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值得你们开这个先例,那我下地狱;如果我值得,但你们没做,那你们下地狱。”
意思就是:请你赶紧下地狱,谢谢。
后来这事就不了了之,维特根斯坦没拿到本科学位,和摩尔也有了隔阂。
1914年,一战爆发,维特根斯坦报名参军,理由是:他想牺牲在战场。好好的大学不上,却非要上战场,傲娇的人生,常人实在难以理解。
然而他不但没能如愿战死,还多次在战场立功。
大概,连老天也不想让这个桀骜不驯的天才早早领盒饭吧!
既然牺牲不了,那就做一点微小的工作。他利用战场上的闲暇时间,写出了《逻辑哲学论》的初稿并寄往出版社,但被出版社拒绝出版。
几个月后,他被意大利军队俘虏,据说在被俘时,他正骑在大炮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哥几个,我吹得怎么样?”
“你能不能尊重一下我们?我们是敌人,很残暴的!”
这还不算什么,在战俘营他也没闲着,完成了对《逻辑哲学论》初稿的修改,并在好基友凯恩斯的协助下,将修改稿从战俘营寄出送到罗素手中。
罗素看到这部作品后,奉为惊世之作,并找了一家出版社请求出版此书。出版社提出的要求是:只有罗素亲自作序才会出版。于是他就为自己学生的著作认真写了一篇长序。
这本书在今天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有当时最负盛名的哲学大咖作序,更为此书增色不少。
但维特根斯坦并不这么认为,他在日后读完这篇序时说道:“罗素根本就没看懂我的作品!”
罗素是谁?一位人生经验丰富的长者。听到这话也只能苦笑一声:“你还真是傲娇界的一朵奇葩啊!”
1919年,获释后的维特根斯坦回到了家乡维也纳。在那里,他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全部财产,去一个小学支教。
他把钱留给了家人,自己一个人跑到乡下开始了数学老师的生涯。
虽然这个决定很伟大,但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好老师——他打过学生,还被家长告到了教育局。
郁闷的他给罗素写信倾诉:这届学生不行。
不过他后来还是有点悔悟……在20年之后。甚至还跑到当时教书的地方找当事人道歉。
“你好,20年前我打过你,现在我感到很后悔,特地来向你道歉,请你原谅。”
“你谁啊?”
小学老师没干成,他又跑到修道院给人割草,并利用闲暇时间给二姐设计并建造了一栋房子。
这栋房子到今天还留着,已被用作保加利亚大使馆。