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闻晨报
一网打尽新闻晨报当日重要新闻详细报道、晨报读者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好东西》的7句台词,看完后劲很大 ·  昨天  
中国新闻网  ·  谭咏麟公开道歉:全额退款 ·  3 天前  
新华社  ·  接英雄回家!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闻晨报

【关注】沪版网约车细则落地,仍坚持"沪籍沪牌"只可预约不能"扫马路"

新闻晨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21 18:08

正文



12月21日,北京、上海两地正式发布了网约车新政,即日实施。在国家规定和授权的基础上,网约车实施细则,细化了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驾驶员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跟10月8日公布的草案相比。沪版网约车细则中原则性问题并未改变,仍坚持“沪籍沪拍”......



沪版网约车细则7大要点


1、仍坚持“上海人”“ 上海车”。明确“网约车应在上海市注册登记,达到上海市规定的机动车排放标准”、且“驾驶员应为本市户籍”。


2、网约车车辆轴距条件放宽为“达到2600毫米以上”,不再区分燃油车辆和新能源车辆。


3、不再要求网约车驾驶员“持有本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机动车驾驶证。


4、 规定网约车驾驶员不能“扫马路”和站点候客——“不得巡游揽客,不得在机场、火车站巡游车营业站区域内揽客”。网约车,则只能通过预约方式提供服务。


5、针对合乘车,对“人车绑定”的要求调整为以家庭为单位。


6、为解决“打车难”问题,将综合考虑人口数量、车辆里程利用率、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等因素,定期评估并动态调整出租汽车运力的投放规模。


7、新政不设缓冲期,即日起正式实施。


在沪从事网约车业务,

须满足哪些条件?

网约车平台



网约车车辆


网约车驾驶员



网约车车辆申请条件

个人仅限为其所有的一辆车辆申请从事网约车经营,且其须持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除出租汽车和客车租赁经营者外,其他单位所有的车辆不得申请网约车经营。

出租汽车和客车租赁经营者所有的车辆和驾驶员从事网约车经营的,应当符合本规定对网约车车辆和网约车驾驶员的要求,并向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有关证件。





申平:1辆公交车=20辆网约车


在见诸网络的声音中,部分网约车平台公司、网约车司机和乘客,对于新政持有保留意见;而大部分城市建设及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则是对网约车的合理合规发展前景乐见其成。


当然,发声表达观点的始终只是部分人,从整个社会着眼,还有更多“沉默的大多数”。这一大批人之所以“沉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在于,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并不是网约车,而是地铁、公共汽车等一般意义上的公交系统;此外,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可能并不完全掌握互联网技术,可以从互联网渠道收获信息,却无法在互联网领域表达诉求。





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可能只照顾少部分人的诉求,而是要对政策目标进行排序,确定哪些目标要优先保证,哪些目标只能统筹兼顾。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就是人多、车多、道路资源稀缺。上海交通方面的公共政策,必须优先保证广大市民基本的出行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统筹兼顾私密、便捷、舒适等其他个性化需求。因此,城市交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只可能是“公交优先”。





而网约车的无序发展,不符合这个“最大公约数”。据测算,目前网约车仅仅承担相关区域道路交通出行量的2-3%。它在中心城及近郊区增加的交通量,却高达250万车公里/日。这意味着,网约车占用了大量道路资源,却只能解决极少数人的出行需求。它让少数人实现较为便捷、舒适出行的同时,却导致更多人连最基本的出行需求都难以满足。如此分配城市道路资源,既缺乏公平性,也缺乏包容性。






1辆公交车的载客量相当于20辆网约车,它占用的道路资源却仅相当于两辆网约车。也就是说,公交车对道路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网约车的10倍。那么,上海交通应该如何选择?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体系,还是优先发展网约车?如果你来制定政策,你会选择哪个方向?





答案不言而喻!

说到底,出租汽车、网约车只是公共交通的补充,私人汽车也只能适度发展。





在限制私人汽车过快增长、规范管理出租汽车和网约车的同时,上海的公共交通体系也正在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公交优先”不仅是政府的一项民生战略,也应当是广大市民的理念共识。目前,中心城超过一半的居民出行由公共交通承担,全市轨道交通工作日的客运量更是超过了1000万人次,承担起交通大动脉的功能。在下一阶段的建设中,公共交通将不断优化站点密度和站点布局,提高公共交通覆盖面,满足市民更方便、更快捷的出行需求。不久前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中,“公交优先”的战略,也有专门的章节予以论述,并为广大市民勾画出了比较详尽的蓝图。有朝一日,我们的城市一定会因为公共交通的广泛覆盖和有效到达而变得愈发通畅。





来源|央视财经、申平、上海发布

编辑|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