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对啥事都喜欢发表点看法的人,我最怕的,就是被谣言带进沟里去。
毕竟,当你对着一件事引经据典慷慨激昂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结果这件事被证实根本“不存在”之后,那场面真是太尴尬。
就像2016年春节,我对“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和“东北村庄礼乐崩坏”两件事写了评论,结果这两件事很快被证明“从头到尾都是谣言”,那种当场被打脸的滋味,让我既难堪又气愤。
今年年初,就在我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再上当之时,一条关于“塑料紫菜”的视频开始在网上热传,这次我坚持憋住不发声,打算“让真相再飞一会儿”。
然而,在“有视频有真相”的强烈暗示下,这条视频很快传遍全国,超市里的紫菜开始下架,福建不少养殖紫菜的渔民只好含泪让紫菜烂在海里,“塑料紫菜”不仅差点打垮了一家企业,更是暴击了国内紫菜从销售、加工到养殖的整个产业链,影响了成千上万人的生计。
5月份,“肉松棉花”视频的传播,更是震碎了我三观。“肉松是棉花做的”这条视频广泛传播之后,其实很快就被辟谣,连拍视频的浙江金华男子林某都被当地警方拘留了,然而,各个版本的“肉松是棉花做的”视频,还是在青岛、舟山、云浮等地不断出现,在一些地方,被骗了的市民,甚至聚集围堵无辜的蛋糕店。
到了春夏之交,西瓜上市时,那个“瓜农给西瓜打针”的谣言,更是不知坑了多少西瓜种植户,有网友留言说,面对暴跌的价格和辛辛苦苦种出来却卖不出去的西瓜,他认识的一位瓜农自杀了。
而这些,只是各种网络谣言的一小部分。有媒体透露,如今,网络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早就已经产业化并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金主出钱之后,上游“推手”按照要求定制出一条条谣言,下游大批营销公司和营销号开始接单大肆传播。
面对他们的这种打法,不少跟在后面的“辟谣”的传统媒体和权威部门很难跟得上。过去,媒体在议程设置和报道的时候,出于传播的需要,有时候,细节可以适当夸张,冲突和矛盾可以刻意突出,情绪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但至少真相不会歪曲。然而,如今,网络谣言产业链不仅可以控制舆论走向,甚至直接可以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单纯为黑而黑。
网络谣言危害之大,坑害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计,甚至还有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生死存亡。据说,就连阿里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在接连遭遇了五百个账号在同一时间段持续发出的9700多篇诋毁网贴之后,也坐不住了,呼吁国家要像治理雾霾一样治理网络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