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基因在晚期NSCLC中的意义已被广泛探索,包括对NSCLC生物学行为、治疗决策和预后的影响。然而,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NSCLC并不进行广泛的驱动基因检测,驱动基因与早期NSCLC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有研究者基于美国国家级数据库中超1500例驱动基因状态已知的早期NSCLC患者,探索了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特征及预后差异,相关结果已在2024年ASCO大会上公布,本文对此进行简要解读和分享,希望能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新的科研和临床参考,造福更多肺癌患者。
肺癌驱动基因突变(LDMs)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并可作为NSCLC治疗靶点,影响治疗决策。已有大量文献探索了LDMs对晚期NSCLC预后的影响。然而,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NSCLC并不进行广泛的LDMs检测,LDMs与早期NSCLC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尽管有小样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但由于不同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患者个体差异,导致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矛盾。本研究旨在基于大规模国家数据库探索LDM阳性患者特征以及LDMs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者使用全美国匿名化筛查和登记的Flatiron Health-Foundation Medicine肺部临床基因组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2011-2023年间诊断为I-IIIa期NSCLC根治术后患者,该数据库整合了约280家美国肿瘤医疗中心(约800个医疗点)的数据。根据LDM状态,研究者将早期NSCLC患者分为5个队列:ALK+、EGFR+、KRAS G12C+、非G12C KRAS+和野生型队列。本研究团队此前曾描述全队列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模式,本研究使用Kaplan-Meier法按队列分析患者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RFS和OS),并使用Cox回归进行多元分析,以探索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包括年龄、种族、保险状况、分期、组织学类型和吸烟状况对预后的影响。
本研究纳入了1595例LDM状态已知的I-IIIa期患者。其中,2.8%、20.4%、10.7%、19.3%和46.8%的患者分属ALK+、EGFR+、KRAS G12C+、非G12C KRAS+和WT队列。除ALK+队列患者中位年龄为65岁以外,全队列及其他任意队列患者中位年龄均为68岁。全队列患者女性占比60%,绝大多数患者有吸烟史(79%)且组织学类型为非鳞癌(90%),I、II和III期患者分别占比35%、31%和34%。此外,大部分患者在非学术型医疗中心被诊断为早期NSCLC(85%)(表1)。
表1 入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与任意LDM阳性组相比,WT组RFS均显著更短(图1)。以WT组为参照,ALK+、EGFR+、KRAS G12C+和非G12C KRAS+组调整后RFS HR(95%CI)分别为0.51(0.33-0.79)、0.48(0.40-0.58)、0.48(0.40-0.58)和0.48(0.38-0.61)。同样地,与任意LDM阳性组相比,WT组OS均显著更短(图2)。以WT组为参照,ALK+、EGFR+、KRAS G12C+和非G12C KRAS+组调整后OS HR(95%CI)分别为0.48(0.26-0.88)、0.48(0.38-0.62)、0.71(0.52-0.95)和0.76(0.60-0.95)。
图1 对比不同队列患者RFS生存曲线
图2、对比不同队列患者OS生存曲线
除了LDM状态,在纳入性别、种族、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吸烟史、保险类型、社会经济地位(SES)指数和医疗机构的多变量分析中,只有性别和肿瘤分期是R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图3、4)。
图3 RFS多因素回归分析森林图
图4 OS多因素回归分析森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