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考博圈
欢迎关注“考博圈”,提供考博信息,分享考博心路,考博路上,彼此相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饶新闻  ·  敲黑板!《哪吒2》的隐藏知识点来了→ ·  15 小时前  
银幕穿越者  ·  《诡才知道》评分上涨 ... ·  昨天  
桃桃淘电影  ·  9.7分崩到6.4,年度最热新番玩脱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考博圈

花钱发论文背后,是一些油腻大学老师“不思进取”的现实

考博圈  · 公众号  ·  · 2018-10-17 12:38

正文

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 曾鸣 编辑:学长


摘要


这些油腻的大学老师已经不再关注学术前沿的最新进展,TA们熟练地讲着亘古不变的课件和偶尔应景的段子,并让自己的朋友圈看起来比谁都“爱家爱生活”。


昨天学术志发文 没错!那些花几万发C刊的人,果然是为了评职称! 引起了一些讨论,很多人把板子打到“非升即走”的学术制度上。诚然,“非升即走”造成了学术生产的“快餐化”,让青年学者无法“十年磨一剑”并“慢工出细活”。但是在一位博导看来,“非升即走”的这批青年学者并不是花钱发论文的主力军,那些因论文不能毕业的博士生,特别是非高校教师的在职博士生和久久不能评职称的普通院校的中年老师才是花钱发论文的核心群体。


“非升即走”的青年学者大多都是名校毕业, 他们读博士时就先人一步读懂了快速生产论文的规则, 知道如何生产“短平快”的论文并深谙审稿老师的“G”点。 他们是“论文发表竞赛”中的胜利者 以文科博士为例,不少博士就读期间发表了十几篇C刊, 一些博士年入7篇甚至更多C刊的情况也有时有耳闻, 这些博士所进高校都是名校, 且都具有一股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 某些高校“3年10篇C,非升即走”的要求对一些每年发4-7篇C的博士来说并不算“不能完成的任务” (只是一些人,欢迎抬杠) 况且,即便完不成,有了在名校工作的经历和退而求其次的科研成果,跳槽的一般高校也会拿到一份不菲的安家费。


只是, 一些不善于短平快的博士可能会感到彷徨, 他们必须得从对研究对象的沉迷中清醒过来, 及时写作阶段成果并发表出去。 “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们快速发表的成果仍有商榷, 他们却真不是花钱发论文的主力军。


花钱发论文有很多原因, 只是很多人不愿承认的是: 花钱发论文的背后,或是一些油腻大学老师不思进取的现实


这些油腻的大学老师已经不再关注学术前沿的最新进展, TA们熟练地讲着亘古不变的课件和偶尔应景的段子, 并让自己的朋友圈看起来比谁都“爱家爱生活”。


TA们深谙哪门课程的课时费最高,带哪个实习项目最划算,教哪个班级的课程评教最好,并牢牢地占据着一门叫做“XX赏析”的公选课。


TA们满脸笑容,却能坚决推掉任何不能产生课时费和职称点工作,而TA们口才极佳,虽然年终并不能总是评优,却也能把一年的工作讲的天花乱坠。


TA们的学术也是精心计算的。 虽然疏于对学术前沿的关注, 也不肯走出象牙塔去研究调查, 但却一直打听哪位教授能够帮助推荐论文, 哪些中介是“靠谱的中介”, 请谁改论文通过的概率最高。 能够联系到收版面费的核心期刊和“中介”对TA们来说是一种福音, 因为“能用钱解决的事似乎都不是事”,这些论文只关乎职称,而不关乎社会意义。


而在另一面,TA们又是无奈的,远离学术中心的科研环境,并不能打动编辑和期刊的工作单位,学术资源的贫乏让这些老师最终油腻起来。


这些油腻的大学老师们, 在评上职称之后,除非学校考核, TA们便再也不肯发表一篇论文, 又重新回到了“爱家爱生活”的状态。


也是这些油腻的大学老师们, 终于把大学老师活成了社会上想象的模样。


学术志编委



花钱发论文, 究竟是“中年油腻”还是生计所迫呢? 欢迎大家讨论。


评论一: 大学老师发论文更多的是迫于生存的焦虑和无奈吧,如果评价体系里不是非得规定按篇数评职称,谁会花几万块钱发论文呢?


评论二: 不思进取的人就不会发论文了吧。


评论三: 作者站在强者的位置指责弱者,却没有反思究竟是谁“逼良为娼”。


您怎么看?

欢迎文底留言/抬杠



博圈【词汇语法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