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著名演员去世!武汉人的回忆…… ·  7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首违警告2025年还适用吗?武汉交管部门回应 ·  21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直播微视评:白马已逝,正气长存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21-04-16 21:18

正文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
但一定恨沈志华
文: 酷玩实验室 编: 木叶

我最近听说了一个故事,听完以后我脑海里只有一句话: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沈志华是谁呢?
大概是运气最差的人

这人从小就一个梦想,那就是搞学术。他学习门门第一,去考清华,却因为成绩太好落榜,于是他就安安心心当良民,却又被诬陷杀人,无奈下海经商,一不小心成了,中国头号黄金贩子,最后回到了学术的原点。

真的,我都想分点运气给他。

事情要从1950年说起,那一年,沈志华在北京出生了。这孩子从小就有一个爱好——读书,但是在芸芸众书中,他最偏爱一本叫《科学家谈21世纪》的书。

要知道那个年代,中国还是手工业时代,这书里讲的全是40年后的事情,没错,高科技:“人类将怎样生活?怎样深入地下、海底去开矿?机器人怎样管理整个工厂的生产?”

这就好比你让我去想,2060年的中国到底啥样。坦白讲,小编我都想不出来,再看当时的沈志华,还是个小屁孩,这么早就开始畅想21世纪了你敢信?!

这本《如来神掌》一般的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我也要当科学家!

你别说,沈志华还真的聪明,小学门门满分,初中更是成功进入北京四中——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学校。这就意味着他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清华的校门。

但是再回头看看他的出生年代,1950这四个数字仿佛变成了四个大字:“生不逢时”。因为他一毕业就赶上了文革。

这就像,沈志华本该拿着自己一手好牌继往开来进入清华,但是旁边突然出来个搅局的,直接把牌桌子给掀了,这局谁也别想打了。



▌上帝点名
科研梦戛然而止

清华上不了,学术搞不成,无奈的他跑去当了个海军空航兵,专门负责修飞机。这份差事咋说也和工程师搭个边,勉勉强强算“半个科学家”。沈志华逐渐陷入痴迷——在那会的大环境下,别人忙着背《毛选》,他却冒着被批斗的危险躲在小黑屋里看小黄专业书。

他的专业能力,像乘坐神州十一号一样,蹭蹭蹭向上飞升。才19岁,他就当上了机械师,和部队的砖家平起平坐。 时间一长,就连师长都对他青睐有加,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新星!

那个年代人才稀少,受到鼓励的沈志华心里美滋滋地。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全身心扑在业务上,废寝忘食。

只是没想到,当兵第三年,沈志华的牌桌又翻了,他的霉运再次到来。

有一天,指导员突然宣布他复员的消息,就是要他离开部队。沈志华懵逼了,复员??沈志华一度以为自己这辈子生是部队的人,死是部队的死人。他的字典里就没有“复员”这个词儿。

他一再向指导员确认,指导员却坚定地看着他,意思是:就是你,没错。

沈志华心里既不解又委屈,三年来他苦心孤诣,见着发动机比见着妈还亲,如果自己要被复员,那配留下来的人,一定所剩无几。

指导员看着他懵逼的样子,也暗自心疼起来,只能松口留下一句“这件事我不能告诉你原因,但你在部队是没有前途了”。

听到这样的话,沈志华一个七尺男儿,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委屈啊,气愤啊!梦想戛然而止,他却连为什么都不知道。

那阵子,他心烦意乱,每天借酒消愁,一难过就跑去停机坪上,扑在飞机上失声痛哭。这心爱的小飞机,再也跟他没关系了。

而沈志华的悲伤,不能撼动军令一丝一毫。他只能拎着行李,从海军空航兵的佼佼者变成了发电厂的工人。

后来,沈志华才知道这次复员居然是因为有人揭发他曾杀过人,但是沈志华根本没有......

沈志华不懂这个举报的人是何居心,莫非是嫉妒自己的才华?他费心费力找到举报人,又专程去见了他。但是当这个人真的站在他面前,他说出的答案却好像是在开玩笑一样——我不认识你啊,我就是为了立功,随便写了个名字。

无法想象,沈志华当时有多么崩溃。 沈志华不明白,为什么倒霉的总是他,随便写个名字都能随便到自己头上。



▌发电厂的清理工
因为成绩太好而无缘清华

但是日子还是要过,复员后的沈志华,只能乖乖来到了发电厂。

在发电厂的日子并不好过,沈志华的工作是修磨煤机。磨煤机里到处都是残存的煤粉,每天工作完成后,他满身满脸都是黑乎乎的煤粉,就连吐出的口水都是黑乎乎的。别人晚上看见他,都以为是谁家牙成精了,在路上飘呢。

沈志华做着发电厂的工作,但是他心里还是委屈。他时不时就会想到童年的那本书《科学家谈21世纪 》,科学家的梦挠得他心痒痒。

于是,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 他每晚下了班,都要虔诚地把手洗干净,然后拿出自己数理化的课本,一道题一道题进行演算。 沈志华每次演算完,就将草稿纸堆到房屋一角。两年过去,他的草稿纸叠起来居然比椅子还要高。

终于,机会来了。1973年,全国搞了场大学入学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布成绩时,他四门科目门门第一。就连大家连题都读不懂的数学,他都考了满分。

看着这样的成绩,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个平时不善言谈的小伙子竟然是个学神!

就连清华的老师看了这个成绩,都忍不住夸赞他,恨不得立马挖他做自己学生。

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总算对自己有了个交代。就在他收拾行囊准备去清华报道时,突如其来的一条消息,让他彻底懵了: “总分只有15分的张铁生,获取了这次清华的名额”。张铁生是谁?

原来,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叫张铁生的人,啥也不会,论学术水平差沈志华十万八千里。但是别看他习学的啥也不是,小词儿倒是一套一套的,考理化时索性破罐破摔,利用答卷的“闲暇”时间在卷子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

信里,他不仅夸了自己在农业生产中的刻苦努力,还顺带diss了一把那群经常学习的,说他们是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这封信传到了厂领导那里,领导一看心花怒放,说这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啊,于是一拍桌子将清华的名额给了他......

而他们眼中的书呆子,不就是门门考第一的沈志华么!就因为这样一封信,厂里对沈志华进行了批判,他们说他不安心当工人,不安心做无产阶级,非要往臭知识分子圈子里面钻,走白专道路。听说他还在学英语,干脆给他扣了个崇洋媚外的帽子。

沈志华就这样以门门第一的成绩,与清华失之交臂。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坎坷,沈志华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落得这么惨兮兮的下场,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想当科学家。 于是,他将理化书撕得粉碎,气急败坏地说:我要去搞清楚共产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了迅速搞懂这个体制,他没事就往图书馆跑,哪怕在文革打压知识分子时,他也始终不改初心。



▌努力没有白费
灾祸却总是从天上来

好在文革很快结束,次年中国恢复高考。他居然同时考上了新华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日报》还把他当作自学成才典型,在头版进行了报道。最终,他选择就读社科院。

可以,这很ok,只要坐等通知书就不会有什么幺蛾子了。但是沈志华却没控制住自己,他心想既然研究社会主义有用,那我干脆再深入研究下吧!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目的是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左倾。

只是文章写完了一天、两天、三天......时间过去了好久,录取通知书却一直没送来。

这会儿,他才知道当时社科院的副院长邓力群,看到了这篇文章后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觉得沈志华和他们的政见不同,这种人可不敢要,干脆将他的录取通知书给扣了下来。

但是沈志华再也不想接受命运的摆布,想到要与社科院失之交臂,他急坏了。直接冲进了邓力群家里,将这段时间的研究所学一股脑全吐露出来了。

听完他的阐述,邓力群对眼前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心里想着只要你真有才能,好好学习,为国家做点贡献还是可以的。就这样,他终于拿到了通知书。

好不容易能做自己心爱的学术,沈志华干劲十足。不到三年他就在《世界历史》《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八篇论文,堪称学神级人物。

这样的成绩,毕业时评个优秀毕业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是厄运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

离毕业答辩还有16天,一群警察突然冲进了他家,将他直接铐走,说他泄漏国家机密,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当时沈志华的内心就是,你看我像国家机密么...

真犯罪也就算了,然而实际上是美国在纽约抓了名中国人,说他窃取了美国不少机密文件。听闻这个消息后, 中国人急了,既然你们非说抓住中国间谍,那我们干脆也来抓个美国间谍吧。于是,一位在中国教书的美国博士华丽丽地躺枪了。

不巧的是,沈志华曾给这位美国博士看过不少社科院的内部杂志。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沈志华又有什么办法,只能乖乖开始了自己的牢狱生活。



▌监狱的图书馆
在他的床铺底下

牢狱里的生活又能怎样呢,除了望着窗外的空气发呆,就是放风时对着门口的小草说话,沈志华心里苦啊:怎么我的生活就这么惨兮兮,老天爷对别人,通常都是给一巴掌给颗糖,可给我沈志华呢?却是一巴掌接一巴掌,打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他靠在一旁的墙上思索着,我今年才32岁,难道我这一生就只能这样了?

藏在心里多年的学术梦想一下子涌上来,沈志华想先把还未定稿的硕士论文给写完吧,要是条件允许就写成一本书吧。

说干就干,监狱里没有笔,他就用牙膏皮写字。没有纸,他就在《列宁选集》的边上记下自己每一点思考。需要专业书了,他就让家里人送来。

监狱地方小,送来的书没地方放,他就将书压到床铺底下,时间一长掀开床铺满满当当全是书。 那会儿人们都说,北京第二监狱的图书馆就在沈志华床铺底下。

靠着这股子劲儿,不到一年时间,沈志华就在监狱中完成了长达40万字的《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详细讲述了2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

1984年,沈志华刑满出狱。不管他有多牛逼,毕竟是进去过的人啊,没有单位敢要他,社科院也没法给他补发学位。

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干起了摆摊做生意的个体户,后来,又选择南下做生意。

可是他居然还没对科研死心。离开北京时,他去了趟社科院,专程和导师告别。他含着眼泪对导师说: 我现在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只好离乡背井,暂时放弃学问。如果有一天我沈志华能赚到钱,就一定还回来跟您做学问。

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南下之旅。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没有地方住,他就住在人家门厅里。没有公司要,他干脆给老板拎包。四处漂泊的日子里,他尝尽了人情冷暖。直到找到份稳定的工作,月薪700元。

生活看似稳定了下来,他的日子也没那么窘迫了。这时,他听说社科院的同学要出一套书,没有人审稿,他想了想,立马放弃了现有的工作,飞奔回了北京。

人们说他傻了啊,被学术坑了那么多年,怎么还一有机会,就头也不回地扎进去呢?可他却不觉得苦,没钱吃饭,就啃方便面,钻到一间小屋子里,没日没夜的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竟然编出了近2000万字,整整62本书。

眼睛都快看瞎了,可他觉得没什么,他心里想着: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重回学术界的机会了。

凭着这股子韧劲,这套书很快编完了,他兴冲冲地跑去各大学术机构,希望能讨来一碗饭吃。

可是,他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学术机构,低三下四的看人脸色,得来的都只有这一个答复: 你有污点,没档案,没职称,我们不能要你。



▌“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的学术梦想

天要亡他,纵然他再想做学术他又能如何?他灰溜溜的重回南方,做起了外贸的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批做黄金的朋友,干脆入了他们的伙。

可贩卖黄金需要正规批文,不然就算走私。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见到了北京市黄金管理局处长,跟他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

处长问他:你为什么要走贩卖黄金这条路呀?沈志华坦诚地说:我就想赚点钱,以后有机会了,还能回去搞学问。

听着他这一番话,处长感动了。在那个年代,这么潜心搞学问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就这样,沈志华拿到了批文。

批文来之不易,他每个月都要飞几次北京进货,每块25公斤的金砖,每次背两三块。 那一年,他一个人就做了有半吨的黄金。以至于黄金界的人都称他为“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

就这样,凭借一点一点的积累。今天多几千,明天多几万,他的黄金业务风生水起,很快赚到了第一笔钱,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

已经走上人生巅峰,旅个游放个风不好吗?可他这个人啊就是轴,在监狱时穷困潦倒要搞学问,眼快瞎了也不放弃学问,现在有了钱还是忍不住去搞学术。

怀揣着年少时的梦想,1991年,沈志华回到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接着,又拿出一笔钱设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专门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看到研究者们甘于寂寞,他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他还自费为他们举办高层学术会议。

很多学者出不起往返机票,担心他们因为穷不能来,他就放话说:与会学者们的住宿、伙食,会议所需的经费和资料,全部由我来承担。

就连飞机票他也一起报,一项项文化活动就这样,在他手里操办起来了。

看着自己总算在学术界有了立足之地,沈志华开心的不得了。这一回,总算没有人能将他从学术界里赶出去了。

到目前为止,他的基金会已资助出版了64部史学专著,资助费用高达上百万。每年他还拿出十几万,资助中国史学界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