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文末又往期链接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55540/羅素:分析哲學的興起---EP80
罗素:分析哲学的兴起 - EP80
理性光芒的暗涌
罗素(Betrand Russell)是一个英国贵族,正式头衔是罗素伯爵三世。他的祖父约翰罗素勋爵,曾出任英国首相。
然而,人们对他的主要印象不是他的显赫出身,而是他优美的英语散文令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西方哲学史》影响了今天人们对哲学史的认知、他的《哲学问题》成为不少人踏进哲学大门的引导者、他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起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成为西方思想家反战和反核的里程碑、连他因为反对一战而被判入狱也成为知识界的「一时佳话」。
此外,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而言,更深刻的,是1905年他在期刊《心灵》(Mind)刊出的《论指称》(On denoting),这篇文章开展了直至今天在学院依然盛行的分析哲学传统。而且,他那部把数学公理化付诸实行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亦是数学基础论争中逻辑主义的代表作,尽管数学家哥德尔(Kurt Gödel)的不完备定理摧毁了《数学原理》的蓝图,但《数学原理》依然深刻影响了今天的逻辑证明理论。
以上也是一些典型的对罗素的印象,一个思想锐利的数理天才、一个文采洋溢的作家、一个开创传统的哲学家、一个有深刻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更贴切的,是一个二十世纪的伏尔泰,一个真正意义下的百科全书式通才。
然而,去年被翻译成中文的瑞蒙克(Ray Monk)的《罗素传》,便颠覆了人们对这位优雅知识分子的典型绅士想象。他引用罗素总结自己一生的一段话,作为该书的主轴:
「支配我人生的三种激情,它们虽然简单,但是非常强烈,具有压倒之势:它们是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的苦难抱有情不自禁的怜悯之心。这些强烈情感如同阵阵狂风,路径全无规则,将我刮到各处,让我掠过极度痛苦的深邃海洋,濒临绝望的边缘。」
倘若我们遮盖了作者的名字,也许会认为这些文字是出于他那总是洋溢激情和痛苦的门生维根斯坦手笔。然而,《论指称》和《数学原理》的作者,原来心中一直也陷于不同激情对垒的紧张状态,彷佛与他那冰冷而锐利的逻辑分析格格不入,难怪他会说那个与自己表面冲突、但心境近似、并将它赤裸表现出来的门生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
瑞蒙克认为,要充分地理解罗素的人生,理解那些全无规则的风暴的根源,就必须充分地理解他的哲学思想。如此下来,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明白他的每一种「疯狂」--他对爱情的需要,他对求知的渴望,他参与政治的冲动。这些激情驱使他时而放弃哲学投向爱情,时而放弃爱情投向政治,时而放弃政治投向哲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瑞蒙克的叙述值得我们详读,但我们亦可从罗素的主要思想,窥见那理性暗涌的一些凤毛麟角。
分析哲学的兴起
十九世纪末的欧洲知识界十分流行德意志两位仇家——叔本华和黑格尔的理论。尽管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南辕北辙,但他们同样来自观念论的传统,观念论强调心灵形构世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驱动,黑格尔则认为历史的发展彰显着超出个体的理性。维根斯坦深受叔本华影响,而罗素早期则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
对「世界最终是理性的」之确信,一直伴随着罗素的哲学,比如他日后一直主张「逻辑语言与世界拥有相同结构」,分析语言于是有重大的价值。不过,罗素逐渐认为黑格尔哲学是错误的。他和摩尔(G.E.Moore)一起展开的反黑格尔浪潮,便促成了分析哲学的出现。其中一个罗素最反对的黑格尔主张,便是整体论。整体论是指,个体的意义须从它与其他个体构成的整体关系来把握。这个整体关系,从横向来说便是社会结构,从纵向来说便是历史阶段,倘若我们不把握社会结构和历史阶段,便不可能理解每一件事物的意义。
罗素认为整体论是错误的,理由在于这种思考方式是反科学的,不仅不利哲学的发展,亦对精确的思考有害。罗素指出,数学和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空间、时间和数字。我们在理解空间、时间和数字时,也总是先从个别对象开始理解,无需先理解整体关系再理解个别对象。
甚至乎,当我们用整体论的方式去理解数字时,会出现明显的问题。为了说明这问题,罗素区分开「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内在关系是指事物的性质是由它处身的关系所决定,外在关系是指事物先有自己的性质然后才与其他事物产生关系。
罗素认为,黑格尔单纯强调「内在关系」,是无法说明在数学中常见的「不对称关系」。比如说「A早于B」这述句,罗素便认为是一种外在关系。意即A先有自己的性质,它处于时空的某个位置;而B也有自己的性质,它处于时空的另一个位置。在它们的性质被肯定之后,我们才能从中发现它们的一个外在关系。倘若我们用黑格尔的方式,认为是先有整体、先有「早于B」的特质,才有A,便会陷入荒谬的情况。我们大可设想,A就算并不早于B,也会是A。
这种反整体论的立场,一直伴随着罗素的哲学,甚至往后的分析哲学,也一直强调对概念的局部而精确的区分。罗素和他后来的追随者相信,这种效法科学的精确思考,能够摒除黑格尔哲学过份强调整体的弊病。他们认为追求整体只会陷于含混,而着眼于微细才能做到精确。比起黑格尔哲学对历史的重视,分析哲学家更强调概念区分和严谨论证。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倘若不了解罗素反黑格尔的历史背景,也难以解释往后分析哲学家对历史的轻视。
逻辑分析和感官材料
哲学的发展历程总是重复着一个近似的回归。尽管罗素的著述甚丰、涉猎的领域甚广,但他的哲学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对无庸置疑的知识基础的追求,并且说明其他知识与这些基础的推演关系。
这个野心与近代哲学的出发点相同。在十七世纪,笛卡儿面对的是中世纪以上帝为基础的知识体系的崩溃,希望重新找到无庸置疑的基础,这基础就是主体。历经两个世纪的各种争论,欧洲哲学以黑格尔对历史的依赖为主流。然而罗素很早认识到历史主义容易陷于蒙眬的弊病,于是重演了「寻找基础」的探索,对罗素而言,这个基础便是逻辑分析和对象知识。
罗素认为逻辑语言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扫除日常语言的含糊性,并可藉此解决很多哲学问题。他将费雷格重视量词的符号逻辑发扬光大,我们今天在逻辑教科书见到的符号表述形式,仍然很大程度来自罗素。在其著名的论文《论指称》中,他便以「现任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著名例子作逻辑分析。
表面看,这个例子似乎与那些深刻的哲学问题并不相干,但是类似的问题其实一直纠缠中世纪的哲学家,罗素认为可以用逻辑分析将之解决。在二十世纪初,法国已经不存在国王,因此「现任法国国王是秃头」的真假值,应该是无从判断的。因为倘若我们说它是假的,我们便彷佛假定了现任法国国王的存在,于是似乎不可以将其判定为假。然而对逻辑学家来说,一个命题之为命题的经典定义便是它可以为真或假。一个无法断定真假的命题拥有意义,似乎存在问题。
罗素认为,在判断真假之前,我们先要理解这句句子的含义。罗素把「现任法国国王是秃头」这句子的含义分析成以下三个句子:
(一)有一个存在的东西是现任法国国王
(二)只有一个东西是现任法国国王
(三)任何是现任法国国王的东西,都是秃头
若以符号表述,便是:
1. ∃x[K(x)]
2. ∀x∀y[[K(x) & K(y)] → y=x]
3. ∀x[K(x) → B(x)]
其中的K代表「现任法国国王」,而B代表「秃头」。(转译成符号逻辑的用意,在于指出第二句和第三句没有存在量词,但本篇文章不必深入解说。)
经过这种分析之后,我们便能够肯定以上的第一句句子是错误的,于是乎我们便能够既指出这句句子是有意义的,亦能称它(们之一)为假的。
罗素认为逻辑分析的方法,能够更清晰和细致地建立描述世界的语言。然而,他的野心不仅在于此,他还希望找到无容置疑的知识,以及为其他知识寻找推演的依据。罗素认为这个基础便在于感官材料(sense data),所谓感官材料,是指我们直接从知觉中获得的知识,比如是我眼前看见一个发光的屏幕,这些视觉经验对我确定无疑,而罗素亦认为,比起屏幕,甚至颜色,我们更能肯定的是那些我们所感知的东西。罗素肯定了这些确定无疑的感官知识,他命名为感官材料。
这些感官材料,便成为了逻辑分析的可靠对象,它们具有质、量,也能建立一定的集合关系。单纯的逻辑分析不能建立知识,它只提供形式的关系,就如引擘一样,但结合了感官材料,逻辑分析便有了原料。罗素称这种哲学立场为「逻辑原子论」。所谓逻辑原子,指的便是感官材料。罗素相信,凭借逻辑和感官材料,我们能够完成笛卡儿没有完成的任务。然而,单凭这些东西,罗素可以走得多远呢?
公理化与知识基础的幻灭
罗素相信,数学能够帮得他走更远,能够扩阔绝对知识的边界。由于逻辑十分简洁,它的完备性能够被证明,于是罗素对它的真确性十分信赖。而罗素认为,一旦数学能够还原成逻辑,那么数学系统的真确性也是值得信赖。这便构成了《数学原理》对数学进行公理化的计划。
所谓公理化,是指我们首先寻找一组不证自明的命题,称为「公理」(axiom),并试图证明这些公理与其他数学公式有推导关系,进而保证其他数学公式的有效性。
然而,这个进路面对的险阻重重。其中一个险阻,来自数学家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哥德尔两条不完备定理中的第一条便足以粉碎罗素的计划:「在任何一致并且能推出数式的形式系统F中,存在着一些虽是使用F的语言的命题,但是不能被F所证明或否证的。」简而言之,总是有一些罗素希望用公理证明的数学公式,是不能被他的公理所证明或否证的。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至今仍是二十世纪逻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这亦等同宣判了罗素计划的终极目标是不能达致的,总是会有数学公式成为罗素的漏网之鱼,不能被逻辑的严格性所保证。
罗素在他的自述中坦言,他对绝对的寻求,近似于宗教的激情。然而他亦坦言,他大半生的寻求,彷佛像古代人一样,觉得所有事物都有一只大象来承着,那么大象又是用什么承着呢?只得假设有一只乌龟承着,然而乌龟之后,可能还是大象,大象之后,可能还是乌龟。事物最终没有一个基础,只有不断的互相指向。而早期曾相信上帝,曾热爱黑格尔历史观的罗素,在失去基础之后,也只得不断地转换安身之所,然而却始终处身在「阵阵狂风,路径全无规则,将我刮到各处」。
往期链接: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无睡意哲学 | 康德:物自身 - EP34无睡意哲学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EP35无睡意哲学 | 康德:美的契机 - EP36无睡意哲学 |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无睡意哲学 | 康德:何为启蒙 - EP3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上) - EP38' 无睡意哲学 | 第四批判 - EP39 无睡意哲学 | 限制概念 - EP40无睡意哲学 | 同一哲学 - EP41无睡意哲学 | 肯定哲学 - EP42无睡意哲学 | 绝对观念论 - EP43无睡意哲学 | 自我觉知 - EP44无睡意哲学 | 绝对精神:德国观念论(下) - EP45无睡意哲学 | 正反合 - EP46无睡意哲学 | 艺术与自由 - EP47无睡意哲学 | 自杀论 - EP4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下)- EP48'无睡意哲学 | 宗教的起源 - EP49无睡意哲学 | 理解社会行动 - EP50无睡意哲学 | 理性就如铁笼 - EP51无睡意哲学 | 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无睡意哲学 | 阶级斗争 - EP53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三大家影响 - EP54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小结: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 EP54'无睡意哲学 | 人生就如钟摆 - EP55无睡意哲学 | 如何解脱痛苦 - EP56无睡意哲学 | 信心之跃 - EP57无睡意哲学 | 审美三阶段 - EP58无睡意哲学 | 酒神和太阳神 - EP59无睡意哲学 | 上帝死了 - EP60无睡意哲学 | 没有事实,自由解释 - EP61无睡意哲学 | 生命哲学先驱:叔本华、齐克果、尼采 - EP61'无睡意哲学 | 放下理论偏见 - EP62无睡意哲学 | 欧洲思想的危机 - EP63无睡意哲学 | 存有与此在 - EP64无睡意哲学 | 转向与分期 - EP65无睡意哲学 | 身体图式 - EP66无睡意哲学 | 梅洛-庞蒂:科学与语言 - EP67无睡意哲学 | 阿多诺:文化批判 - EP68无睡意哲学 | 阿多诺:暴政的根源 - EP69无睡意哲学 | 马库色:学生造反之父 - EP70无睡意哲学 | 马库色:爱欲的解放 - EP71无睡意哲学 | 班雅明:灵光与漫游者 - EP72无睡意哲学 | 班雅明:历史的天使 - EP73无睡意哲学 |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马库色、班雅明、哈伯马斯 - EP73'无睡意哲学 | 沙特:第三条路线 - EP74无睡意哲学 | 沙特:存在与虚无 - EP75无睡意哲学 | 沙特:存在先于本质 - EP76无睡意哲学 | 沙特:诞生及死亡 - EP77无睡意哲学 | 西蒙·波娃:第二性 - EP78无睡意哲学 | 卡缪:薛西佛斯之石 - EP79无睡意哲学 | 存在主义:沙特、波娃、卡缪 - EP79’
如果你想聪明点
就看这两本书吧
《推理的迷宫》
为世界知名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生动剖析人类逻辑思维奇妙世界的经典之作,探索人类在知识世界中遇到的困境和幽微深刻的谜题。“缸中之脑”对于人的思想而言意味着什么?蓝绿和绿蓝是同一种颜色吗?彭睢迷宫是怎么回事?奥卡姆剃刀式的思维如何帮助人们简化处理生活问题的方式?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离生活并不遥远,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一窥思维的多个侧面,从而了解逻辑推理如何在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推理的迷宫”中,你将爱上这个逻辑与矛盾交织的世界。
《囚徒的困境》
你可能不会想到“博弈论之父”冯•诺依曼的牌技一般,这个聪明的科学家有时竟会搞出一些出格的恶作剧,科学成就非凡而感情生活却一团糟,为人仗义、富有同情心却竭力主张核试验,他的天赋与谬误、悲伤与幸福让这个人变得生动、真实,而我们也在大量的*手资料中真正走近了“神一般”的冯•诺依曼。
威廉·庞德斯通
为美国畅销书作家,怀疑论者。《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哈珀斯》等知名媒体撰稿人,迄今已出版作品十余部,包括《囚徒的困境》《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等,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