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集团靠军功起家,一代代袭爵,属于标准的资源型企业。
袭爵是要降一等的,三代之后,就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只能靠“捐官”,这时,主业转型就迫在眉睫了。
除了购买田地,最核心的转型业务还数“科举”这条正途,可以打通官职“天花板”,再靠权势去反哺家族企业。
是啊,林家可以,为什么贾家就不行呢?其实贾家的转型之路,从“文”字辈就开始了,经历三代人,机会很多,可惜都功亏一篑。
第一个冲击正途的是贾敬。这个贾敬真是不简单,已经袭了爵位,仍然在科举这条困难重重的道路上走到了进士这一步,可见贾家第一、二代的主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转型的决心却非常大。
身为宁国府的独苗,贾敬开了个好头,却没有做好先锋表率作用,也许是来得太容易了,不好好珍惜,却去求仙问道,也不管儿子的教育,导致贾氏集团中宁国府的半壁江山先行崩坏。
贾氏集团主业转型的失败,看似有很多偶然原因,其实问题还在于缺乏一位有长远眼光,能下决心忍一时之痛的掌舵人。
王熙凤不是。她的掌控能力强,年轻有精力,但缺乏长远眼光,在集团内部盘根错节的矛盾之中,她想的只是敛财自肥。
贾母也不是。她的优势是内部管理,在大厦将倾之前,凭着一已威望,勉强维护着内部员工的稳定。但她同样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科举转型的迫切性。
贾政本来有机会,作为贾氏集团第三代的核心人物,他是第一个产生危机感的。但贾政是最大错误就是在坚守主业和转型业务之间两头下注,浪费了最后的机会。
他的如意算盘是让长子贾珠冲击科举,幼子宝玉守家业,不料贾珠早夭,只好把重任交给宝玉。但科举这玩意儿是个童子功,宝玉散养惯了, 一时回不了头,只好再把希望转移到更小的贾环和第五代的贾兰上。
可是来不及了,从极盛而衰的命运终于突然降临。
贾政的另一个问题是他太平庸了,沿着正确的方向做着错误的事情,最典型的是他对贾氏子弟学校的态度。
贾氏子弟学校是虽为帝都名校,却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可以说,这是贾氏集团创始人为后代转型留下的最宝贵的资源。可悲的是,学校到了贾政手中,管理完全失控。
贾政唯一一次关心学校的教育问题,是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只读科举参考书‘四书’,就连‘诗经’这类基础读物都不用教了。”这种违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的行为,就好像企业只会高薪挖有经验、有业务资源的人,而不注重培养有前途、对公司忠诚度高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一样。
这样的转型,失败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