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写关于诗歌解读的文章时,如何运用DeepSeek工具来辅助写作的过程。作者先确定解读杨万里的《小雨》诗,用DeepSeek解读该诗,获取启发和灵感,但也发现了DeepSeek的问题和不足。文章还提到了DeepSeek帮助作者理解诗句背后深层次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DeepSeek作为写作工具的使用情况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境时会使用DeepSeek来辅助思考,例如分析诗歌、提供启发等。但作者保持独立批判的态度,不依赖DeepSeek的判断。
关键观点2: DeepSeek的优点和局限性
DeepSeek能够帮助作者了解大众观点,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辅助立论。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诗歌的解读过于机械化,缺乏具体的语境意识等。
关键观点3: 文章对DeepSeek的评价
作者认为DeepSeek是一个“称职”的秘书,能够提供一定水平的帮助和启发。但同时也需要作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正文
最近大家都热衷于谈论DeepSeek,正好我手边有一篇不得不写的文章,所以就想试试如何在和DeepSeek和谐相处的情况下,借助于DS的功力,帮助自己写好这篇文章。
首先,写文章的主体是我。想写什么自然是我来决定的。我觉得读诗未必一定要从李杜白王读起,因为从我自己的心底里说,觉得杨万里的诗有时候读上去还挺有趣味的,所以就定了个题目叫“读诗可从诚斋始”。在这方面,DS是一点忙也帮不上的,主要是不需要它帮忙。这可能也是DeepSeek之类的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它不要主动提出问题。确定在文章里解读哪些诗,自然也不需要它帮忙,都是自己平时翻书的结果。要没有这些心得和积累也就不会去写这篇文章了。
什么时候用上DeepSeek了呢?我首先还是用它来做“靶子”,看看大多数人是怎么读诗的。因为在我看来DeepSeek虽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基本想法和观点都是中人之资,如果文章有一点能超过它的见解,也就对大多数人有帮助和启发了,那么文章也就算没白写。
我在文章里主要解读的是杨万里的《小雨》,所以第一步自然就让DeepSeek来解读一番,以下是它解读的结果:
杨万里的《小雨》以轻盈灵动的笔触,将寻常雨景写出盎然诗趣。前两句“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通过叠字“细细”“疏疏”刻画出小雨绵密轻柔、欲止还休的动态,既无滂沱之势,又显缠绵之态,仿佛自然与人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后两句“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则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雨少女般的娇嗔心性。诗人想象这雨似在嫉妒自己独享山色,故意垂落珠帘般的雨幕,将群峰笼于朦胧之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联想,既凸显了雨中青山的空濛美感,又透露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痴爱——即便是雨幕遮目,亦能从中品出别样诗意。全诗语言清新明快,于细微处见机趣,体现了杨万里“诚斋体”擅于捕捉自然灵动的创作特点。雨本无情,诗人却以有情之眼观之,使寻常雨景跃动着生命的情致与哲学的况味,恰如叶嘉莹所言:“诗人对万物保持着关怀与敏感,才能发现生活中新鲜的情趣”。
——写得不错,也能抓住关键点,但也有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它将诗歌分成了前后两段,不能将全诗融贯起来。第二,停留在人观物的层面上,而不能感知诗句背后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之间有趣的互动关系。可见,至少在诗歌赏读方面,DeepSeek应该只是中人之资的判断应该不遑巨谬。这也让我对自己文章的写作角度和方向更有信心了——写文章总归要让别人看到一点新东西。
在接下来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继续借助DeepSeek来给我启发。比如“纵不能多不肯无”这句诗,我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但一下子又说不明白,于是我要求DeepSeek分析一下“就算不能……却也不愿……”所表达的复杂内心活动。
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
“就算不能……却也不愿……”这一句式,通过假设与转折的嵌套,构建出一种充满张力的矛盾心理。它既暗含对现实的无奈妥协,又饱含对理想的执着坚守,是理性与感性、客观限制与主观意愿激烈碰撞的产物。以下从三个层次剖析其表达的复杂内心活动:
一、情感张力:无力感与不甘心的共生
句式前半句“就算不能”以退让的姿态承认某种客观局限(如能力不足、条件缺失、外力阻碍等),带有清醒的理性认知;后半句“却也不愿”则以倔强的语气否定彻底放弃,凸显对目标的强烈渴望。例如杨万里《小雨》中“纵不能多不肯无”,既承认雨量之小(“不能多”),又强调其持续存在的意志(“不肯无”),将自然现象人格化为一个“虽弱犹韧”的生命体,暗合诗人对微小事物中坚韧精神的赞美。
二、矛盾统一:妥协表象下的精神反叛
这一句式常以退为进,表面上接受现实困境,实则通过否定“彻底消失”或“完全放弃”,完成对困境的隐性抵抗。如诗句“就算不能照亮整片黑夜,却也不愿熄灭这盏孤灯”,表面承认光芒微弱,但“不愿熄灭”的宣言,实则是对黑暗的持续抗争。这种表达赋予无力感以尊严,将“失败者”转化为“抵抗者”,在妥协的框架内实现精神突围。
三、心理投射:自我说服与价值确证的双重机制
使用此句式时,说话者往往通过预设“不能”的客观性,消解对自身能力的苛责(如“非我不为,实不能也”),同时以“不愿”彰显主观能动性,完成对自我价值的维护。例如“就算不能成为太阳,却也不愿做转瞬即逝的流星”,前者将“平凡”归因于先天局限,后者则通过选择“长久存在”而非“短暂耀眼”,重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这种表达既是自我安慰,也是价值观的宣言。
总结:这一句式以“退半步”的坦诚与“进一步”的倔强,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复杂心理具象化——它既非盲目乐观,亦非彻底悲观,而是在清醒认知局限后,选择以“微小但持续”的方式守护内心的火种。这种表达本质上是一种诗意的生存哲学,揭示了个体在有限性中寻找无限可能的生命智慧。
哈哈,这一段话里面有很多信息。第一当然是有用的东西,这个放到后面说,第二是它知道我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所以它会结合诗句来解释,第三它犯了大多数学生都会犯的错误,就是不结合具体语境,只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推理对这句诗进行了过度解读。
我选择了其中对我文章有用的内容:第一是直接借用了回答中的“嵌套”一词,因为它准确明白。第二它点出了充满张力的矛盾心理,不过,我将其中的“反抗”“倔强”之类的大词转换成了“执拗”这样的小词,因为不能破坏整首诗轻快戏谑的基调。而且这句诗绝对不是诗人对大自然的不屈精神的赞美,而是对大自然这种执拗劲儿的戏谑调侃。看来DeepSeek的语境意识还有待加强啊~~
当文章写到最后,我想对“诗意”做一个概括的时候,又遇到那种心中有感觉但却怎么说都不对的状况了。怎么办?还是借DeepSeek一用。我提问:能不能比较简洁地说明一下什么是诗意的本质。
DeepSeek回答:
诗意的本质是 情感与意象在语言中的浓缩与超越,体现为三点:
(1)现实的裂解
打破惯常逻辑,用隐喻/通感重构世界(如"月亮是夜的伤口")
(2)存在的震颤
捕捉生命与时空碰撞的微妙瞬间(黄昏时突然听懂雨声的孤独)
(3)语言的舞蹈
文字挣脱实用枷锁,在韵律中自我生长("玻璃晴朗,橘子辉煌")
本质上是人类用审美对抗荒诞的精神自救,在虚无中编织意义之网。
——天呐,我要你说明诗意,并没有要你“诗意”地说明诗意啊!所以我继续提要求:能不能表达得更明白直接一些?
DeepSeek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