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深蓝财经
撰文 | 王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然而,这个春节期间,大量消费股没有等来春风,而是年报预告雷声滚滚,与新春科技狂欢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
01
消费股的成绩单,让很多人都傻眼了。
酒鬼酒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至150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8.17%至97.26%,较2023年仅剩一个零头,堪称白酒界的"跳水皇后"。
以岭药业上演连花清瘟"凉凉"大戏,预计2024年归属净利润亏损6亿—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4.37%—159.16%,是上市十余年来首次净利出现亏损。
良品铺子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00万元到-2500万元,去年同期为1.8亿元,业绩由盈转亏且连续业绩滑梯。
上海家化预计2024年归母净亏损为7.1亿元至8.8亿元,这较2023年5亿元的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为上市以来首度预亏,百年老店变"美妆黑洞"。
中国中免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2.63亿元,同比下降36.50%,相较2021年业绩高峰已经腰斩,奢侈品也难逃消费寒流。
歌力思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938万元至-28,93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出现亏损,高端女装也不好卖了。
珠江钢琴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93亿元至2.5亿元,上年同期盈利587.85万元,这是公司连续第3年业绩大幅下滑,内销外销持续萎缩。
梦百合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2亿元至1.6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07亿元,自2021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低迷。
汤臣倍健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亿元至7.8亿元,同比下降55.33%至68.51%。
麦趣尔预计2024年净亏损扩大至1.5亿元-2.2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9709.85万元。
中顺洁柔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6000万元-8000万元,同比下降75.96%-81.97%,为连续第四年业绩下滑,“纸茅”也跌入谷底。
从"药罐子"到"酒瓶子",从"化妆品"到"生活用纸",从“休闲零食“到”奢侈品“......消费股纷纷上演"比惨大会"。
据同花顺不完全统计,2024年业绩预亏、增亏和大幅下降的消费股约200家,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业绩增速不及预期的消费股并未发布预告。
另据天风研究,截至1月31日,全A共2887家公司披露了24年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或正式财务报告,披露率约为53.56%,业绩预告预喜率约33.56%,整体业绩下行。
从行业结构来看,
电子、通信和农林牧渔预告增速居前。而在下游必选消费中,纺织服饰、生物医药增速为负,食品饮料微弱增长;下游可选消费中,传媒、轻工制造、社会服务、美容护理、家用电器均是负增长,汽车微弱增长。
可见,消费股的业绩在大面积坍塌。
体现在资本市场上,A股“哑铃型”行情非常明显,以AI为代表的科技股狂飙突进,以银行为代表的红利股稳步慢行,而中间不少消费股却在一片片暴雷声中跌落神坛。
消费主题基金经理们灰头土脸,消费股投资者瑟瑟发抖。
02
为什么一个个昔日的明星消费股滑得这么惨?
以岭药业的罕见亏损,主要是受存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影响。这家老牌中药企业在疫情期间靠”神药”连花清瘟胶囊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囤货太多如今被反噬。
像这类健康消费股的爆雷,其实也算好事,正如我们并不喜欢医院说”欢迎下次光临”。
不过,除了以岭医药外,还有华仁药业、振东制药、科华生物等大批生物医药公司巨亏,演变成行业暴雷潮,问题确实有些大,计提减值是主因,需求增长放缓、行业竞争加剧、集采、研发投入增加也是重要因素。
酒鬼酒作为湘酒的希望,曾经上演一年多暴涨10倍的神话,如今也彻底歇菜了。
酒鬼酒的问题在白酒企业中比较典型,如管理层频繁变动,缺乏战略连贯性,高端化激进扩张,压货透支业绩,窜货和低价倾销现象频发,终端价格倒挂严重,经销商利润空间被压缩,信心丧失。公司推出费用改革,但成效不足,如今进入战略收缩期,业绩下滑深不见底。
酒鬼酒持续爆雷,也反映了当下白酒行业的巨大挑战,这几年白酒产能激进增加,但需求却在放缓,消费复苏乏力,商务宴请等消费场景减少,渠道库存大增。白酒股的信仰已经被打破,全行业经历估值重构,苦的不止是经销商,还有拿了几年白酒股的投资者。
经历配料表”造假”风波的良品铺子,虽然澄清了事实,但是却遭遇了上市五年来的首亏。近两年,消费降级形势下,零食市场也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转变,随着鸣鸣很忙等量贩零食店的快速崛起,良品铺子的高端化战略遭遇围剿,良品铺子选择加码营销和降价,但如今来看这些策略并未凑效。
比良品铺子更惨的是麦趣尔,作为曾经的高端”网红”牛奶品牌,麦趣尔在牛奶红海市场打出一片天,然而业绩被一泡”毒奶”浇灭了,两年过去了,公司营收持续下行,继2022年后再次巨亏。
这提醒各大消费品公司,Z世代的消费者眼睛越来越雪亮,当他们开始用计算器购物,用放大镜看配料表——在这个万物皆可平替的时代,没有真功夫,哪来铁饭碗?
这也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囤货炒作终成作茧自缚、伪高端化迟早现出原形、食品安全是生死线、渠道乱象反噬品牌根基,诚意才是必杀技!
盘点消费股的这轮业绩寒冬,除了寄希望于出更多政策提振消费活力、打破通缩陷阱外,每个公司还是首先要练好内功,为消费者负责,才能行稳致远。
点文末右下方“在看”,将本文推荐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