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月亮
来源:李月亮(
ID:bymooneye
)
昨天一个读者留言,给我逗乐了。
她说:
不知道为啥,给我朋友圈点赞的人越来越少了。
昨天特意打扮美美的去爬山,搔首弄姿拍了很多照片,精心挑了三张最美的发了朋友圈。
结果……就两个朋友点赞。太伤心了!白折腾大半天!
我混这么差了吗?
哈哈。一看就是个耿直girl。
我安慰她:别多想,正常现象,大家都一样。
< 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cxMjcxOQ==&mid=2247484792&idx=4&sn=01106cede2157798078381cf29f82f2e&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 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cxMjcxOQ==&mid=2247484792&idx=4&sn=01106cede2157798078381cf29f82f2e&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一、大众对受持菩萨戒的两个误区1、第一个误区:误认为菩萨戒高不可攀,所以望而却步。事实上,《梵网经菩萨戒本》同于净土法门,即不是单一的佛力,也不是单一的自力,是将自力与佛力融为一体,是合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一乘圆教,契理契机,念佛与受持菩萨戒相辅相承,合则双美,分则两亏。依据《梵网经菩萨戒本》以及《璎珞经》,受戒的对象应该分为两类:一、普遍受戒的对象——六道一切众生,种当来成佛之因;二、受戒且得戒的对象,是但解法师语者。所以,《梵网经菩萨戒》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谁发愿受持,谁就契机。"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受戒使我们浊恶凡夫成为第一清净者。2、第二个误区:误认为受戒犯戒罪加一等。此乃是套用了世间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这本是歪曲了佛法。佛在三藏十二经中说:"一切无非因果"。但没有说过罪加一等!佛、菩萨慈悲处处呵护众生,从不加罪于众生。而还在许多经典中告诉我们犯戒忏悔的方法,我们依教奉行,可重获清净。加之受戒之人,临犯错造恶之境,生惭愧心、迟疑心皆得减罪。不要听从只了解佛法、不了解戒律的人把世间法随便套用于佛法之上。三、受菩萨戒要做什么准备要做菩萨就要真实的脚踏实地的来学佛,先对无我对出离方面要有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发起菩提心。小乘是把自己的漏给堵住,轮回的业把它结束掉,你的生命这样才会充实,才会大而有光。所以你看这个画像也是,凡夫就光是一个人,如果圣者头上就有光圈,这样行起菩萨道来菩提心才会非常强大有力。现在想受菩萨戒,往
< 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cxMjcxOQ==&mid=2247484792&idx=4&sn=01106cede2157798078381cf29f82f2e&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 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cxMjcxOQ==&mid=2247484792&idx=4&sn=01106cede2157798078381cf29f82f2e&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一、大众对受持菩萨戒的两个误区1、第一个误区:误认为菩萨戒高不可攀,所以望而却步。事实上,《梵网经菩萨戒本》同于净土法门,即不是单一的佛力,也不是单一的自力,是将自力与佛力融为一体,是合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一乘圆教,契理契机,念佛与受持菩萨戒相辅相承,合则双美,分则两亏。依据《梵网经菩萨戒本》以及《璎珞经》,受戒的对象应该分为两类:一、普遍受戒的对象——六道一切众生,种当来成佛之因;二、受戒且得戒的对象,是但解法师语者。所以,《梵网经菩萨戒》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谁发愿受持,谁就契机。"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受戒使我们浊恶凡夫成为第一清净者。2、第二个误区:误认为受戒犯戒罪加一等。此乃是套用了世间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这本是歪曲了佛法。佛在三藏十二经中说:"一切无非因果"。但没有说过罪加一等!佛、菩萨慈悲处处呵护众生,从不加罪于众生。而还在许多经典中告诉我们犯戒忏悔的方法,我们依教奉行,可重获清净。加之受戒之人,临犯错造恶之境,生惭愧心、迟疑心皆得减罪。不要听从只了解佛法、不了解戒律的人把世间法随便套用于佛法之上。三、受菩萨戒要做什么准备要做菩萨就要真实的脚踏实地的来学佛,先对无我对出离方面要有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发起菩提心。小乘是把自己的漏给堵住,轮回的业把它结束掉,你的生命这样才会充实,才会大而有光。所以你看这个画像也是,凡夫就光是一个人,如果圣者头上就有光圈,这样行起菩萨道来菩提心才会非常强大有力。现在想受菩萨戒,往
没必要在别人精装过的人生里,
当个无关紧要的观众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越来越冷清了?
而你自己,也越来越不喜欢在别人的朋友圈互动了吧?
如果你觉得被冷落了,别难过,未必是你的错。
话说朋友圈从2012年4月上线,到现在已经晃过快七年了,七年之痒,来了。
犹记当年,多少人宁可不吃饭也要刷朋友圈,那份激情和热切,不是初恋胜似初恋。
但是,在看了太多美颜过的人生后,大家基本都摸清了这个圈子的套路,开始审美疲劳了。
这种倦怠感,让我们不再那么勤勉地在朋友圈打卡,也没什么热情参与互动了。
我有个朋友说,每次给这个点了赞,就要给别的共同好友点,否则就像欠了人家,累。
而且每次点完赞,都会不断被通知谁又赞了谁又回复了,烦。
所以干脆不理,一了百了。
这应该是个挺普遍的心态。我也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大家都挺忙的,没必要一直在别人精装过的人生里,做个无关紧要的观众。
好的感情,一定是坐在彼此面前,
而不是停留在朋友圈
我有个闺蜜小玉,虽然同城,但很少见面。一来彼此忙,二来平时在朋友圈里点个赞聊几句,也就大体知道彼此状况了。
我一直觉得挺好,没毛病。
但是不久前,一众朋友聚会,我俩都去了。见了面,才觉得好亲。
聚会人多,我们也没机会多聊。散场后她开车送我回家,我们呜哩哇啦说了一路。我到家了,还有很多话没说完,于是她把车停在我家楼下一颗梧桐树旁边,我们继续聊。
灯光穿过梧桐树影晃在她脸上,我忽然觉得两颗心如此贴近。
快四十岁的女人,对感情、事业、未来,都有很多感触和疑惑,我们就那么坐在车里,聊到了深夜两点。
真的太喜欢那种感觉了,静谧,放松,愉悦。
这种优质时光,这种亲密和感动,是朋友圈里十万个赞都换不来的。
那天以后我就知道,真正好的感情,一定是坐在彼此面前,看着对方最真实的样子,感受对方最直接的流露,触摸彼此最柔软的心底。
而不是隔着朋友圈,随手点个赞。
何炅和黄磊是多年好友,黄磊说他做的饭,除了老婆,就是何炅吃的最多。据说黄磊骨折的时候,还强撑着给何炅做饭,而何炅不但陪黄磊演话剧,还陪黄磊的女儿演。
这种友情,一定不是朋友圈里点赞点出来的。
还有高晓松和老狼。当年高晓松酒驾入狱,出来后老狼给了他十万。后来俩人一起接受采访时提起来,老狼一句话差点把高晓松说哭了:“我演出很多,而你在里头吃糠咽菜呢,比较苦。我就这么想的。”
后来有段时间高晓松也赚钱不少,老狼很高兴,说太好了,要不我老担心你老了我得养你。
高晓松也很感动,他哪儿想到,老狼诚心诚意地准备着给他托底呢。
这样的感情,也必须是生活里一起摸爬滚打混出来的,朋友圈的塑料情绝对不行。
当然,不止朋友。父母、爱人、同学、同事,都是如此。
朋友圈可以是人际交往的有效补充,但如果你把它当成关系的重点甚至全部,就错大了。
活给朋友圈看的人生,太空洞了
我有次约小妹出来玩,她懒,死活不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