投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从二级市场买入,中信建投做市负责人纪龙表示,“此前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从定增市场拿票,后来市场不好,很多企业不愿意增发了,我们就开始从二级市场拿票。在做市指数1100点这个水平时适当加了一些,差不多是2016年七八月份之后开始的。不过现在通过二级市场买入的量也不大,即使想买上量也不容易,主要是先拿张入场券”。
其实,早在2016年12月8日第一财经的新三板峰会上,就有大佬表达过类似的声音。
当时财通基金新三板投资部副总监邓建提到,“财通基金目前新三板上大概20亿不到的资金,我们单个股票在二级市场上买了一亿以上,我们挺愿意在二级市场接东西。”
易方达基金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永在会上这样也表示,“易方达目前是以点对点调研,一级与一级半投资为主,辅助二级市场的买入。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会吸取公募的一些做法,筛出我们认为具有二级市场可以买入的一部分股票池,通过内部的投委会批准,到一定的时候是可以进入二级市场承接和买入的。”
毫无疑问,各大机构正在加大从二级市场拿票的力度。
做市板块明显分化,IPO概念股强势崛起
先从一级市场低价拿票,然后从二级市场抛售进行获利,这是很多投资者在市场发展初期的一贯玩法儿。
但现在,这种套利空间已经被大幅度压缩,以至于出现了普遍性的倒挂现象,以致于各大机构的拿票方式也出现了改变。
毫无疑问,各大机构从二级市场的不断买入是三板做市指数止跌横盘的重要支撑力量。这种支撑究竟是不是三板做市指数横盘半年的主要原因,是不是意味着三板做市指数已经要见底了?读懂君不得而知。
但读懂君看到,三板做市指数横盘了半年,整个做市板块内部已经出现了异常明显的分化,IPO概念股在新三板强势崛起。
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1月25日期间,创新层标准一、创新层标准二、创新层标准三、IPO概念、扶贫概念、“IPO+扶贫”概念、全部做市公司、创新层、基础层的区间涨跌幅分别为0.00%、-5.54%、-6.53%、7.86%、19.65%、46.46%、-3.70%、-2.15%、-4.57%、0.00%、-5.54%、-6.53%、7.86%、19.65%、。
(数据来源:Choice,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
很明显能够看到,在整个市场一片普跌的行情下,只有IPO与扶贫概念股在逆势上涨,149家IPO概念股涨幅中位数达到7.86%,33家扶贫股涨幅中位数达到了19.65%,8家“IPO+扶贫”概念股涨幅中位数甚至达到46.46%。
2016年上半年,成长性是新三板的第一投资逻辑,详见《创记录!指数17连阴,跌破股灾最低点,新三板要见底了?》。但现在,创新层标准二以成长性为代表,但区间跌幅中位数已经超过了基础层的做市公司,成长性逻辑彻底歇菜。银橙传媒(830999.OC)、阿拉丁(830793.OC)的案例也已经证明,并购逻辑在新三板注定命途多舛。至此,IPO套利已经成为了新三板主要的投资逻辑。
这是不是可以说,三板做市指数之所以止跌横盘长达半年,都是因为集邮党的买盘所支撑?
注:关于公司股价涨跌幅,读懂君是这样计算的:以2016年8月1日的收盘价为基准,如果做市首日至2016年8月1日期间没有产生交易,则以此后第一个产生交易日当日的收盘价为基准;如果公司2017年1月25日依然为做市转让,以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如果已变更为协议交易,则以做市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计算。采用前复权的方式。读懂君为了更好的展现市场偏好,剔除了符合创新层多个标准的做市公司。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新三板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