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金证券研究
发布国金证券研究所研究成果,沟通证券研究信息,交流证券研究经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芋道源码  ·  Minio + Docker ... ·  昨天  
91运营网  ·  DeepSeek写爆款短视频文案 ·  2 天前  
芋道源码  ·  18.6k ... ·  2 天前  
芋道源码  ·  java 插入式注解的打开方式! ·  2 天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金证券研究

【TOP5热榜必看】存储专题三:AI时代核心存力HBM;通信:AI发展带来高密度算力需求,带动服务器液冷行业快速发展

国金证券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6-04 08:30

正文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研报)


在信息爆炸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及时捕捉投资机会?我们为您筛选出上周最热门的五篇研究报告,从宏观经济形势到热门个股分析,以助您快速洞察市场趋势,把握投资热点。

电子研究

樊志远 | 国金电子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18070003


1

电子行业深度研究: 存储专题三:

AI时代核心存力HBM



HBM是AI时代的必需品。 HBM解决了传统GDDR遇到的“内存墙”问题,采用了存算一体的近存计算架构,通过中间介质层紧凑快速地连接信号处理器芯片,极大节省了数据传输的时间与耗能,HBM采用堆栈技术较传统GDDR节省较大空间占用。在应对未来云端AI的多用户,高吞吐,低延迟,高密度部署需求,计算单位剧增使I/O瓶颈愈加严重,使用GDDR解决代价成本越来越高,HBM使得带宽不再受制于芯片引脚的互连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I/O瓶颈。综合来看,高带宽、低功耗、高效传输等性能使其成为高算力芯片的首选。


HBM核心技术在于硅通孔技术(TSV)和堆叠键合技术,对封装技术和散热材料提高需求。 HBM通过SIP和TSV技术将数个DRAM裸片垂直堆叠,在DRAM晶片上打数千个细微的孔,通过垂直贯通的电极连接上下芯片的技术,可显著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同时,SK海力士采用MR-MUF键合工艺,在芯片之间用液态环氧模塑料作为填充材料,实现了更低的键合应力和更优的散热性能,TSV+堆叠键合工艺成为当前HBM的理想方案,但随着堆叠层数增加,散热要求进一步增加,混合键合有望成为下一代HBM4选择的方案。但无论何种方案,HBM对EMC提出分散性和散热性要求,EMC和填料价值量将大幅提升。


23年全球HBM产值约43.6亿美元,2024年有望翻4倍达到169亿美元。 由于HBM售价高昂、获利高,进而导致较高资金投入,同时,HBM较DDR5同制程与同容量尺寸大35-45%、良率则比起DDR5低约20-30%;生产周期也较DDR5多1.5-2个月,受益于AI需求强劲,GPU厂商提前锁单HBM产能,推动三大原厂持续积极扩产。根据集邦咨询数据,截至2023年底,行业内整体DRAM产业规划生产HBM TSV的产能约为250K/m,占总DRAM产能(约1,800K/m)约14%,供给位元年成长约260%。2023年HBM产值占DRAM整体约8.4%,约43.56亿美元,预估至2024年底将达169.14亿美元,占DRAM产值约20.1%。


方向一:核心关注国内与HBM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厂商。 我们认为23年是AI训练的元年,24年将是AI推理的元年,主要归因于海外有望持续推出包括Sora在内的AI应用产品,叠加国内国央企发力AI应用,这将有力带动AI推理的需求。芯片领域,我们认为算力和存储是两个率先受益的领域,特别是在当前国产化大趋势下,算力和存储将决定未来十年AI胜负的关键,国产HBM未来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国内与HBM相关产业链的公司有望加速发展。


方向二:HBM对DRAM先进制程造成排挤效应,有望推动主流DRAM持续涨价,重点关注存储模组。 归因于三个方面:1)三大原厂继存储器合约价翻扬后,开始加大先进制程的投片,产能提升将集中在24年下半年;2)受益于AIPC、AI手机和服务器持续升级,预期今年DDR5、LPDDR5(X)渗透率增加至50%,将消耗更多DRAM先进制程产能;3)由于HBM3e出货将集中在今年下半年,期间同属存储器需求旺季,DDR5与LPDDR5(X)市场预期需求也将看增,但受到2023年亏损压力影响,原厂产能扩张计划也较谨慎。在各家优先排产HBM情况下,有望导致DRAM产能紧张,重点建议关注受益于主流存储涨价逻辑的存储模组公司以及相关的存储封测和材料公司。


方向三:存储大厂产能转向DDR5/HBM,有望加速退出利基存储市场,将为国内利基型存储芯片厂商带来发展机会。 由于三大厂商加大投入HBM与主流DDR5规格内存,有望减少供应DDR3等利基型DRAM的供应,而随着终端需求复苏,利基市场有望迎来短期的产能紧缺,价格有望迎来上扬,核心建议关注国内利基存储厂商。


持续看好HBM相关产业链公司,和受益于存储器涨价的模组及利基存储芯片公司,重点关注香农芯创、联瑞新材、通富微电、兆易创新、江波龙等。


风险提示: 产能扩产不及预期、AI发展不及预期、技术提升不及预期等。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 《电子行业深度研究:存储专题三:AI时代核心存力HBM》


通信研究

路璐 | 国金通信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4050002


2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

AI发展带来高密度算力需求,

带动服务器液冷行业快速发展



趋势:AI行业发展带来高算力需求,有望带动服务器液冷快速发展:

开年以来AI行业不断迎来催化,强化了市场对于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信心,预计全球科技领域的巨头将持续向AI投入资源,加速产业发展进程。英伟达在GTC大会上重点介绍了与B200芯片和GB200芯片配套的液冷技术,英伟达的选择在业内具有风向标意义,这次发布会或将成为液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为整体AI服务器市场带来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在国内,液冷渗透率提升趋势在三大运营商AI服务器集采中亦得以彰显,电信AI算力服务器 (2023-2024年)集中采购中液冷服务器占比约为25%,移动2023年至2024年新型智算中心(试验网)采购(标包12)的采购中液冷占比超90%。


动力:政策端+需求端双重驱动:

数据中心耗电量巨大,减排迫在眉睫,政策端全国PUE要求趋严,《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要求到2025 年,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降到1.3 以下,改建核心机房PUE 降到1.5以下。国内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推动液冷发展。从需求端看,AI行业快速发展加速液冷时代来临。在芯片端,高算力应用场景不断涌现,AI芯片迭代加速,芯片功耗逐代提升。在机柜端,功率密度不断提升,科智咨询预计到2025年单机柜功率密度将向20kW演进,液冷散热势在必行。


技术:液冷可显著降低PUE,冷板式占比90%:

根据英特尔绿色数据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新建数据中心可以通过选择使用一系列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或选址在高纬度地区,通过新风进行散热。风冷也可以使PUE值达到 1.3,但是要进一步降低 PUE,或是数据中心选址在南方等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方,液冷就可能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液冷可划分为冷板式液冷、浸没式液冷和喷淋式液冷。液冷技术可使数据中心 PUE 达到 1.3 以下。其中浸没式液冷技术可以将PUE降到1.2以下,联合其他技术,可以趋近于1。目前液冷方案中,冷板式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液冷方式,成熟度较高,由于价格相对较低、可改装、对服务器自身要求较低等优势占据主导地位。IDC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中,冷板式占到了90%。


规模:2027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9亿美元:

根据科智咨询,预计2023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将实现53.2%的高速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154亿元。预计到2027年,AI大模型商用落地,液冷生态趋于成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20 亿元,2022-2027年CAGR达59%。根据IDC数据,2022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1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9.9%。2023上半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6.6亿美元,同比增长283.3%,预计2023年全年将达到15.1亿美元。IDC预计2022-2027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4.7%,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主流IT设备厂商均已公开表明将加大研发力度并加快液冷产品迭代速度,未来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预计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液冷可以显著降低数据中心PUE,政策端和需求端带来双重拉动作用。 IDC预计2022-2027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4.7%,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美元。当前AI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服务器液冷有望迎来加速发展。建议关注英维克、同飞股份、佳力图、高澜股份、申菱环境。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竞争加剧、宏观经济及下游行业波动、AI发展不及预期、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 《通信行业深度研究:AI发展带来高密度算力需求,带动服务器液冷行业快速发展》


宏观研究

赵伟 |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执业编号:S1130521120002


3

大类资产月报第13期:

6月展望,“预期”或将起变化?



5月,国内外风险资产均现“倒V型”走势,市场预期反复“摇摆”。预期变动背后的解释、后续演绎的方向?供参考。


热点思考:6月展望,“预期”或将起变化?


一、5月海外市场的主线?美债收益率再现“过山车”,风险资产均“倒V型”跌宕


5月,海外市场再现“过山车”,美债利率、美元指数“V型”反转,风险资产均呈“倒V型”走势。 权益市场,标普500一度大涨5.7%在5月21日创历史新高,随后调整。债券市场,5月15日前10Y美债利率大幅回落33bp,随后反弹15bp至4.5%。汇率市场,伴随美德利差回落,美元指数小幅走弱。商品市场,彭博商品指数同样“倒V型”震荡。


市场在“再通胀”预期与“降息预期”间的反复摇摆,是5月市场“跌宕”的主因。 5月上中旬,疲软的基本面数据下,市场预期的年内降息次数由1.1次升至2.2次;美债利率随之快速下行,支撑风险资产的强势。5月下旬,美联储“放鹰”与经济数据回暖,导致降息预期再度后移,风险资产受到压制;但英伟达财报超预期下,纳指仍相对坚挺。


二、5月国内市场的焦点?市场预期一度改善,但经济数据的“波折”对情绪有扰动


5月,国内市场的风险资产同样也呈现了“倒V型”走势,但震荡之中也有一些积极信号。 权益市场,截至5月20日,上证指数、恒生指数一度上涨2.1%、10.5%,全月分别微跌0.6%、上涨1.8%。汇率与商品市场则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5月以来南华综合指数上涨1.7%;而远期汇率的走强、风险逆转因子的走低,均释放了人民币延续升值的信号。


“强预期”与“弱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投资者情绪与市场表现反复的主要原因。 4月经济数据超预期,一度吹响了国内基本面“复苏”的号角,5月上中旬国内市场的强势表现,主因前期低迷预期的边际改善。但“预期”向“现实”的修复仍有时滞,基本面的修复在5月下旬经济数据中未有明显体现,导致市场情绪再度小幅回落。


三、6月市场如何演绎?海外“降息交易”或将重燃,国内基本面改善或提振市场情绪


海外市场,随着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降温、通胀粘性的趋缓,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后,“降息交易”或将重燃。 基本面,随着薪资增速放缓,核心服务通胀有望继续降温。交易面,美债供给压力已现缓和、需求端未现恶化,冲高风险相对有限。历史回溯来看,正式降息落地前1个季度,美元或步入弱势区间;以9月降息为基准,“降息交易”有望重启。


国内市场,不必对PMI回落过于悲观,基本面复苏叠加外部压力缓和,或带动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 当下,“稳增长”等政策效果已有体现,外需改善还在延续。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叠加外部扰动的缓和,或将支撑人民币走向升值;而汇率与北上资金的“共振”,对国内权益等资产也构成利好。而债券市场,流动性、基本面等利空影响仍需关注。


风险提示: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美欧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 《大类资产月报第13期:6月展望,“预期”或将起变化?》


计算机研究

王倩雯 | 国金计算机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2080001


4

九方财富公司深度研究:

在线投资决策龙头,

由流量运营向内容运营转型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在线投资决策解决方案提供商,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9.7亿元,在国内上市公司C端在线投资决策市场占比35.1%,位居首位。 2023年3月10日,公司以每股发行价17.0港元于港交所上市,募集净额约为9.06亿港元,预计募集资金的30%投向提升公司流量池、30%投向改善公司技术能力、20%投向提升内容制作能力、10%用于收购具备专业内容制作能力及高成长潜力的外部KOL或MCN、10%用作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企业用途。2023年9月5日,公司纳入港股通。


公司订单金额增幅与A股日均成交额增幅呈正相关,但在市场下行期更具有韧性。 2022及2023年,A股日均成交额分别同比下滑12.6%、下滑5.2%,但公司订单分别同比增长0.4%、17.9%。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9亿元,同比下滑58.6%;除了2023年营收增速放缓之外,主要受到员工人数增长、计提1.29亿元股份支付费用、计提0.23亿元上市开支等因素影响。2024年3月,公司公告《建议在市场上进行回购计划》,拟使用不超过2亿港元现金回购约0.466亿股的股份。至2024年5月24日,公司已回购1.22亿港元,回购金额占当日成交额比重较高。


公司以优质内容在MCN频道等渠道获取用户,对用户池进行运营,进而通过深度内容对用户进行变现和留存。 公司经营结果与当年市场行情、公司互联网流量采购投入、以及所提供内容与市场的贴合度等因素息息相关。与其他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的商业模式及经营指标与指南针最接近。但公司更聚焦于提供金融信息服务、流量获取途径上拓展了MCN频道和传统电视媒体。从产品价格的角度,公司目前最便宜的产品定价0.58万元/年,2023年平均客单价约为3.2万元/年,而其他公司均有百元级产品,相较而言公司定位更高净值的客群。公司产品的主要优势在于直播和市场快评的及时性、以及提供一对一增值服务。由于公司产品定位更高净值的用户,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在A股日均成交额下行的2022~2023年,公司经营具有韧性、收入增速处于行业前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