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Leleu
编辑丨花花
初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时,法国摄影师Eric Leleu充满了新鲜感。
比如,那些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已经见怪不怪的场景——横幅标语。
悬在城乡间的红底白字绸布对于一个法国人来说绝对是异常显眼的装置。如此抽象的形式吸引着他,进而想方设法的去弄懂横幅上的内容是什么。
如今,Eric Leleu已经扎根上海,还有一个可爱的中国名字:陆芦。
那时的陆芦只懂得当中一两个汉字,在经过中国朋友翻译这些横幅话语的大致内容和类型。
他说:“这些句子大部分是政治口号,一种权威的表现。”为展现作品的多元化,陆芦决定系统性地拍摄横幅。
创作伊始,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陆芦的工作方式是昼伏夜出。晚上十点左右,他从工作室出发拍摄照片。
在拍摄横幅标语的时候,陆芦未必能够完全地理解其意义。
但是他却很清楚:“中国人已经不会再看了(横幅),他们与之朝夕相处却熟视无睹”。
无人的黑夜中,横幅的形式以更加刺眼的方式展现,横幅的内容由于这种直白、僵硬的呈现,似乎背离了现实语境,显得诙谐和荒诞。
拍摄横幅一段时间之后,陆芦面临选择,或是继续在中国其他城市搜集横幅,或是换一种玩法。
陆芦决定玩点新鲜的!
他自己设计和制作了一些富有戏剧冲突的标语,以示对“横幅”这种话语权威的调侃。
自此,横幅对于陆芦不仅是影像记录,上升至了行为。
随着陆芦中文水平的稳固提高,他选择的横幅文字都是某种具有循循善诱的正面意义。
陆芦说:“我不想和官方标语的口吻一般去指使他人,我希望带来一些积极的东西”。
画面中,那三只鸡半小时的租金是10元钱
这一阶段,他最满意的创造是“风向转变时 有人筑墙 有人造风车”,陆芦说这是他最具颠覆性的一幅创作,这句标语激赏顺势而为,而横幅的背景正是中国的象征之一:长城的城墙。
这幅照片的拍摄过程也十分不易,陆芦说:“我三四点起床赶到选好的长城脚下,挂起横幅,要是晚了就起风了,风很大的话,没法把横幅拍完整。我也非常幸运,要知道初升的太阳角度变化很快,10秒钟之后旁边一座山的影子可能就要遮住我的横幅了。”
横幅、标语、口号式的文化,已经根植于大众的心理和社会文化。
如果说它反映了我们国民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点,那便是:不置疑与争辩,却盲目跟随;指出目标和方向,但不落到实处。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摄影师更多作品
________
(点上图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