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得到一种简单盲目的自由;丰富自觉的自由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内丹要达到的自由是向绝对自由的返还,涉及人生目标形而上学终极目追求。
文/曾传辉
现在社会上的养生热方兴未艾,据说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收入超过“中国好声音”这样大制作的节目。从城市到乡村,大爷大妈们的广场舞随处可见,人气十足。乐土信仰、寿域信仰在华夏民族的骨子里面,三千年未变。养生热是好事,说明盛世康乐,正如庄子所谓,百姓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然而在这种繁华的表面之下和流行的热潮之中,又存在一些偏颇,就是大家过分注重数术,好像养生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讲起内功似乎也是一个口诀问题,只要亲近名师,求得口诀,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与社会氛围同凉热的浮躁使得养生热潮中的普罗大众很容易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坏人利用。
仿佛宇宙就是我,我就是宇宙(资料图)
养生不应止于技术,比技术更重要更根本的是心性修炼。而心性修炼首先要做到的其实就是自由。从哲学上来看,内丹的实质就是实现自由。什么是自由?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样会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惩罚,反而不自由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千万不能胡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侧重于对客观世界的认为和改造,道家哲学更愿意从主观世界来谈论自由。自由是什么?很简单,把这两个字反过来讲即可,就是“由自”。由者从也,就是要听从、遵循。自不能简单地等于“我”,但与我有关。自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的鼻子。一个健美的人站立时,鼻子位于身体最前面。因此,自的第一个引申意义即:自者始也。《说文》谓:女之初谓始。始是幼女,是人生的开端。
《道德经》第28章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复归到婴儿的纯真状态,就能保持永恒的德不离开。在第49章又说:“圣人皆孩之。”圣人使得老百姓都像婴孩那样单纯质朴。复归于婴儿,不是说要停留在婴儿脆弱、无知、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状态,老子所说的婴儿、赤子是浑然元气初生之儿,是天真未凿的幼儿。但是进入成人社会后,心灵就起了变化了,为物欲蒙蔽,有的渴求高官厚禄,有的希望发财致富,有的贪恋美色,有的贪图美食等。为了达到目的,一味地意气用事,一味地霸道逞强,一味地扩张,与最初呱呱坠地的婴儿、赤子那种浑朴、真纯、柔和相去越来越远了,最终与强硬、衰老、危险、死亡越来越近了。要想真正获得自由,不被老病的必然性所牵制,只有通过对思想和心态的不断校正,才能保持超脱潇洒的心境。
后期道教内丹学,发明了具体的方法。古人讲先天落于后天是从胎儿出生,呱呱坠地,剪断脐带以后,口鼻之气代替肚脐呼吸,这就是先天满入后天,逐步远离真性,失去天真,变得不自由。因此内丹修炼有成的最低标准就是修炼胎息有验,用脐呼吸代替口鼻呼吸,最终达到恢复婴儿的赤子状态。
从现代科学来看个人修行,这已经是先天的第二层意义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天。人之为人的起点,古人认为是父精母血结合的一刹那。现代科学看得更精确,揭示出胎儿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卵子质量是精子的700倍左右,它冲入卵子的那一刹那,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形有些相似。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样,这是由无限小到无限大、化有形于无形再由无形入有形的过程。阴阳结合,自我被压缩紧绷,瞬间由极小放射到极大,一切有形,一切分别,瞬间消融,化为氤氲之气至于无限,仿佛宇宙就是我,我就是宇宙。基因的潜在变为生命的现实,先天落入后天,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发育成人,一个单一的受精卵一步步地成长为天地间最为复杂奇妙的机器。这是人之为人真正意义上的先天,其中变化的机理就是先天之炁。
苦的原因是各种欲念牵绊形成思维定势(资料图)
我们养生要修什么?养生要能真正地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要回到这个原始星云状态去,就是一步步地由后天返还先天。这个过程就是“由自”的过程,修行就是一步步地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在庄子那里叫逍遥,这是从正面讲。在老子那里叫自然,也是从正面讲的;讲无为,是从反面来讲。庄子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县(悬)解”,是解除各种无形的束缚,也是从反面来讲自由的,是思想解放,是心理革命。佛教和瑜伽哲学讲“解脱”,也是从反面来讲的。人要获得自由,实现逍遥自在,第一步就是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这个束缚不是外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的,是人加给自己的各种后天习气和思想上的条条框框。
着手修行第一步就是要改变习气和条条框框。不自由就是佛教说的苦谛;苦的原因是各种欲念牵绊形成思维定势,找到这些思维定势,就是集谛。说来容易,做来难。人生在世几十年,从小到大,甚至从祖先的承负中,都是教我们如何从外界获取各种利益来壮大自己,是做加法,现在让你去分析解构,做减法,容易吗?
如何实现逍遥与自由问题(资料图)
我们早已发现,道家文献中有极为丰富的内容,讨论如何实现逍遥与自由问题,可以总结出很多方法。现介绍三个路径,以帮助我们获得逍遥与自由。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意为,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道理,彻底洞明人类的本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后期道学养生家以性命释命,内丹学所说的性指人心的本性,又有真性、元神、真心、本来一灵等别名;命指物质层面的炁或元炁。
如何能洞彻天人之际根本法则(理),实现德性,获得永恒的幸福,道家有其独特的思想方法与实操方法。这个方法人人可用,道家文献中有很多例子,如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就是一例。
鼓盆而歌(资料图)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妻刚死的时候,他也感慨悲痛万分。但他转而一想,世界上本来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有形物体,自然也没有我老婆这样一个人。后来,因为某些复杂的机缘,自虚无之中演化生气,气演化成形,形演化成生命,生命中之一分子就是我这个老婆。现在我这个老婆由生到壮到老到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自然交替。她现在仰卧在天地之间的大房子里睡着了,而我却因此而嗷嗷大哭,自以为不懂得生命的规律,因此就不再哭泣了。
因为不明白事情的真相陷入大喜大悲,感情造成的精神痛苦有时候可以使人痛不欲生。人发挥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摆脱痛苦。事物都有多重属性,因为习惯性思维,或者为主观欲望蒙蔽,人们往往只能看见一些表面的肤浅的现象,从而只能像普通人一样,为七情六欲所左右。以理化情,就是通过对事情有一个新的、不同的、自己能够接受的、合情合理的理解,让自己有一种恍然大悟感,原来的感情问题就被消除了。
道家的哲理可以达到“至人无己”的境界。至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能做到不受私欲所左右,在普通人看来就表现得很“无情”,实际上是无私故无欲。与其说他没有情感,勿宁说他不为情所扰乱,而享有所谓“心灵的宁静”,如斯宾诺莎说的:“因为愚人在种种情况下单纯为外因所激动,从来没有享受过真正的灵魂的满足,他生活下去,似乎并不知道他自己,不知神,亦不知物。当他一停止被动时,他也就停止存在了。反之,凡是一个可以真正认作智人的人,他的灵魂是不受激动的,而且依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能自知其自身,能知神,也能知物,他绝不会停止存在,而且永远享受着真正的灵魂的满足。”
至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充分的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所左右。他的情感不依赖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这是一种建立在德性基础上的幸福,是绝对幸福。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宿命论,宿命论并未真正理解事物的必然规律,是盲目地被动地适应必然性。道家的至人认识到自然过程的不可避免性,从而对其欣然领受,主动适应。
列子跟师友学御风术的过程就是从对利害十分在乎(资料图)
道家修炼,种种法门终归要从后天返回先天。世间众多法门,有些甚至可以取得十分神奇的效果。《庄子·逍遥游》中通过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说明什么是真逍遥。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殆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和列子同属道家,列子能御风而行,在天空中飞行半个月才回来。这样的轻功非常了得,后世武侠小说家们的想象力都难望其项背,但庄子的评价却是:“此虽免乎行,犹有所恃(待)者!”列子的御风离不开风,没有风就飞不起来。有待就有是要有依凭,有待就是要受限制,就不是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乃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才能不受限制,不会失败。
在关于鲲鹏的寓言里,鲲和鹏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形态,但它所需要的条件也是难以企及的。对其背不知几千里的鲲来说,水也积之不厚则载大舟也无力,需要深水大洋才能水击三千里;对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来说,需要抟聚扶摇(旋转)而上的飓风才能直上九万里。因此,在后天的有形的世界里,越是要有所作为,对外在条件的要求越高,受的限制也越多,目标也越难以实现,也就越加不得逍遥和自由。
对于反求诸己的内在超越之路来说,需要的只是不是断去除后天的习气。列子跟师友学御风术的过程就是从对利害十分在乎,到随心所欲皆无利害的过程。
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今汝之鄙至此乎?姬!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而慰憾者再三。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乎?”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复言。(《列子·黄帝》)
列子学御风术的关键,其实还是一个心性的问题,要达到心中无分别,言为心声,自然言语无是非利害。心中无分别,连眼耳鼻口五官的功能也可互通。最后实现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形之所依,足之所履,犹木叶干壳,可以随风飘行。列子并未提及长达九年的学习过程中,如何修炼,实现心凝形释、骨肉都融的。
从内丹学来看,只要炼精化气功夫成功,就可以做到哀乐不入于胸臆,对是非利害无分别心,“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故丹诀曰:“丹田有宝不问道,心中无私不参禅。”
要修炼元神,首先要激活元神(资料图)
祝由是帮助他人去除身心疾患的,但对施治者来说,也有后天有为法与先天无为法的区别。按照李雄先生的说法,
“道医治病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的基本训练主要是走禹步和习练合气法,以及画符念咒等。……有为法实际就是识神功夫。识神就是人的思维意识,愈用愈灵。后天的智慧全由识神所出,所说的聪明才智都出自识神。道医修炼识神实际上就是动功的修炼。”
什么是先天功夫?
“道医在修炼识神的基础上,主要修炼元神。要修炼元神,首先要激活元神。元神的活是由于识神的死。人如果能使识神真死,元神也就会活。识神就是人心,人心死,不是心枯槁而死,而是使心专一不二。”
对于修炼先天的静功要诀,李先生讲的要而不繁。
“每天静坐功夫有昏沉和散乱两种毛病。昏沉如果自己能发觉就不是昏沉,其中还有明白清楚在里边。散乱是心神的游动。散乱易治,能做到内视内听,心神就不会外走。
练家经常提到火候,其实只有自己的元神才能真正掌握火候,而识神只能给它创造条件。所以入静后,才能入定,入定后元神才能出来主事。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愿意。”
可见,上层祝由功夫需要医者有返还先天的基础,用真意调动元气,直接觉知患者病灶,从而发动患者的自愈能力,实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总之,从道家哲学看来,人可以获得的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得到一种简单盲目的自由;丰富自觉的自由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内丹要达到的自由是向绝对自由的返还,涉及人生目标形而上学终极目追求;祝由是将个人获得的自由赋予社会,对接受者来说是相对被动的自由。(编辑:若木)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第267页。
李雄编著:《轩辕黄帝祝由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内部发行,2016,第9—10页。
1.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曾传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3.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