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拍什么,其实还是希望说明一点人间的道理、人生的感悟、人世的意义。
——潘绥铭
编者按:提到潘绥铭,大多是因为他国内知名性社会学学者的身份,却少有人知他在退休后同时成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他的拍摄内容一方面是居住周边和旅游时的自然人文景色,另一方面是野外的鸟类等小动物。他将以往在社会调查时的观察力、理解力运用到摄影中,体现出他的生活情趣和对于野外趣味的审美。当他在网络发布时还会给照片配上字体和色彩多样的富有诗意的短句,呈现出丰富而精彩的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理解,或许正如他最新出版的学术自传《风痕》的标题一样,他也正用影像留下走过路过时思考的痕迹。
若无美梦莫上床 潘绥铭 摄
我是2014年退休的,一开始只是观鸟,买了一台66×100的大望远镜。当时想的是,我自己看看就好,拍下来给谁看呢?后来在一次观鸟的时候,一位“打鸟”(拍鸟)的老者对我说:还是拍鸟好啊,一方面摄影的技术门槛低,一学就会,另一方面又必须聚精会神不断琢磨才能拍好,比光看鸟有意思多了。我深以为然,就买了相机开始拍鸟了。当然,有了相机就必然啥都拍,所以陆陆续续积攒下一些各种题材的照片。
心事总是向海说 潘绥铭 摄
快乐间隙且珍惜 潘绥铭 摄
三生三世还是遇到我
潘绥铭 摄
我开始学的时候,也上网看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教材,但是越看越觉得这不符合我的初心。我一不想成名成家,二不是投稿发表,三也不是记录历史,仅仅是自娱自乐,是给自己找个理由多多走路,锻炼身体;是多多体验这个世界,培养豁达。如果我像学习一个新专业那样努力钻研,不但肯定是劳而无功,而且也就违背了修身养性的初心。
拍得多了我就体验到:拍得好不好,其实在于自己看到看不到。例如,我每每看到专业摄影师拍的鸟,不仅是惊叹人家的技术,更是奇怪:他怎么就能遇到这些鸟呢?或者说,如果我钻到动物园里去拍那些笼中鸟,还有多大的意思呢?
锦鲤也有喧闹时 潘绥铭 摄
谢天谢地,更加谢自己。 潘绥铭 摄
拍风景、街景更是这样,不是拍得美不美,而是眼里有没有美。我就住在北京朝阳公园旁边,里面的景物烂熟于心,记得每一寸土地;但是每次去“遛弯+拍鸟”,总能拍到新的景色。这当然需要视角、透视、光线等技术修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你认真看了没有?
灿烂的我怎么就遇到倔强的你 潘绥铭 摄
我是性社会学者,以前曾经去过13个红灯区,调查过“性工作”相关的1300多位各色人等。访谈当然是最重要的调查方法,但是“观察”(有意识、有计划、有参照地去看)必不可少,不但可能发现一些人们不愿意说或是不敢说的事情,更可以揣摩到某些对方下意识的行为所包含的意义。当然,我彻底退休之后已经不再看任何人间悲喜了,但是这种观察的习惯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成为我拍照时的不二法门。
谁都知道咋过河 潘绥铭 摄
精灵已过万仞山
潘绥铭 摄
天降精灵神仙洞
潘绥铭 摄
更进一步说,无论拍什么,其实还是希望说明一点人间的道理、人生的感悟、人世的意义。有了这些,照片才耐看,哪怕技术不咋地,哪怕没有后期加工,也还是吸引人。可是风景、器物、花草、鸟兽等照片,自己都不会说话,无法让观看者一目了然地了解这些照片的意思和意义。所以我就在照片加上简单的诗句
(后期添加),形成“影+诗”的局面。然后发布在我的博客里和微信公众号里,已经有1500多幅。照片中的诗,就是此处发表的照片的图注。
我的一位如今已经是教授的学生这样评价我的“影+诗”:一种生活的切割片段下的影像,自然时间与生命时刻的结合,容易“人为”记忆和升华平凡生活中的至善至美。凡是能够记录细节的人,总能不断提高自己幸福的感受力。我们不向生活索要,只锤炼自己的眼睛和心。“摄影+诗词”,讲求的就是转意、嫁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然后达到文化或者情感上的一种共振,但又要求特别巧妙。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观察和训练。从人生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生命的疗愈和升华。
潘绥铭摄影作品
雪月成昨日 春花在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