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美程度
钱币精美程度可用品相来表达,品相可分为美品、全品、上品、中上品、中品、中下品、下品等。凡钱币受机械损伤,开裂、缺边、钻孔、锈蚀严重、字迹不清或部分脱落、酸洗、抛光、完全去掉铜锈和包浆的,均在中品以下。
2、钱币的真伪
真品——真实的历史货币实物。
赝品——凡以复制品充当真品进行交换、买卖的钱币,叫赝品;凡未注明是复制品,作真品收藏展出的也叫赝品。
复制品——该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后,已转为钱币文物,再按原样复制的钱币,或者叫假钱。
官铸品——历代政府官钱局铸行的正统钱币,叫官铸品.一般制作讲究,钱币品质、重量、材质合乎标准。
私铸晶——历代民间和私人,在该钱币未退出流通领域前,仿造官铸钱币,投入流通领域使用。私铸晶与官铸品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同样具有文物价值,也是真品.此类钱币一般制作比官铸品粗糙、减重、轻薄、品质较劣,经济价值比官铸品略低。
3、钱币锈色
包浆——指金属钱币在传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层很薄、很匀的化合物,使钱体感到很陈旧。
生坑——指新出土的铜钱。其表面锈蚀较厚,形成块状,呈深绿或深蓝色。
熟坑——相对生坑而言,指出土巳久的铜钱,铜钱逐渐被传世色彩所替代。
传世品——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的钱币,表面颜色一般呈褐黑色或深黄色,较光亮,有一种透明感。
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析出的一种银白色的结晶体,带粒状。
朱砂斑——指银质或含银量高的铜钱,表面常出现带褐红色的斑点或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