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所以,专业人士千万绕道,因为这注定是一篇又臭又长的文章,里面在阐述次贷危机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添加了一些我自己思考的可能性原因,很多也都是想当然的自己感慨的,不求严谨,也就求大概做个科普,让很多非金融人士也大概了解下,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背后的一些事情,然后顺便也看看目前中国如火如荼的金融创新背后所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文章较长,共计十篇,此其一。
中国对于次贷危机的故事其实感受并不深,因为参与度很浅,08年受到了一定程度波及之后,很快就因为四万亿的出台,立马就把这个危机给带了过去,所以很多人都还没明白次贷危机是什么事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07、08年的故事,其实可以大写特写的东西有很多,只是许多事情,时过境迁之后,也就淡然了,依稀记得当年看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的感觉到了现实比电影要精彩很多,然后顿悟了不少事情,才有之后写的不少金融文章。
世界上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悲剧容易让人启发思考,而喜剧往往让人沉沦期间,享受美好,所以祸福相依也是很有道理的。
我当时最大的一个感受其实是那些很多赚了很多钱的老板,其实并不是比别人能力要强,而真的就是运气更好而已
,这个是我后来写《扯淡赚大钱的逻辑》这篇转发过千万文字的一个很重要的感受来源,我在02年到09年这几年银行工作期间,认识无数各种牛逼和不牛逼的老板,
最终发现其实牛逼都是在特定年代,很少有老板在各个年代都牛逼,即使真的牛逼了,大浪打来,一个措手不及,其实牛逼和不牛逼也都差不多的结果
。跟你本身还真没啥区别,所以有人跟我说,活下来的才是牛人,其实我也不是很认同,其实很多人活下来,躲过浪潮,真不是能力,而仅仅只是运气好。08年其实就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年份,那一年里,全国上演了很多很好玩的各种大逆转。因为,08年这个危机很短暂,你还来不及发现什么,危机就过去了。
人还是有命的,你不如人,不一定是能力不如人,而仅仅可能命不如人,你要认命
。
我有个朋友,捡破烂起家,在房地产横行的年代里,给人排队拿房号赚了很多钱,然后做房地产,到了07年摊子铺了很大,08年经济危机一来,崩了,他就跑路到了国外,到了09年四万亿之后,政府到国外找到他人,跟他说,你别跑了,回来吧,你当时留在国内的烂摊子,现在都升值了,你把外债处理了,大概还能拿回个几千万,然后他就回来了,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但是,当时的四万亿的确拯救了很多这样的老板,莫名其妙的亏钱,莫名其妙的又赚钱了,我一个老大哥,当年也很帮我,他在08年的时候资金链断了,他跟我说如果有个人能把他所有的资产打个包都拿走,我立马给他,他说,我这里所有的资产大概价值七八个亿,我只要一个亿现金,全部给他,结果他还没找到人要他的家产,结果四万亿来了,然后他莫名其妙的一堆银行给他贷款,把他给救活了,然后,什么都解决了。
现在许多人抨击四万亿,说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恶化,然后说中国现在的经济萧条都拜这个所赐,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事后来说的,因为历史不能假设,谁能保证当时不给四万亿,中国就会更好呢。说不定08年都过去不了。在当时的中国情况下,四万亿至少为中国赢得了一定程度的时间,回想起来,当时的危机的确来的过于突然了,就像一把快刀,砍了下来,让人措手不及,前一天还在笑话美国,第二天就到了你身上,这种快刀之下,其实,活着就活着,死了就死了,让政府猝不及防,所以,这个时候快速反应也不是说不对的事情。
所以,
我觉得四万亿要反思的事情,其实已经不是要不要投放的问题,而是要反思我们如何有效应对危机的预案,及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走势,以及面对危机时候的决策流程机制梳理,四万亿怎么得出来的逻辑比要不要投放四万亿更重要
,最后我们还是必须要认识到,经济学永远讲究的是有限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而不是无限条件,经济学家一旦陷入了政府是万能的思维中,那么永远就做不好经济工作了。
另外,我还是觉得,
四万亿里还有个很大的的问题其实是在于投放过程中的粗暴野蛮,毫无目的性,这个才是导致之后一系列经济问题的核心
,从结果来看,09年以后的财富积累之快,远远大于了02年到08年这个周期,所有的人长达十年、二十年的积累,结果比不上09年之后的几年时间的积累,这个过程,跟资金的盲目投放是有很大的关系,我记得当初我们已经到了某担保公司就职,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贷款投放之野蛮,基本上是求着企业要贷款,只要稍微具备资格,就塞给你钱,搞得贷款像不用还一样,于是许多企业拼命造假报表去拿银行的贷款,银行不是不知道,而是装作不知道,很多不该发生的问题,就都埋下隐患了,如果当初的贷款发放能更有针对性,更有目的性,那么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解决的,像现在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都是当时贷款力度投放最集中的行业,也充分说明当初的贷款投放之野蛮简单粗暴以及一窝蜂。我觉得这个才是问题的核心。
现在许多企业控诉银行抽贷,搞死他们,这里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当初投放贷款太过于容易,使得大量企业家就像不要还钱一样的不要命的去借贷,拼命做大规模和杠杆,遵循过去只要拿得到钱,就有钱赚的逻辑。而压根没有想过,社会的整体逻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一个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银行业的监管是有问题的,前一年还在拼命的发放贷款,后一年就出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严格限制资金发放投向,多空之间转换节奏太快,什么事情都搞一刀切,就像一辆高速运行的火车,你前面不断的催他快,快,快,然后一秒钟之内让他刹车,这个不是监管,这个其实是找死。
我们这种监管,太有中国特色,什么事情都是如此。真值得反思,浙江很多民营企业家的最后死亡,一方面当然怪自身过于喜欢扩杠杆,但是政府在期间推波助澜加快他灭亡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
这里替浙江企业家说句话,浙江的企业家跟很多地方不一样,浙江的企业家还真是做事情的,资金有短贷长用的情况存在,但是总归还是投到具体项目里去,也投入到全国其他区域里去,到处寻找投资机会,其实是起到了个资金中枢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变相进行了资源匹配优化的作用,对于浙江的去杠杆,是需要给时间的,而不是一刀切,说停就停,银监会在那几年的监管对浙江伤害很大,一直到现在,资金链和担保链的问题,都还没能很好的解决。
其实,
我感觉一个东西,起规模是容易的,但是要去规模的时候则一定要小心,这个是排雷的过程,前面要严管,后面则要轻放,我们则都是相反的,前面宽松,后面严格,所以经常各种震动,这个真值得反思反思。
当然批评政府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多说,我这几年就经常没事骂骂企业家,有时候,骂他们也是为他们好,很多企业家特别依赖政府,动辄跟我说他做的事情,政府怎么支持,怎么补贴,国家怎么鼓励,我就经常讽刺他们,我就是特别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企业家,事实上,
凡是依赖政策而活的企业家都是目光短浅的企业家,因为政策是多变的,不可持续的,对于政府过于依赖的任何商业模式都是有潜在的致命风险的,因为你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交易对手,同时这个交易对手还不是理性人,他有太多的目的需要平衡,使得你压根无法跟他进行有效对话
。拥有这种思维的企业家,基本都是过去传统思维的企业家的典型表现,跟不上时代的表现。有次家乡让我回去给企业家做个演讲,我说我不去,第一我说了他们也听不懂。第二关键人家还觉得你小屁孩去教育他们风雨挣扎几十年的企业家,也挺没意思的,所以从来不去。
我很早前就说过,
凡是跟政府做博弈的东西,其实往往都是不能做的,两个逻辑是很明显的,第一个是因为如果需要依赖政府让你好,那么必然催生一堆寻租和套利的企业家,你要跟别的企业家一起去竞争这种关系,从而导致的隐形成本其实是很高的,这种竞争逐利最后的结果其实往往即使赚到了钱第一不会多,第二不一定有命花,与此同时,所谓关系好,本身不是一种可以被量化的因素,今天跟你好,明天跟别人好,说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你如何保证这种好能继续维系?再说句实话,市场不是傻瓜,真一个行业好,压根不需要政府来扶持和鼓励。
现在不是以前,过去民智未开,许多事情需要政府鼓励引导,当年购买股票需要共产党员带头买卖股票,后来国企下岗也是如此,政府鼓励再就业,这些被政府鼓励的人都赚了很多钱,但是现在资本足够充分,试错成本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其实真有好事情,是不需要政府来鼓励了,反倒是那些又苦又脏又累还不讨好的事情,才需要政府鼓励了。这个时候,你去做政府鼓励的事情,本身就不是什么特别好的声音,过去几年被坑了的企业家挺多的。往往政府鼓励的事情,结果就是又苦又脏又累还赚不到钱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才需要去鼓励。我自己觉得政府鼓励一些市场行为本身就不合适,政府的职责还是要定好边界,维护市场公平,不应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我在杭州的江南1535茶馆开设起来以后,最早的时候,压根没有什么双创的概念,纯粹就是抱着想给屌丝创业提供点力所能及帮助的想法,结果碰上李总理的双创时代,然后,有段时间几乎每天接待一个其他省市重量级领导,每天接待工作疲于奔命,每个领导都说让我们去他们那里开一家,给我们便宜场地,免费租金,什么什么的。我说,这个真不是肯德基,麦当劳,不是想开就开,根本也不在场地是否免费,为了这个事情,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孵化器的一些基本逻辑的分析的文章。
其实,
创业这种东西,本身是无法规模化的,为什么呢?因为创业者不能批量复制,你不能指望一个煤矿大省突然冒出一帮互联网的创业者,真冒出来,你也不信啊
。无法复制的东西,还有很多,使得这种模式其实都只能特定的地方,特定条件下才能出现,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也从来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你今天说给我免费,明天呢?后天呢?对你来说只是一个政策问题,对我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人怎么可以把自己的主动权寄托在别人身上呢?压根就不现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