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做个小小调查:
说起"一户一价",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其实行业内应用也非常普遍。小编不才,听到这四个字就"肚肠骨痒"(上海话)。完全无法认同。让我先来批判一下。
"一户一价"的起源我个人觉得是一个绝对的住宅流派的东西。大家去买房子的话,会看到这么个东西:
其实也就是详细的价单。不同的楼层,不同的朝向,按照一定的逻辑定价。通常是低区低,高区高,朝北低,朝南高。
小编见识短浅。第一次看到商业地产开发商用这套路,还是当年SOHO入侵大上海,人家要搞革命去中介,在自己网站上大大方方地列清楚了全部的价单。好比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去菜市场买菜,人家SOHO直接开超市……这价单现在也还找得到。网站上,新项目天山SOHO的价单大致如下:
对此,小编想说:
STUPID
(小编得罪同行无数……已然破罐子破摔。)
原因是这样的:
这点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早就提过。办公楼市场绝不是菜市场,而是一个绝对的小众市场,每个deal对于租户而言都是大宗交易。与住宅体系的开架式供应完全不同,小众市场的价格收到供需的绝对影响。当一个一万方的租户要在特定区域租房子的时候,他的体量未必会是优势,而会变成掣肘,因为当前市场可供选择的供应量会很有限,大客户也不得不承受高价(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当一个优质品牌的小体量客户要租房子的时候,他可能会拿到很好的价格,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合适面积给他,而且都愿意给他。价格的逻辑与体量、楼层高低都没有绝对的关系。(南北朝向更是无稽之谈,景观好坏倒是会决定一部分偏好。)
基于定价逻辑的差异,"一户一价"实际意义对项目租金表现造成的巨大伤害。能出高价的租户,往往因为一户一价而拿了低价。另一方面,应该低价抢下的客户,也往往受限于一户一价而无法成交。所以,显然,一户一价=暴殄天物,糟蹋项目啊……有良知的租赁人无不为之痛心疾首。
但是(强烈转折),最近几年,特别是经历过一些土豪洗礼之后,我自己也在反思,逐渐对"一户一价"又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一户一价"并非单纯的租赁事务。租约定价的背后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公司的财务管控制度,应收应付怎么记、预算怎么做。住宅体系与商用体系的鸿沟犹如欧洲人与非洲人,或是鸡与鸭。作为一个租赁,你想简简单单改一个定价体系,其实你是在与整个体系作对,你在闹革命……这种变革对于大量的内资住宅开发商或是销售型的商办开发商而言,并不能操之过急,实在是应该循序渐进。
其次,"一户一价"给予了土豪老板无限的安全感。"如果让你打统账,你出卖我的利益怎么办?固然你可以说会有流程审批,但是你说的那些大道理我都不懂,我也不要听,你把我的东西贱卖了我去找谁?所以,不要多说了,就算我吃亏,我傻冒,我就是要管着。"因而,一户一价是表象,安全感是核心需求。拿走了一户一价,你如何给到老板同等的安全感?
撇开以上两点,我自己也有过迷惘。我两年前在某个非常不成熟的内资开发商(土豪),全国有四个城市,八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团队层次不齐(都不是我招的),外部招聘也很不容易。根本无法拼出一个合心意的能够让我自己都放心的团队。这种情况下,怎么去做租赁管控,怎么保证不扯犊子?还是得靠"一户一价"。我最终发现自己也归顺了当年自己无比鄙视的流派。
"一户一价"背后的核心争论是一线的授权与集权。这种流派之争并无地域之分。港资里也可以看到一些集权,事事要报香港,夸张的还有跟客户开会也必须要有港人坐着。另一些也有非常授权的,完全本地决策。然后还有一些,以前授权很充分,后来政治斗争之后就变成完全集权的……
我会觉得,在人力资源支持、架构支持的情况下,充分授权一线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用"打统账"的方式设定项目收益目标,让一线自行根据竞争合理调整价格。毕竟一线同事是最知市场冷暖的,辅以合适的激励,必定是能够让租金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可以让风险最小化的。
但在国内行业如此冒进的发展节奏下,"一户一价"或又不得不成为一个过渡性方案,当团队不够争气、老板不够放心的情况下,我不得不承认"一户一价"的部分优势。在这种情形下,其实我更认同的是一种中间路线,设定"一户一价"作为管控基准,但是尊重市场逻辑,接受较宽松的价格调整,辅以一个合理的总体收益目标(类似于开头调查的第二种方案)。
最终,希望大家都可以认同,"一户一价"始终并非是大同之策,并非是土豪发现了新大陆。仍在使用"一户一价"的同僚们,或应好好培养团队、修炼内功,争取早日摆脱这种模式。
脚踏实地,心存远方
地产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